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2/6 18:01: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作者:林晓宇
来源:《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第12期
创 新 点
◆ 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 整合课的最高境界是常态化。多快好省的方式更利于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推广普及。
◆ 将现代信息技术特点、语文教学特点、学生的差异性学习三者充分地统一于教学实践中,使课堂生动、高效。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课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先描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阐述了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翔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 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重庆的孩子熟悉的是身边流淌的长江,对黄河的了解只是停留在零散的图片或新闻中,对黄河的发展变化知之甚少,对黄河文化的感受不深。因此,增进对黄河的了解,培养对黄河的感情,有利于促进他们的认知,这是上好本课的情感基础。另外,学生都会上网、具有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初级能力,能使用论坛,这为教学中以论坛为平台广泛进行交流提供了可能。 教学目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通过阅读课文,搜集资料、处理信息,感受黄河从“摇篮”、“母亲河”到“多灾多难的祸河的巨大变化”,探究其变化的原因,寻求解决的方法。初步感知和了解说明文的方法,激发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教学资源及教学环境
教学资源:本课所用到的教学资源在学生的广泛搜集整理的基础上由教师制作而成的,包括《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主题网页和PPT教学课件(学生操作课件和教师演示课件)。 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扣题质疑
让生活在长江边的孩子了解黄河,最直接的方式是通过声像资料创设情境。声像资料将黄河在空间和时间上作了充分的对比,目的在于让学生走进黄河、了解黄河,为黄河的悠久历史而骄傲,也为黄河的沧桑变迁而忧心。剪辑制作时,我把《清明上河图》里清澈的河水、繁忙的河道、繁华的河岸与水土流失、泥沙俱下的黄河现状作对比,引来不少学生摇头叹息。 仅以此就判断学生进入了情境?不,检验孩子真正进入情境的方法是质疑。“黄河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黄河变得如此不堪?”“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母亲河恢复本来的面貌?”随着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思维正向焦点汇聚,向深层次迈进。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从荣耀、焦虑过渡到深思。 2.读思结合,感受变化
语文课的思维训练建立在大量阅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因此,借助学生情感推进之势,把学生从“读图”(声像资料)引向“读文”,把读和思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内在思考与勾画批注的读书方法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对重点字词作个性解读,从而感受黄河变化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祸患之严重。孩子们对黄河的忧患之情越深,探究的欲望就越强烈。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阅读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主题网页的相关内容,获取了大量的信息,提高了阅读的效率,深化了语文课的教学。 3.自学自练,探究原因
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是学习的重点,而理解其中的人为原因是难点,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关键点。这一段文字不多,但信息量大,逻辑关系强,作为自读课文教学时间又很有限,怎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办?为此,我设计了几道“闯关”练习,放手让学生运用已学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文本,处理文本信息。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直奔难点。人机交互的训练,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及时反馈,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体验,不仅大大缩短了学习时间,还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学生能力水平有差异,完成练习的时间有先后,先完成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难点。
为了突破人为原因这个难点,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一是从九个原因中选出六个与黄河变化有关的原因,这是浅层次的认识,为后一个问题作铺垫;二是将顺序混乱的六个原因按照因果关系排列顺序,是逻辑思维训练,深层次的理解。当学生在第二个问题前犯难时,我适时提醒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带着思考再读文字,注意关联词;联系声像资料中水土流失的重点画面,结合文字进一步思考,深度探究水土流失是如何一步步推动了黄河的演变;还可以从教师设计提供的专题网站上,阅读查找相关资料,相互交流讨论。学生运用各自的方法找到了各要素的内在联系,一起合作又闯过了一关。此时,再来品读文中的这一段话: 抽象的文字就变得具体了,对黄河变化的原因和形成的恶性循环的现状理解得也更真切。 这样,通过人机练习,理清了段落的条理;通过师生、生生讨论、探究和合作,突破了重、难点;在细细品味琢磨中深化了理解。“理清——突破——深化”,这一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层层推进,水到渠成。 4.小结学法,延伸拓展
根据原因、有针对性地寻求解决的办法,是训练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的又一环节。以网络为平台,学生在留言板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母亲河病危告急!”“拯救母亲河,展我中华雄风!”……论坛上生动的文字、有趣的画面,不正是语文素养和信息技术素养的集中体现吗? 教学反思及自我评价
从准备上课到结束上课,有句话始终盘旋在我的脑海中:“信息技术引发学习的革命。”我想,这场学习的革命,就是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入手的。同样是通过读来学习语文,这堂语文课显然读的方式更多、读的内容更广、读的质量更高。
课上还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平时成绩挺优秀的学生,因为信息技术操作不太熟练,虽然教师尽可能地提供帮助,但在独立学习的速度和效率上,不如平时表现一般的学生。也许长期在这样整合的环境中学习,他会成为新的学困生。因此,我想,信息技术是获取信息、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识工具。不只在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中,在与任何课程的整合中,都应当、而且必须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这个最基本的工具,否则,就没法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适应这场学习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