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谣言的危害及治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8 19:42:1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网络政治谣言的危害及治理

作者:杜志强 支少瑞

来源:《中州学刊》2019年第04期

摘 要:全媒体时代,网络政治谣言表现出传播路径圈群化、传播速度迅猛化、传播话语修饰性等新特征。就其本质而言,网络政治谣言是一种“反主流文化和价值”的存在,它不仅扰乱稳定的政治生态,导致政府公信力的下降,还影响人们对主流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对此,政府应通过加强网民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网民政治素养,强化网络监管、依法打击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及时辟谣、构建政府信息公开长效机制等措施,斩断网络政治谣言传播的链条,消除网络政治谣言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网络谣言;政治谣言;社会危害;政府治理 中图分类号:G20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9)04-0161-05

在全媒体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新媒体与社交媒体重塑着媒体传播新格局,网络成为信息流的主要载体。但同时,网络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带来了信息质量的鱼龙混杂,网络政治舆论场也具有了“成见在前、事实在后,情绪在前、客观在后,话语在前、真相在后”的特征①。在网络政治舆情方面,一些政治势力借机编造谣言来达到其政治目的,而部分网民在面对复杂的网络信息时不愿去思考何为真相、何为虚假,网络政治谣言也因此得以滋生和蔓延。如何有效防止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及危害,是新时期值得研究探讨的课题。 一、网络政治谣言的主要表现

作为众多谣言的一种,网络政治谣言主要借助互联网中微博、微信、论坛等平台捏造和传播不真实甚至完全虚假的信息。根据针对对象的不同,网络政治谣言可以分为针对政治人物、针对政治体制和针对政治事件三类。 1.针对政治人物的网络政治谣言

针对政治人物的网络政治谣言主要指个人或集团为了其特定的政治目的,在没有事实依据或信息失真的情况下,对我党历史人物或现有领导以及具有政治意义的公众人物进行的有意诬陷、攻击和诽谤。它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诋毁伟人、抹黑重要历史领导人物的网络政治谣言。如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新媒体平台以“被揭露”“被证实”“被肯定”等字眼刻意发布一些抹黑我党重要领导人物、英雄模范人物的网络政治谣言来否定党的领导。另一种是针对当前领导个人的生活作风和政绩的网络政治谣言。党政机构的官员个体成为网络政治谣言关注的焦点,一旦网络流传其作风不正的内容,就会引来大量围观与唾骂,随之信息被大肆转发与跟帖,掀起网络暴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针对政治体制的网络政治谣言

针对政治体制的网络政治谣言主要指一些不法分子借助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大肆抹黑中国政治体制,并企图进行西方政治意识形态的渗透。如一些网络政治谣言用多党制否定党的执政地位,把西方政党与中国共产党画等号,并用西方关于政党的标准评判我党。这种谣言混淆了西方多党制与我党多党合作的内涵,使我党的先进性、合理性和执政的合法性受到质疑,进而影响广大网民群体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立场。还有一些网络政治谣言利用重要的时间节点定期发布和推送一些虚假“真相”和“内幕”,不仅篡改党史,而且疯狂推销西方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

3.针对政治事件的网络政治谣言

针对政治事件的网络政治谣言一般没有明确具体的对象,它们往往在某些重大政治突发事件、安全事件、暴力恐怖事件和自然灾害发生后不断扩散②。如2018年4月13日,有网民举报甘肃省魏某利用互联网平台散播“和田暴乱了,全城戒严了”的涉恐谣言信息,不仅扰乱了社会秩序,更破坏了社会稳定。此谣言一经核实,公安机关依法对魏某予以刑事拘留。③诸如此类针对政治事件的网络政治谣言,一般以扰乱政治生态、制造社会混乱、扰乱生活秩序、影响国家统一和安全等为目的,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破坏性等特征。 二、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特点

网络政治谣言的兴起与国际、国内政治斗争和社会矛盾紧密相关。在重大社会事件发生时,公众会对事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做出诸多猜测,一些公众甚至利用网络散播不实信息、以讹传讹,政治谣言因此四处扩散。相较于传统社会的口口传播,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在全媒体时代也表现出新的特征。 1.传播路径圈群化

