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比较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7 15:02:2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比较

摘要:中西方传统绘画中有截然不同的表示透视的方法,一般认为西方的是“焦点透视”,中国的是“散点透视”。从这两种透视法的形成与发展及其概念的界定,着重分析这两种透视法的异同,并从哲学思想、载体形式、画家身份三个方面探究造成中西方透视法差异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中西方;焦点透视;散点透视;文化背景 一、透视法中的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

物体由于距离远近不同、方位不同,在视觉上引起不同的反应,这种现象就是透视现象。透视法是绘画技法的基础理论,是在一定的媒介中对形状进行组织的一种方法,能够帮助画家把现实世界中的三维立体空间表现在一个平面的二维画面中。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子等人就已发现了针孔成像的原理,到两宋时期有了比较成熟的绘画透视理论,北宋画家郭熙在画论《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①法理论就是其成熟的标志;而西方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了对透视的研究,到文艺复兴时期透视的理论与实践趋于成熟,成为一门科学化的绘画技法。由于地域文化等的差异,使得中西方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示透视的方法,即“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

“焦点透视”是指单元式的透视方法,即一个视点、一个视域、一条视平线、一组灭点;“散点透视”是指复元式的透视方法,即多视点、多视域、多视平线、多组灭点。很多人对“散点透视”的说法提出质疑,认为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既找不到产生散点透视的视点,也找不到体现散点透视的透视框架,在历史文献和画论中更找不到论述散点透视的理论依据②,认为中国画根本没有焦点,其透视观念只能称作“远近法”。但笔者认为,具体用哪个词汇来描述中国与西方完全不同的透视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这么一个概念可以将他们区分开来,“散点透视”可以表达出中国传统绘画多视点、多角度的特点,又与“焦点透视”在词义上相对应,因此是合适的,本文仍沿用此概念。

我们都知道,中西方绘画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西方后来出现了众多打破焦点透视的画派,例如印象派、构成主义、立体主义等。而中国画也在“西学东渐”中有了融合西方透视观念的新发展,例如近代出现的中国新体画,徐悲鸿、林风眠、李可染等水墨大师将西方绘画元素融入中国画中等。所以这里需要做一个界定,即本文所探讨的中西方绘画指的是中西方的传统绘画,即中国传统国画和西方写实绘画。 二、中西方传统绘画中透视法的异同 (一)相同之处

西方有空气透视、色彩透视、线透视、消逝透视等认识,

中国古代亦有“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远水无波”③等对透视的理解。物体近大远小、近者清晰远者模糊等视觉现象是被人眼所共识的不证自明的事实,因为人类眼睛、视觉神经、大脑等的构造和功能是基本一样的,也就是说无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有相同的视觉生理基础。同时,人们对客观物体的观看方法也基本相同,大约有三种状态―――定点观看、多点观看和动点观看。感知以视觉为基础,因此人们对透视的感知基本是一致的。 (二)不同之处

在表现方式上,西方传统绘画中的“焦点透视”以科学为前提,严格遵循近大远小的客观规律,使画面上的物体有视觉的消失点,其追求的是客观真实的再现,风格是写实的、严谨的,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而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忽略真实的透视感,“他的‘艺术意志’不愿在画面上表现透视看法,采取了‘以大观小’的看法,从全面节奏来决定各部分,组织各部分……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全境的阴阳开阖、高下起伏的节奏④。”“散点透视”体现出画家追求的是内心真实空间的表现,注重的是人的内心感受,表现的是物体在心中的投影,力求“神似”而不讲求“形似”,讲究画面的“意境”美,画风是写意的。 在观看方式上,西方“焦点透视”描绘的是定点观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