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新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2 4:41:0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精品文档

第一单元 冷与热 1. 知冷知热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2. 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做到细致认知。

2.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注与温度有关的事物或现象。 科学知识:

1. 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知道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表示的温度。 教学准备:

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温度计模型、烧杯、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一.教学导入:

1.讲述1400多年前,《齐民要术》记载的人们当时制作豆豉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一事。

2.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 二.活动 感觉冷热

1.过渡:同学们从生活经验中说出了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的情形,我们怎样判断物体的冷热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2.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做教材第2页的活动。

3.当学生发现同一杯温水,不同的手感觉竟然不一样时,教师提出: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什么?

4.释疑:光凭感觉难以准确的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5.教师讲解温度的概念。 三.活动 测量温度

1.出示温度计模型,学生观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刻度、玻璃管、玻璃泡)

2.利用南车信箱介绍了“摄氏温标”。 知道摄氏度是温度的单位。 3.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4.测量水温:教师应首先示范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说明道理。让学生学习使用

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领。再测4杯水的温度。(安全教育)

四.拓展: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1.)出示学生搜集来的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并先让他们做些介绍,教师再做补充。

(2.)详细介绍体温计的认识和使用。 课后反思: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第一单元 冷与热

2.热胀冷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2.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体)等。

教学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的温度计,提问:你们想自己有一支温度计吗? 2.教师介绍伽利略和雷伊发明的温度计。

3.这两种温度计利用了空气与液体的什么性质?让我们来研究吧! 一.活动 自制“液体温度计” 1.指导学生自制“温度计”。 (1.)出示器材: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聪明的同学们,能否利用这些器材和以学的知识讨论这怎样来制作“液体温度计”?

(3.)小组讨论制作方法。 (4.)制作“液体温度计”,对于学生作品,教师组织进行评价。 2.观察自制“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对学生的实验、记录、描述提出要求并予以方法上的指导。 (3.)学生观察。 (4.)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3.研究不同液体制作的“温度计” 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预测: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3.)方法指导。 (4.)学生观察。

4.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1.)实验中,几种“温度计”发生了哪些共同的变化? (2.)引起变化的实验条件是什么? (3.)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4.)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学生解释自制“温度计”的原理。 课后反思: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 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空气球、橡胶管、带玻璃棒的橡胶塞、平底烧瓶等。 一.教学导入

1.复习: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2.提问: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活动 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实验的设计: (1.)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两个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①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里?

②用什么方法能看到空气的膨胀和收缩现象?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补充或完善: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启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

·借助因受热膨胀而冒出的空气在水中冒泡,因受冷空气收缩,外界气压将水压入管中或瓶中来发现。

·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 `等等。

(3.)评价:在此环节思维活跃的同学给予肯定。 (4.)形成各自完整的实验方案。 2.实验现象猜想。

3.按设计的方法完成实验。 4.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5.分析比较,我们的猜想和观察到的现象一致吗? 三.小结:

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学生解释伽利略温度计的原理。 课后反思: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2.观察认识多种物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合理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知道一些液体、气体、固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相关应用。 教学准备

小气球、酒精灯、火柴、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踩瘪的乒乓球等。 一.教学导入

1.阅读指南车信箱。

2.液体、空气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思考: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 3.让我们一同来研究研究吧!

二.活动 研究铁轨间为什么留缝隙 1.实验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

(1)教师演示: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步骤:

①左手扶灯体,右手摘下灯帽,口朝下倒扣在桌上。 ②划着火柴,让火焰朝上接近灯芯点燃酒精灯。 ③甩灭火柴,将熄灭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

④讲解火焰的分层,指出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要使用外焰。

⑤熄灭酒精灯时,左手扶灯体,右手取灯帽,快而轻地盖上,待火焰熄灭后,提起灯帽,再盖一次。

(2)学生练习使用酒精灯(交待注意事项。)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

(4)描述实验过程和看到的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2.补充实验:玻璃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老师演示:注射器的玻璃活塞(熟玻璃制成的,受冷受热不易炸裂)可以顺利地进入管内到达底部,用酒精灯加热注射器的活塞,再放入管内,你们想,会有什么现象?接着使活塞受冷后,把它再放入注射器内,你们又推想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

(2)组织学生描述实验的过程和看到的现象。 (3)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4)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小结

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拓展: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 (1)解释教材出示的三种现象。

(2)找一找,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现象?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课后反思:

3.热的传递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探究热的传递规律过程。

2.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连续观察并记录的能力。 3.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及数据,找寻其中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科学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认真细致的观察。 2.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懂得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乐于合作,扎实完成自己的任务。 科学知识

1.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

2.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部分)传向低温物体(部分),直到物体温度相等为止。

3.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教学准备

金属棒、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或蜡、支架、温度计、大烧杯、小烧杯、热水、冷水。

拓展课准备:酒精灯、火柴、三角架、石棉网、烧杯、水、茶叶、有关热辐射的录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

1.演示:将开水倒入杯中,放上汤匙,过会儿,让学生摸摸。 2.提问:“汤匙变热了,热怎么传递过来的?” 引导学生做出猜想后,进入下面的实验研究。

二.活动 物体怎样传热

1.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材料。

2.猜测:火柴棒掉落的顺序会怎样?(猜测的理由) 3.交待实验注意事项。 4.学生实验。 5.汇报。

6.检查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7.归纳:热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三.活动 测量变化的水温

1.组织学生预测:两杯水的温度各会有怎样的变化?两杯水最后会怎样?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

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

3.分组测量,认真观察、准确读数和及时记录。

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