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6 15:21:0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林黛玉进贾府》同步练习题(一)
第一部分:课内同步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 )
A.敕.造(chì) 阜.盛(fǔ) 内帏.(wéi) 宫绦.(tāo) B.盥.洗(guàn) 两腋.(yè) 忖.度(cǔn) 瞋.视(chēn) C.懵.懂(měng) 赦.(shè) 绾.着(wǎn) 便.宜(biàn) D.錾.银(zàn) 戏谑.(xuè) 驯.骡(xùn) 罥.烟(juàn) 2.选出加点词语解释全对的一组( C )
A.阜.盛(盛、多) 放诞.(欺诈)(狂妄) 不经.之谈(常理) B.忖度.(揣度、思量) 恍.若(忽然)(仿佛) 宸.翰(北极星,代指皇帝)C.乖.张(偏执、不驯顺) 韶.光(美) 玷.
辱(白玉上的污点) D.敕.造(帝王的命令) 轩.昂(高) 东施效颦.(皱眉头,代指黛玉)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C )
A.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其中的“风流”是指“风韵”,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的“风流”不同,后者中的“风流”应是指“杰出的”。
B.身量苗条,体格风骚..——这里的“风骚”形容俊俏、俏丽。而“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骚”则是指“文采”。
C.万几宸翰..之宝——这其中的“宸”就是北宸,即北极星,用以代指皇帝;“翰”则是指墨迹、书法,“宸翰之宝”就是皇帝的书法。
D.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此中的“便宜”是方便的意思,而“便利此月内”中的“便利”也含有方便的意思。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近年来,广袤蜀地的新村建设全面推进,大巴山区漂亮民居星罗棋布,大凉山上鳞次..栉比..
的彝家新寨拔地而起,气宇轩昂。 B.道路两旁站满了为余旭送行的人们,在沉重的哀乐声中,大家敛声屏气....,低头默哀,向这位歼-10女飞行员致以深深的悼念。
C.随着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家居风格的要求也在悄然改变,他们不再追求家具雕梁..画栋..
,灯饰华彩绚丽,转求简易自然之美。 D.旧时的南京是座繁华靡丽的都市,秦淮河边,多少纨袴膏粱....一掷千金,纸醉金迷,他们士大夫的理想随着末世国都一点点丧尽。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
A.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日前在某网站开设微博,言语诙谐、机智幽默,颠覆了不少网友以往的印象。
B.千古奇书、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不仅文采飞扬,而且多才多艺,他对于风筝的制作工艺还颇有造诣和研究,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风筝高手。(语序不当) C.3月12日,大型昆曲豪华青春版《红楼梦》,在BTV大剧院进行彩排演出,部分两会代表受邀到场观看。(语序不当)
D.虽然王夫人与王熙凤是嫡亲的姑侄女关系,但都打着自己的算盘,经过短期的利益合作后,终于分开了,这是一条亲情与利益矛盾的路,是一条不能统一的路。(关联词语和主语的位置不当)
6.依次填入下列画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正确的一项是(A)
① 姊妹们有日不理他,他 ② 还安静些, ③ 他没趣, ④ 出了二门,背地里拿着他两个小幺儿出气, ⑤ 咕唧一会子就完了。
① ② ③ ④ ⑤ A 若 倒 纵然 不过 \\ B 若 却 如果 只是 于是 C 因为 却 纵然 只是 于是 D 因为 倒 如果 不过 \\
7.下面语句中画横线的部分,应填的最妥当的一项是( C )
临日,贾母带着贾蓉媳妇乘下一乘驮轿,王夫人在后,亦坐一乘驮轿;贾珍骑马,率领众家丁围护;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放些随换的衣包等件。
A.婆子丫环等坐几辆车 B.又有几辆大车,与婆子丫环等坐 C.又有几辆大车,婆子丫环等坐 D.几辆大车,又与婆子丫环等坐
纵观四个选项,只有C项有一个\与\字,其余三项的陈述对象都是\婆子丫环\;再看题干前一分句是\贾母\如何,后半分句是\贾珍骑马,率领众家丁……\和选项之间是\主奴关系\,一个\与\字恰为主\与\奴坐。C项既符合主奴关系,又保持了句间的连贯性。从后句“并放些随换的衣包等件”来看,填入句应是“大车”作主语,故排除 A 项;从上句来看,突出顺序,故填入句应有“又”字,再从等级森严角度看,且和后句的“并”字,可知应是 C
8.下面是关于《林黛玉进贾府》的几段评语,与原文搭配一致的一项是( B )
①如见如闻,活现于纸上之笔,好看煞。②试问诸公,从来小说中可有写形象至此者?③声势如现纸上。④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跃纸上,此等非仙助非神助,从何而得此机括耶?
