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2 11:02:1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周口市扶沟县委书记田永红要求领导干部认真做好迎接新挑战,在追赶跨越道路上迈出新步伐
扶沟县委书记田永红在回首扶沟五年来的发展时说,我们在复杂严峻的环境中保持了县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和高位运行,为应对各种困难形势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创造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逐步摸索了具有扶沟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 1.县域经济实现了由“结构失调”向“三产协调”的转变。2010年,扶沟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4.6:42.5:22.8,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5.3%,比2005年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49.3%高出16个百分点;基本达到县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结构调整目标。扶沟县域经济结构已经彻底走出农业独大的格局,走向了工业主导、三产协调的新开端。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82.9亿元,比2005年的35.1亿元增长136%;比县十一次党代会制定的预期目标66.8亿元高出16.1亿元。活力充分激发。2010年,我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80亿元,比2005年的12.4亿元增长545.2%;比县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预期目标33亿元高出47亿元。其中2010年城镇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预计为55.2亿元,比2005年的4.9亿元增长1026.5%。强势增长的投资,促进了我县在基础设施、民生领域尤其是工业经济发展面貌的根本转变,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最直接、最有效、最强劲的动力。收入明显增加。2010年,全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完成2.2039亿元,比2005年的8940万元增长146.5%,比县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预期目标1.647亿元高出5569万元。同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分别比2005年增长129%和98.4%。
2.工业经济实现了由“一穷二白”向“产业集聚”的转变。扶沟工业从五年前的“一穷二白”起步,坚持以产业集聚的理念谋划工业、推进发展,变“后发优势”为“厚发效应”,把曾被人称为“工业盐碱地”的扶沟建成了全省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全省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示范区试点。一是资源集约利用。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使土地成为平原农区发展现代工业的瓶颈。扶沟加大废荒地、空心村和砖瓦窑厂的整治力度,用新增耕地置换产业集聚区用地指标,拓展了发展空间。4年多时间里,一座规划面积10.57平方公里、成区面积6.9平方公里的工业新城拔地而起。用地资源充足了,但扶沟坚持“富日子穷过”,对入驻企业的投资强度、工艺水平进行了严格规定,宁缺毋滥,宁慢毋乱,为长远发展备足空间。二是产业集群发展。坚持以产业的战略思考引领项目整合,以项目建设的突破促进产业品牌成熟成长。产业集聚区培育了棉纺织造、机械制造、食品加工三个省级产业集群,很多知名企业纷纷布局扶沟。三是功能集合共享。建成了全省首家县级产业集聚区工业污水处理厂,完善了净水供应、标准化厂房等生产配套建设;加强了综合服务中心、集聚区医院、城乡客运站等生活配套建设;投入1.36亿元,在全省首家以“产业集聚区+专业人力资源培训”为模式建设了现代化职业教育基地,对企业工人全部免费培训,使职业教育始终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四是人力全面发展。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我们为在集聚区就业一年以上的农民工家庭办理非农户口,并保留农村宅基地、责任田,享受城镇社保政策。集聚区已吸纳就业2万多人,预计年底可实现3万人就业,2012年底可达到近5万人,全县外出务工人员比重减少20%。
3.农业发展实现了由“传统模式”向“特色高效”的转变。我们立足蔬菜产业基础,用工业化、产业化的思维支撑传统蔬菜产业,推动耕作模式、经营方式全方位转换,把农业做特、特色做强,蔬菜产业风生水起,传统农业脱胎换骨,实现了从“两亩薄田求温饱”到“十亩菜棚奔小康”的重大跨越,走出了一条优势变财富、包袱变潜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特色农业之路。一是规模发展。为解决土地分户分散经营与现代农业规模
发展的矛盾,我们着力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政府引导,使蔬菜面积由不足万亩的“星星之火”成为瓜菜播种面积46万亩、保护地栽培面积14万亩的“燎原之势”。连续三次承办了全省蔬菜技术交流和物资交易大会。蔬菜已成为扶沟特色农业的响亮名片。二是高效生产。全县蔬菜产业年总产量248万吨,年总产值23亿元,亩均收入万元以上、第五代日光温室亩均效益2.5万元以上,创造了土地减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扶沟的鲜活实践。三是品牌拓展。我们严格实施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模式,不让一棵问题蔬菜流入市场。“扶沟蔬菜”商标成为全国“果蔬十大知名品牌”,在北京新发地、上海虹桥等农产品市场建立了直销窗口。四是链条延伸。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扶沟农民,不断投入到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之中。3000多名蔬菜经纪人活跃在产地市场和全国各大农产品市场,21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两千多名专职和兼职管理人员为入社农民在技术保障、物资供应、市场销售等方面提供服务。农民开始抱团搞经营、闯市场。彩印包装、净菜加工、冷链物流等产业经营体系逐步建立。随着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现代农业雏形已经初显。
4.城乡建设实现了由“基础落后”向“全面统筹”的转变。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商业住宅小区和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全面推进,城区改造步伐明显加快,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启动了行政新区建设,形成了中心城区、产业集聚区、行政新区三区互动的良好局面。以实施“111”工程为载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整治村容村貌,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推进了“大李庄乡凤翔新村”和“城郊乡惠民新村”两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其中“凤翔新村”一期工程已建成。
5.社会事业实现了由“基本保障”向“层次提升”的转变。我们坚持以民为本,创新社会管理,强化和谐保障。从作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国七个试点县之一的扎实探索,到首批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的成功推进;连续三年在全省公众安全感指数调查中居周口市首位、全省前列,荣获全省平安建设最高荣誉“中原平安杯”,社会和谐度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投身创业、支持发展的氛围更加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