网络圈群是伴随着网络社交出现的一种新现象,是互联网时代人们网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环境背景中,圈群化是最适宜谣言传播的结构,当网民群体利用社交平台进行信息传递后,谣言载体将信息进一步转发给其他圈子,圈子之间形成嵌套和联系,并产生情绪共振和情感共鸣。中国网民整体上以年轻人为主,他们利用网络微社交平台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层,根据自身的喜好自发组成不受现实空间限制的虚拟组织,形成一个个圈子群。青年群体在其政治认知构建中具有独特的主体性特征,他们具有强烈的参与话题讨论的意愿和表达观点的渴望。互联网给予青年网民充分的表达空间来参与社会政治事务的评判,他们能够通过网络自主地表达政治观点、进行信息传递。在每个“原子化个体”的精神要求被虚拟空间满足后,青年网民在网络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完成了自身的社会化,个体参与与群体社会性的共存和互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凸显。④借助网络平台,圈群成员通过虚拟的互动,充分展现自我、发展个性,酝酿着持续交流的乐趣。这种圈群化的传播趋势,导致谣言传播速度大大提升,传播范围大幅度扩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传播速度迅猛化

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裂变性、碎片化、圈群化特征使谣言传播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进而导致谣言快速化传播,呈“秒传播”状态。网络政治谣言的运动不像流星一闪而过,而像原子的裂变反应,从一个节点扩展出多个节点,又从多個节点中反射出不同形式的结构。网络政治谣言一经产生,就在线上圈群间迅速流传,很快就形成汹涌的网络舆情,成为具有一定影响的大事件。以微博为例,用户可以自由随意地表达自我、发布信息,在频繁转发、复制的过程中,其所谓的“事实”不断地被修改、发酵,从一棵小树苗,经过成千上万人的点击和转发不断添枝加叶,很快就成长为参天大树。这种圈群化建立起来的社交群体导致大多用户在信息转发过程中不再关注信息的内核,而是让位于自我的情感体验,这无形中强化了谣言群体极化的传播效应。而青年群体对社会政治议题的理性认知还比较欠缺,在谣言传播过程中有时会丧失正确判断力,容易加入谣言传播的队伍中。他们或对其逻辑再加工,或发掘相似案例以增强谣言的感染力,谣言内容不断得到扩展。而在当下,“人人都是麦克风”进一步加大了谣言传播的范围,网络政治谣言的影响力也在传播过程中被不断放大,形成了强劲的后续效应。 3.传播话语修饰性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网络政治谣言往往选择影响力大、易受公众关注的话题加以包装。其一,造谣者通过将外界环境中他人不经意间透露出的信息,辅之以权威修辞,并用一些能够夺人眼球、具有强烈情感暗示的词语如“震惊”“真相”“曝光”等加以“讲述”,以发泄对现有社会政治体制、政府部门不作为的不满。有学者对谣言的语料进行了分析,发现平均每个谣言的标题长度为23—24个字,很多谣言的制造者常常以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视角,并在谣言标题中使用感叹号、问号以造成同情或恐慌,达到吸引公众眼球的目的。⑤有些谣言则为了获得更多人的关注和点击,标题中经常增加些“性”元素。“我们看到事实被捡起来扔到墙上,自相矛盾,支离破碎,被夸大和模仿。我们正在见证牛顿第三定律的事实版本:网络上的每一个事实都有一个平等和相反的反应。”⑥其二,为抢占道德或法律的制高点,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话语往往以悲天悯人的姿态呈现出来。这种“创意的真实”很容易抓住公众的敏感神经,利用公众信息不对称、心理不平衡的特点增加谣言点击量。其三,为了提高可信度,一些网络政治谣言还往往以海外媒体报道的形式返回,使用“被曝光”“被确认”等新面孔回归国内传播渠道,来增强其可信度和传播效果。

三、网络政治谣言的本质及其危害

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网络政治谣言如影随形,在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恶性肿瘤”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网络政治谣言背后的深层心理机制。 1.网络政治谣言本质上是一种“反主流文化和价值”的存在

网络政治谣言夸大社会矛盾,抹黑党的历史,败坏政治人物的名誉,解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违背了主流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反主流文化和价值”的存在。一方面,网络政治谣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