a.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 b.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c.(黛玉)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d.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 A.①d ②b ③a ④c B.①d ②c ③a ④b C.①b ②a ③d ④c D.①c ②a ③d ④b 8.下面几个句子是对人物肖像的描写,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
①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②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③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④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A.探春、惜春、李纨、王熙凤 B.迎春、探春、王熙凤、林黛玉 C.迎春、林黛玉、王熙凤、李纨 D.探春、李纨、林黛玉、王熙凤 9.宝黛初见段,这“一惊一笑”表达的含义可用下面哪一句诗概括( A )
A.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B.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D.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0.人物的语言最能体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下面是对有关王熙凤的语言描写的赏析,选出赏析不当的一项( C )
A.“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是对王熙凤的出场描写,她的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既表现了她性格的泼辣,也说明了她在贾府中的地位。
B.“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这句话内涵丰富,可谓一箭三雕,既夸奖了黛玉,又恭维了贾母,还奉承了贾氏三姊妹,足见其圆滑。
C.“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这是王熙凤对黛玉说的话,这番话一方面是为了在贾母面前表现她对黛玉的关心,另一方面也炫耀了她在贾府的地位和权势,暗示黛玉不要小看她。
D.“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这是王熙凤回王夫人的话,这些话充分表现了她果断能干的才能以及善于逢迎机变的本领。
11.下面罗列的是“那位……的姑娘便是林黛玉”一句中的四个修饰成分,其排列顺序最贴切的一项是( D )
①穿一身素色衣裙 ②脸上带着哀愁之气 ③留着柔顺长发 ④身体怯弱不胜 A.①④②③ B.③②④① C.②③①④ D.④①③②
(④“身体怯弱不胜”是林黛玉给人的总体印象,应放在最前边。①“穿一身素色衣裙”是林黛玉的
整体外貌特征,而③“留着柔顺长发”是更为细致的描写,②“脸上带着哀愁之气”则是趋于内在性的描写,由①到③到②,反映了由整体到局部、由外在到内在的观察顺序。)
12.从下面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黛玉关于自己读书的事前后说法矛盾。下列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甲)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乙)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A.听了贾母的话,黛玉自觉失言,因而小心更正。 B.反映了黛玉的机警、聪明和细心。
C.对贾母之言出自亲情,对宝玉之言出自谦虚。 D.反映了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状态。
有“四问”:问读书、问名、问字、问玉,为什么把“问玉”放在最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B )
A.因为人们交往,往往是先问一般情况,如姓名、干什么等,而后问到实质的问题,这样安排符合礼俗常情。
B.因为“问玉”是由“问名”、“问字”引发而来的,把“问玉”放在最后,以便水到渠成形成高潮,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C.因为先问读书、问名、问字,最后问玉,可以使情节波澜起伏,跌宕生姿。 D.因为这两个人名字中都有“玉”,宝玉又身佩“通灵宝玉”,因而引起宝玉对“玉”的联想,所以把“问玉”放在最后顺理成章。
13.对贾宝玉“摔玉”这一举动的思想意义,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C ) A.体现了贾宝玉对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迷信的反叛精神。 B.体现了贾宝玉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世俗观念的挑战。
C.体现了贾宝玉背叛封建社会、渴望男女平等和个性解放的性格。
D.体现了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和对林黛玉的爱慕之情。
14.贾府人物众多,通过林黛玉的眼睛不可能—一介绍,必须有详有略,有虚有实,有集体介绍,有单独介绍。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贾母、王熙凤、宝玉是贾府中的重要人物,因此通过林黛玉的眼睛详细介绍。 B.作者详写的人物有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略写的人物有贾母、王夫人、邢夫人、李纨、贾氏三姐妹。
C.实写的人物有黛玉、宝玉、凤姐等,贾赦、贾政等贾府主要人物暂未出现,虚写交待。 D.作者对主要人物宝玉、黛玉、凤姐作单独介绍,其余在这个场会尚不需要突出的,只作集体介绍。 15.人物的语言应为刻画人物性格服务,下面的人物语言最能表现贾宝玉叛逆性格的一句是( D )。
