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论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4 12:51:1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 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构成

社会弱势群体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因为不论在任何时代的任何一个地方,总有一部分人处于社会的最下层、最低层。目前,中国的弱势群体主要集中在城市贫困人口和失业下岗的贫困职工、老年人、孤寡贫困者、残疾人、失学儿童、农民工以及农村的贫困者。从我国弱势群体的整体构成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情况来看,最具有代表性的构成就是城镇贫困人口和农民工。

我认为: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以下六部分人群,一是下岗职工或已经出了再就业服务中心但仍然没有找到工作的人。这部分人群以女工及年龄偏大的人居多,因知识层次和再就业能力较低,收入来源不稳定;二是“体制外”的人,即那些从来没有在国有或集体单位工作过的自由职业者;三是残疾人、孤寡老人和缺乏有效照顾的儿童;四是进城打工的农民,他们享受不到城市劳动者的同等待遇,劳动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五是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这部分人因退休时收入较低,然而目前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覆盖不到他们,又因原单位破产或经济不景气,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标准较低,遇到重大疾病时往往无钱医治;六是农村的贫困人口,特别是偏远贫穷地区的农民,这是我国人口比数最多的弱势群体。

(二)我国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

1.收入差距的拉大,实质是贫富差距扩大

虽然政府一直在致力于消除贫富差距,但是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有一定的差距。当今中国贫富差距的日趋扩大已经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首先,群体间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在 20 世纪 90 年代,由于资源配置机制的变化 ,一些单位有意无意把工人当做改革对象,社会中的一些人迅速暴富起来,而原来在改革初期得到一些利益的边缘和弱势群体日益成为改革代价的承担者。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中的失业者成为一个最引人注目的群体。同时,处于相对贫困状态的城市新贫困群体,与高收入群体的相对差距因个人金融资产的扩大而呈现继续扩大的态势。再次,地区收入差距拉大。随着经济的发展,东、中、西三大地区的

- 3 -

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②

2. 制度的变迁,首先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经济,造成城市和乡村差别较大,特别是一些老少边地区,因交通不便、资源缺乏、生存环境恶劣,成为贫困人口集中的地方。其次,在转型期,产业结构有了很大调整,从两个方面直接影响弱势群体的规模:

(1) 城市工业中一些传统产业现衰退。制造、建筑和采掘等行业生产不景气,致使职工下岗,成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

(2) 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他们不论是在农村作为潜在的失业者,还是变为城市打者,客观上都处在社会弱势地位。

3. 社会保障的滞后、市场经济的引入,使得中国城市社会保障体制开始由单位内的保障向全社会的保障过渡

现在遇到的问题是原有的单位保障已经出现漏洞或已经部分解决,全社会的保障体制又远远没有建立起来。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城市中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的职工仅占全国城市从业人员的 50 %,参加失业保障社会统筹的职工占63 %,参加生育保险的仅占 9 %,参加工伤保险的占15 %。③

4. 失业者和下岗职工文化素质偏低,谋生渠道单一,择业观念陈旧,是形成弱势群体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1)失业者和下岗职工多为文化素质不高、技术能力低的一般工人。这是弱势群体普遍存在的一个明显特点。随着我国城镇就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劳动密集行业就业人员的需求在大幅度下降,知识密集行业就业人员的需求在迅速增加,但文化素质不高的人员是很难进入知识密集行业的就业队伍的。

(2)岗职工择业观念陈旧,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非国有企业失业风险大”、“担心受非国有企业老板的歧视”、“没有工作国家总得管”、“不愿与原企业切断劳动关系”等思想观念在下岗职工中仍普遍存在,反映出下岗职工对企业和国家的依赖思想,其中也包括对企业的感情因素。

(三)我国弱势群体的现状

社会弱势群体绝大多数在经济上的收入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有的甚至还徘徊

- 4 -

在贫困线边缘。经济上的低收入决定了其物质财富的匮乏和生活质量的低水平。在消费层面上,绝大部分收入用于食品消费。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们在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几乎很少有多余的购买力去满足精神、娱乐等其他层次需要。他们在政治、社会等方面占有的资源也非常匮乏,政治参与的机会少,对政府形成公共政策的影响力低。就普遍层面上看,弱势群体大多数没有技能特长,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因而参与就业的竞争力不强,改善生存现状的能力差。弱势群体由于在现实生活中长期处于不利的社会地位,所以经常受到各种各样的社会歧视,在社会生活中缺乏安全感和支持感。心理上常处于抑郁、悲观、焦虑等消极状态,多疑、自卑的不良心理变化,使得其社会承受能力十分脆弱,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的修养观念比较淡薄,容易走上偏激的道路,犯罪行为也往往大多在这种背景下发生。

