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翻译参考答案(大英三)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8 14:31:1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期末考试翻译参考答案(大英三)

Unit 1

Reading Aloud部分英译汉:

孩子们尤其渴望鼓励。童年时如果得不到善意的赞赏,将会危及性格的发展。一位年轻妈妈向A·W·比文牧师讲述了一件让人伤心的事:“我的小女儿常常不听话,我不得不批评她。但是有一天,她特别乖,没有做一件会挨批评的事。当天晚上,我给她盖好被子、准备下楼时,听见她在抽泣。我走回去,发现她把头埋在枕头里。她一边呜咽一边问:‘难道我今天还不够乖吗?’”

“那个问题,” 那位妈妈说,“像把刀一样刺痛了我。当她做错事时,我总是急于纠正,可是当她努力表现得好些时,我却没有注意。我哄她睡觉时连一句称赞的话都没有。”

Unit 2

Reading Aloud部分英译汉:

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创造性”一词的周围有一堵墙,我们却在墙外边。我们会申辩说,我们没有那份天赋,创造性非天才们莫属。

但是,创造性并非是少数天之骄子才有的特殊天赋,或者是那种一个人要么有、要么没的灵光乍现。在我所认识的最具创造性的人中有一位老妇人,她生活在加利福尼亚州一个偏僻的牧羊场内。她是智利人,16岁时嫁给一位美国船长,移居到了丈夫的国度,学会了他的语言。她在那个偏僻且薄雾缭绕的海岸上安了家,过上了日子,创建了一片精神和经商兼顾的产业。她买卖土地,接生孩子,在剪羊毛的时节得给30个男人做饭。她生了5个孩子,教他们读书、写字、骑马,还教他们在海洋里像海豹那样舒适自在地游泳。看到她90高龄还能爬到屋后的山丘上去看日落的海景,你会心潮澎拜、叹服不已。

Unit 3

Reading Aloud部分英译汉:

学生既不是囚犯,也不是雇员。缺少教学才能的教师想当然地认为,他们所教的乃是一批必须服从命令的受制于人的听众。但是,他们错了。也许各州要求年轻人在16岁前必须受教育,但没有人能够强迫他们学习。学生本质上是志愿者,好教师都知道,学生必须情感积极投入,学习才会富有成效。情感的投入有一个

过程,从心理沟通开始。情感是不能强行左右的。幸好年轻人生来就好奇──而好奇心则是趋向心理沟通的第一步。

一般来说,教师喜欢看到年轻人学习,最欣赏具有挑战性的学生。但好教师不会设定过高的期望。(这也许使人感到吃惊!)相反,他们为每位学生设定合适的期望。有才能的教师对什么是合适的期望有着一种天生的直觉。

Unit 6

Reading Aloud部分英译汉:

在记事本的末尾还有地方让你随手记下那些你最忙碌时突然产生的愿望:你想读的书、你想见的朋友、你想上的课、你想看的电影、你想去的地方,所有那些被忽视的愿望、希望和梦想。因为把它们记录在手边,所以每个月你都有机会确保为这些真正重要的事情留出时间。

在我看来,这样往前看、给未来预定计划有可能修正人们那种被不幸扭曲的对未来远景的观感。这是一个可以预见未来而不被未来弄得措手不及的机会。你得预期肯定会发生的事而不是让本可预见的事突然发生来困扰你。你得提前决定你能从容地承担多少事项而不至于很晚才发现你被那些事项淹没了。

不这样矫正的话,我们许多人就会在日常的时间表里填入那么多的职责义务、会议、工作约会和特殊事件,以致只得发疯似地在剩下的时间里见缝插针地处理其他事务。我们的日子往往像诺里斯·李的故事里那个梅森瓶一样塞得满满当当的——这个故事是我的一个读者让·拉德尼克提供给我的。

Unit 7

Reading Aloud部分英译汉:

乡愁是中国诗歌中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美国人在阅读中国诗歌的译作时,可能会对频繁出现的强烈的思乡哀愁感到诧异,甚至反感。要理解这种强烈的感情,就必须知道,中国人由于饱受战乱流亡、旱涝灾害之苦,对于安定的生活怀有强烈的渴望。迫不得已的颠沛流离使中国人对于“失去”的感受更为强烈。与此相反,美国人搬家大多出于自愿。他们对故里的怀念其实是对一去不复返的童年时光的眷恋。与此同时,未来召唤着他们,未来正守候在那广袤的空间里。

当我们批评美国人的“无根性”时,往往忘了这正是我们所推崇的理想带来的结果,即社会的流动性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当我们赞许中国人的“扎根性”时,却忘了“住所”一词既表 示空间位置,也表示社会地位:被束缚于某一处所也就意味着受制于人生的某种定势,很少 有改观的希望。空间象征着希望,而处所则代表着固有的成就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