A.“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B.“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C.“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D.“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16.对王熙凤和贾宝玉两个主要人物的出场亮相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D )。 A.凤姐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宝玉是未闻其声,先写其人。 B.凤姐主要是正面描写,宝玉是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
C.凤姐出场是“形神兼备”,极尽自我表演之能事;宝玉出场是先写“形”,再出场是由“形”写到“神”
D.宝玉的出场是由他在贾府中的特殊的地位、身份和性格特点决定的。凤姐的出场是为了迎合贾母的欢心。(“宝玉的出场是由他在贾府中的特殊的地位、身份决定的”错,宝玉的出
场是一种自然的出场,他出场在后,是贾府核心人物中最后见到黛玉的,这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
17.对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D )。
A.这篇课文的环境描写,采用“登堂入室”法,一步步从外表深入内里,有层次地介绍宏伟的外观,豪宅的布局,华贵的陈设,展现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B.课文对贾府的环境都是通过林黛玉的一双眼睛而描绘的,连林黛玉都为之惊奇,更能突出贾府“与别家不同”的典型环境。
C.课文的环境描写揭示了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和社会地位,特别是对“荣禧堂”的描写,更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点。
D.这篇课文的环境描写是与人物描写交叉进行的。因林黛玉初进贾府,自然要各处拜望,这才使环境描写和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有机结合,但没有让封建统治者的代表贾政及时出场是一个败笔。
(虚实结合。在描写了王熙凤出场后,,贾母即命“带黛玉去见两个舅舅去”,而结果是贾赦传话说:“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暂且不忍相见。”贾政也应“今日斋戒去了”,故都没见着。在礼规上,两位舅父大人是必须见的,如果一个个见面伺候,叙说一番,则不但文字枯燥,而且这两次的舅甥的暗淡,文字上也是很不好写的,结果作者采用避难就易,避实就虚的方法,既做到了理之所必见,又避免了实见时描叙的困难。而且这里的虚见又和前后必须要有的实见相互结合,是文章显得抑扬顿挫、波澜起伏。)
18.下面对《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解说和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D )
A.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王进贾府》这个题目是教材编者加的。 B.《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其作者为清朝作家曹雪芹。 C.《林黛玉进贾府随过林黛玉所见所闻,介绍了贾府—大批主要人物,初步描绘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D.文中介绍人物笔法多变,疏密相间,有详有略,虚实结合,详写贾母、凤姐、宝玉、王夫人,虚写贾赦、贾政等等。
19.下面对《红楼梦》及其作者的解说,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 )。 A.《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是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 B.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祖先原是满人。曹家曾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后家遭败落。作者“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表达了自己的民主思想和新的朦胧的理想。(“祖先原是满人”错。其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家奴)。) C.《红楼梦》在描写一个封建大家族没落的同时,又流露了惋惜和感伤的情绪。此外,还有宿命论、虚无主义、恋爱至上等消极思想倾向。 D.《红楼梦》共120回,前80回为曹雪芹所写,后40回为高鹗所续,使小说成为首尾齐全的文学巨著。但高鹗在小说最后让贾家家道复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20.下面对《红楼梦》主题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封建叛逆者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败、罪恶的社会现象和各种尖锐的社会矛盾。揭示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B.小说通过贾府由极盛到衰败的过程,表现富贵如过眼云烟、万事转头空的哲理。 C.《红楼梦》通过描绘一批纯洁少女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妇女的苦难,表现了红颜薄命的普遍现象。 D.《红楼梦》通过贾府由盛转衰,再归复崛起的叙述,真实地表现了世间万物“物极必反”的朴素真理。
21.对贾宝玉出场的肖像描写,以下说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反映了林黛玉的客观观察。
B.在林黛玉看来,贾宝玉是那么眉清目秀,英俊多情。
C.虽然宝玉不学无术,但外表的英俊已赢得了黛玉的爱慕,她爱这位纨绔子弟。 D.这与前面王夫人说的“混世魔王”形成了鲜明对比。
22.对贾宝玉“摔玉”这一举动的思想意义分析得最准确、完整的一项是(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