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述论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0:11:1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朱胜杰 113011B 12013011052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上创造的文化,从远古时期走到今天,已足足有五千年的历史。其独特的民族性、传承性、历史性,时至今日依旧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教育方面,量子力学、相对论、马克思主义等等虽然不是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下的产物,但篆刻于汗青的累累教育果实仍昭示着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所具有的蓬勃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教育的价值,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重视人的价值;重视道德教化;重视个人修身养性;重视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

文化是一个民族通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长期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价值观念,通过对一个民族的文化的考察,可以深层次的挖掘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儒家思想作为影响中华民族最大的主流思想,它在教育中的现实意义显得尤为突出。若将其中向上的力量融合在当代的教育中,必将推动当代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一、重视人的价值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人伦文化,以人为本,以人为出发点。《论语 先进》有云“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事人都做不好,何谈事鬼呢?这体现出古人在鬼神与人的孰贵孰贱中的一种态度。而这也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最大的不同。西方文化是一种基督文化,其人道主义归根结底是建立在神本文化之上。“人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宗教是其一切创造性关切的深度方面。”(引自《现代基督教思想》)作为宗教动物的人,人的文化自然也是宗教的文化。

即使是与万物相比,人依然是最可贵的。《尚书 泰誓》曰:“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又如《孝经 圣治》记:“天地之性,人为贵。”中国古代在主流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以人为本可谓体现在方方面面。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正是我国人伦文化在政治层面的最好体现。

将这种人伦文化融入当代教育中,便是以每个学生为本位,关心每个学生的根本利益与发展,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并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二、重视道德教化

儒家伦理思想能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中国古代几千年,与其重视道德教化有着分不开的关联。每个人作为群体关系的一份子,以“天人和谐”视为目标,以“和”协调万事,并强调“道在伦常日用之中”。如我们深入人心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杀身而成仁,舍生而取义”等等,当道德口号树立并上升为道德标准,在情感与舆论的结合下,道德教化便实现了。

从汉代起,学校已然成为儒家道德教化的集中地。在儒家学说中,道德主体的自我修养被视为重中之重,如“吾日三省乎吾身”、“反求诸己”等等,是因为这种启发式的教育才能使外在道德标准转化为内在道德信念,从而,他律转化为自律。这种道德教化系统的确值得当代教育借鉴。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寻求这种标准与方法。当然,树立起标准还远远不够,我们在追寻道德标准的同时还要追求“知行合一”。毕竟教化的成功与否,还是和现实与理论结合程度紧密联系的。

三、重视个人修养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一种进取,“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一种宽容。自古以来,“君子”作为一种参照物而提出,被赋予了许多内涵甚至附加了些许“苛刻”的条件。孔子认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曾子语“君子任重而道远”;孟子亦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甚至于儒家所推崇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及对孝道的宣扬,无不体现儒家从外在能力到内在个人修养的重视。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养性是实现个人理想的基石。在更加关注个人价值的今天,人格魅力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个人修养是完善人格、树立正确个人价值观的必行之路,若将“吾将养吾之浩然正气”与当代教育理念相结合,若将个人内心的培养与外在技能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实现“内圣外王”必将不远矣。然而,观之今日的教育,完全是应试教育,它一味追求分数而忽略了学生的能力拓展,忽略了学生生而不同的个性,更不要体什么全方位发展了。这种教育模式着实应该摒弃。

四、重视帮主学生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

正所谓“学而优则仕”,儒家思想几千年来流淌着积极“入世”的血液,儒家子弟将入仕并为国家做贡献作为一种人生理想与政治抱负,追求终生。而从此之后,在这种主流思想的影响下,古人们坚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坚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坚信“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强大的理想追求与精神气质,不但升华了个人品质,还起到了导向作用与凝聚作用,深化了文化认同感,提高了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