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8版笔记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7 3:36:5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手抓民主法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矛盾双方的力量也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首先,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另一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其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基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这种关系,我们在分析问题时,特别是分析形势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并且注意主流和支流的互相转化。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略支流,都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具体表现。

(二)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

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特定的质就是特定事物的存在本身。事物的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属性是一事物和他事物发生联系时表现出来的质。

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量的规定性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和量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这种质和量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充分体现在“度”中。

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关节点就是一定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和最低界限。 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防止“过”或“不及”。“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等等,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 2、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都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过程。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或庸俗进化论。激变论在社会政治上表现为冒险主义,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社会政治上表现为改良主义。

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否则会欲速则不达,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辩证的否定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任何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体。

肯定和否定是事物内部两个相反的方面,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另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革命的本质。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

第一,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

第二,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其二,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11

第三,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于中国传统文化。于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

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如果割裂了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

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麦粒(肯定)=>植株(否定)=>麦粒(否定之否定)

三、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还包括一系列其他范畴,主要有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等。 (一)原因和结果

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因果联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但是,并不是所有时间先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都是因果联系,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其次,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在: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三,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

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复杂多样的。

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其次,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行动。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必然性与本质和规律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第一,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只强调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或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按必然规律办事,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其次,因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我们应当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现象背后隐藏的必然性。此外,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我们决不能忽视偶然性。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时,要经历由可能到现实的转化过程。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

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其次,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一方面,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另一方面,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

12

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其次,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实现。 (四)内容和形式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和发展的趋势等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关系。

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二者是有区别的,对立的。同时,内容与形式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另外,内容和形式的区别和对立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内容和形式可以相互转化。

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作用的。第一,内容决定形式。第二,形式对内容又有巨大的反作用。第三,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

在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二者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首先,内容决定形式是归根到底意义上的决定,而不是僵死的决定。其次,在一定条件下,新内容可以利用旧形式,旧内容也可以以新形式的面貌出现。

掌握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自觉地运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的原理,注意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利用旧形式和创造新形式。反对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反对抹煞形式作用的形式虚无主义。 (五)本质和现象

任何事物都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体,都具有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 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假象同真相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不能把它同主观上的错觉混为一谈。

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第一,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首先,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其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是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再次,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第二,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另一方面,现象不能脱离本质。本质决定现象。

掌握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其次,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一)规律和自然规律

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一种本质的联系,是指规律是一种内在的、非表面现象的联系,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规律性与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一定重复出现。重复性是稳定性的表现。

规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客观性。第二,普遍性。

自然规律是在自然界各个领域起作用的规律,是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二)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实现的。社会发展规律并不是存在于人们的自觉活动之外的某种神秘的东西,而是在人们的自觉活动中形成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第一,在社会领域,人们的自觉活动虽然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但人们的自觉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冲突,形成不以他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第二,支配人们自觉活动的思想动机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第三,人们的自觉活动受着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3

二、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意识的起源

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包括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第二,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专门反映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 第三,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人脑)

其次,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第一,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

第二,劳动产生了语言,为意识的内容提供了物质外壳。社会性劳动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物质外壳形成和完善的基础,是由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类意识的决定性力量。 2、意识的本质

意识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

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神经细胞多达1100亿个,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人在第一信号系统(实物的刺激)和第二信号系统(语言和文字系统引起)基础上进行的复杂的神经反射活动,就是意识。

第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是光有人脑还不能产生意识。意识的主观性包含以下几层意思:首先,意识只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形成的主观映像,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其次,主观世界所特有的理性形式,非理性形式。再次,个体意识之间有差异性。最后,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观念或形象。意识的客观性是指:首先,其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其次,意识形式都是反映着客观事物的。再次,产生个体差异的原因是客观的。最后,创造出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观念或形象,仍然来源于客观世界。

意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如果抹煞意识的主观特征,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把意识说成是人脑的分泌物,就是一种庸俗唯物主义观点。如果抹煞意识的客观性,把意识说成是主观自生的,就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

第三,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从起源说,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狼孩、熊孩,尽管有人脑,也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但由于脱离了社会群体,没有接受和使用语言的能力,也不能产生意识。 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可以看出,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就坚持了唯物论;同时又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坚持了辩证法。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它缺乏实践的观点,把意识仅仅看成是对物质世界被动的反映,忽视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即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建造房屋与蜜蜂建造蜂房)。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第三,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第四,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这是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由于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所以,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人的社会实践。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正确的意识起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起阻碍和破坏作用。 (三)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大跃进”,“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第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科学家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事业,才取得了一些科学成果和技术发明。)

14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一、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统一的物质世界。 二、唯物辩证法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和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五对范畴。

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规律、社会规律;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学员答疑

1、哲学物质与科学物质

这是两个不层次的问题,哲学上讲的物质是所有科学物质的共同属性,不是某一具体的实物,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共同属性是客观实在性。科学上讲的物质指某种具体的实物。 2、物质与实践的关系

两者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的观点。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或本质,实践是把自在自然改造为人为自然的方式,马克思主义从实践出发使其对物质的理解超越了前人,但物质在逻辑上更为本原,实践是物质世界走向人类社会的中介。 3、哲学与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有两层含义:一就是指哲学,相对与形而下(具体科学)相对;二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的发展观。教材中主要用第二层含义。 4、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参与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较,除具有客观性之外,还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使社会规律表现的更为复杂,但这不影响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一节 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一、认识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1、认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个人的认识史也再现着整个人类的认识史。

意识的起源和认识的起源是一致的。认识和意识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在一般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意识和认识同等看待,意识的起源就是认识的起源。

个人思维的发展过程再现着整个人类思维的发展史。皮亚杰通过对儿童心理和思维过程的考察,研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