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 2 英英学古诗》教案_3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2 4:22:3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英英学古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三课,课文借英英和奶奶的对话,引出古诗《静夜思》,让学生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并知道它的作者是谁,文题为“英英学古诗”课文其实是展开英英学古诗的结果,“奶奶”这个人物在课文中是一个穿针引线,唤起情境的角色,通过这个人物的设置,能够在一定水准上消除古诗和学生之间的隔膜,在一种类似于听奶奶讲过去故事的人伦亲情氛围中进入古诗营造的意境,所以,课文的思路是依循日常生活逻辑和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从英英急于在奶奶面前背诵刚学到的古诗的愿望落笔,自然地体现古诗,通过奶奶因势利导的提问,激发英英更进一步展示自己的欲望,揭示诗意。课文行文简洁,脉络清晰。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虽然词汇不多,但是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古诗《静夜思》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想学情,结合教材的特点,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识好字,写好字,在此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的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背”。

2、理解一个偏旁“青”,理解“一首、举头”等有生字组成的词

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1、借助课文语言材料,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2、学习文中的部分生字,并指导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意思,能分清人物各自的话语,并能读通、读好。 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教法、学法】

教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学法:能通过反复朗读英英与奶奶的对话,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5—7分钟)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平时老师常用阅1、小朋友们,你能把你学过的古诗背指名背诵自己读知道课,引导孩给大家听听吗? 2、 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文,说的是一个小朋友在学校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他奶奶听的。这篇新课文就是英英学古诗。 3、板书课题:3、 英英学古诗(谁学古诗?英英干什么?)师边说边板书。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5—7分钟) 出示田字格里的生字 英 诗 首 静 思 举 意 照 层 所知道的古诗 揭示课题 齐读课题 自由拼读生字 子背诵古诗,让孩子在无形中感受古诗的美,孩子们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这个设计充分让孩子一展身手,孩子们肯定会高举小手跃跃欲试,充分激发孩子学习本课的兴趣。 给学生自由拼读生字的时间,然后1、借助拼音实行拼读;(先让学生拼在小组内练读 读,然后组内练读) 2、指名读,师正音; 3、相机引出:请同学们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你认为哪个字最难读,实行强化) 后鼻音:英 静 层 整体认读音节:诗 思 意 4、去拼音,读一读,认一认。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8—10分钟) 让我们再来学一学第二组生字 1、学习绿线部分的生字。 背 疑 霜 念 懂 唐 要求: 1)借助拼音读一读:(师正音,然后带读) 2)生齐读 指名读 归纳出后采取各种朗读法鼻音和整体认让学生会读、会认读音节 去拼音再读 这些生字,并通过朗读理解字的意思。 从读好课文借助拼音中的字词,尤其是读一读 齐读 后鼻音的字读到位,多音字“背”在不同语境中的准确读音和轻声2、让我们带上生字宝宝回到课文中,自读课文,并圈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自读课文词的准确朗读,在并圈出带有生读好古诗、读好长句。从而读好课3、出示课文中的词:英英 古诗 一字的词语 首 静夜 意思 举头 照在 一层 4、全班齐读课文。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 1、写一写 1)先让学生观看笔画顺序演变图片,然后师范写,生书空; 齐读、开火车文,一步步走来,读词语 齐读课文 观看笔画顺扫清学生的阅读障碍,由字到词再到句到文,真正读好课文。 准确、规范的注意:“英”字下面的“央”一撇要出序演变图片,然头;“静”引导学生观察“月”的变化,强后师范写,生书写好字是低年级调 撇改为竖,这个字是左右结构 ,但要空 写的左窄右宽,它的部首是“青”字;“首”的写法。 2)描红。(课本31页) 2、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懂了生字词,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课文吧。 识字的重点,我们要舍得花时间让描红(课本31孩子写好每一个页) 齐读课文 字,所以,教师的范写很重要,教师在范写时应侧重于对“英、静”的指导。

板书设计: 英英学古诗 英:一 丨 丨 丨 乛 一 丿 \\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