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4 7:57:3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高句丽灭亡后遗民流向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无数民族融合才形成了如今的面貌。而高句丽的灭亡,导致了高句丽遗民不断涌人中原,丰富了中原文化,在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公元668年,唐朝和新罗彻底灭亡了高句丽,高句丽国内民族也随之分解,但是一个民族的消失不会像一个国家政权一样瞬间土崩瓦解。高句丽国祚700余年,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高句丽民族也像世界其他各民族一样形成了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心理等等,这些并不会随着自己国家政权的崩溃而瞬间消失,只会在周边各民族的融合中渐渐的被同化,自觉或者不自觉的与其他各民族融为一体。 一、迁入唐朝的高句丽人
唐朝和高句丽发生战争之后,高句丽战败,在唐王朝内部重臣主张将高句丽分化,并把强制遗民。公元668年,泉男产等人等唐王朝投降,唐王朝大臣接待了高句丽一行人。“英公以王宝藏、王子福男、德男、大臣等二十余万口回唐”①。这在当时是人数最多的一次迁徙,二十万至二十五万人从中国东北地区来到关中地区,并永久定居下来,唐王朝也给了很多优惠政策,发展他们的农业,让他们能够适应关中的生活。公元前669年,唐王朝对高句丽遗民又进行了另外一次遗民活动。典籍中对这次遗民人数记录较为不一,主要有,《通典?高句丽》中记载“移高句
丽二万八千三百,配江淮,岭南,山南,京西等地”,但是在《三国史记?高句丽纪十》又与前文有较大的出入,“总章二年夏四月,高宗移三万八千三百户于江淮及山南、京西诸州空旷之地。”但是《通典》更加权威,各方面描述详细,所以史学界大多以此为参考。如果每户按五人计算,可见在这两次强制迁徙到唐朝的高句丽遗民就达到三十五万左右,人数相当之多。 二、进入新罗的高句丽人
唐朝和高句丽战争之后,新罗国抢占了高句丽的大部分领土,据为己有,原来土著居民也成为了新罗的臣民。从历史典籍中查阅新罗的疆界扩展中可以看出,唐朝和高句丽战争之前,高句丽和新罗的边界大致以汉江为界,战争之后,唐朝“救赐泪江以南地境”②,赐予新罗国,该片土地以今大同、龙兴两江为界。并且新罗在这场之后,又把现如今朝鲜倍的北部的南浦和平壤南部、平安南道西南、黄海北道遂安、庆尚北道加恩、奉化、蔚珍、忠清北道深川以北,忠清南道以北以东的广大地区纳入自己的领土。这些被占领的广大土地的遗民自然成了新罗属民。 主动投入新罗者和战争中被掳去的战俘也占到相当的数量,但是确切人数较难统计,史料较少,但是有高句丽遗民进入新罗这是不容否定的。
三、迁入渤海国的高句丽遗民
位于中国东北部地区的渤海国是公元698年由大柞荣所建立的,距离唐朝和高句丽战争结束已经五十年。经两代国王的拓
展与侵略,渤海国国土不断变大,“复高丽之旧居”③。投奔渤海国的高句丽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唐朝把一部分人强制迁徙到如今的辽西地区,之后又跟着大祚荣迁徙到了到辽东,这里其中还包括了以前归附于高句丽的H人。在唐朝和高句丽战争之后,部分高句丽人被唐朝军队迁往山东地域,也就是在营州地区生活了下来。这部分高句丽人在通天年间的契丹之乱中,随大祚荣东军队走向了东牟山地区,等于说这部分遗民重返之前高句丽的地带,但是自己的身份已经变成渤海国人了。二是在唐朝和高句丽战争之后,留在原地的一部分高句丽人,他们一直附着在该片土地上,一并且成为渤海国人。 四、流向突厥地区
突厥在的兴起是在北魏末年战乱年间,伊利可汗击败了铁勒国,后有木杆可汗打败了柔然国,“西破士,东走契丹,北方戎狄悉归之”。并且在始毕可汗在位时期,他们的国家面积达到了最鼎盛,史书记载“其族强盛,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焉,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突厥的领土东与高句丽接壤,西与吐谷浑?高昌?吐蕃等国家,相互呼应,形成东西平衡的包围网,而在南方的宋、齐、梁、陈等等国家与突厥往来密切,这种情之下唐王朝感到了极大的压力。正是此时,突厥国的国立也达到了顶峰,东北各个民族政权争相依附。《随书?吐厥传》中有句话记载“高丽私通使启民所”就说明了这种关系。突厥与高句丽相互联姻。故唐朝灭亡高句丽之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