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身心弱势、经济资源的弱势(匮乏)、社会权力资源弱势(匮乏)、社会关系资源弱势(匮乏)、社会声望和职业地位弱势(匮乏)、教育和培训资源弱势(匮乏)这六个方面。

(四)加强弱势群体保护的必要性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解决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问题。以人为本,关注人权,要平等地保障每一个人、各个社会群体的人权,但是,相比之下,保障弱势群体的人权具有更为迫切的现实意义。如果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恶化和基本权利受到严重侵害,就会加剧劳资之间、穷人和富人之间、农村人和城市人之间、公民和权力机关之间的矛盾,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弱势群体面临的问题,应该上升到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高度来认识。和谐社会是一个尊重人权的社会,而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状况是衡量社会和谐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差别的社会,但一定是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尊严可以得到起码维护的公平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不会自发地带来所有人的发展,有些人可能会随着发展而受到损害。国际经验告诉我们,能否妥善处理弱势群体的人权问题,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关系极大。

- 5 -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弱势群体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处在风口浪尖的“养老金并轨”总算是有了个眉目,但是针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却仍然是雾里看花。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与百姓的期望相比,只能说刚刚起步,一些制度的设计还存在着缺陷。

(一)法律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法律体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说已经健全,但是还在不断地完善当中。而在现有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当中,主要体现在对生理性弱势群体的保护上,对社会性弱势群体的保护仅限于法规和政策层面,缺乏对弱势群体保护的法律体系。只有全社会共同关注弱势群体,法律人为完善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做更多的工作,才能不断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二)救助对象存在不公平性

随着城市化地进一步加深,越来越多的农村人生活在了城市,但是他们大多享受不到与他们为城市所做贡献相对等的社保福利。特别是像北、上、广这样的特大型城市对户口准入依然有非常严格的限制,更谈不上为外来人口提供多么完善的社保体系,而弱势群体又是这群人当中被认为是最微不足道的一个群体。所以目前,对弱势群体的保护适用对象非常狭窄,可操作性不强,农村绝大多数人口仍然在社会保障覆盖之外,农村弱势群体往往因没有工资收入也就难以享受到现有只针对城市的救助保障,即使得到救助,也并非“应保尽保”。

(三)救灾救济面还存在很大局限性

我国现有社会救助制度是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救,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不管是救灾、社会救济,还是扶贫、助残,面对的都不是全体弱势群体,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人。新闻报道中多次提及各地的“弃婴岛”没开放多久就因为人数暴增而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不得不暂时关闭;各地救助站,环境恶劣、设施简陋、医疗卫生跟不上,基本就是名存实亡;还有各式各样的“福利院”收费昂贵,床位紧张,几乎都是有钱人的专用,弱势群体根本想都不用想。

(四)救助水准偏低

- 6 -

全国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月人均救助水平很低,农村的社会救助水平更低。传统的社会救助除了使鳏寡孤独病残者维持基本生活外,大多数其他救助仅仅是象征性的,或者是一种道义上的支持和帮助。当然我们不能否定政府在这方面确实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还有更多的工作需要政府牵头来带动全民参与。陈光标的“中国首善”称号很多人觉得是在作秀,很多人嗤之以鼻,但他毕竟是做出了一些行动,起到了一定的表率作用的。中国的民间慈善行为实质上是对政府救助很好的一个补充,且不去与国外慈善家每年捐多少钱,死后裸捐等比较,呼吁更多的中国富人一起来为救助中国弱势群体做更多的事情还是很有意义的。

三、健全与完善我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机制

要健全和完善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机制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构建对弱势群体合理有效的社会关怀体系和宏观经济政策支持,增进弱势群体对社会发展的认同和提高对未来的生活预期,进而有助于和谐社会进程的平稳推进和健康发展。具体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就业保障机制

就业保障是国家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环节,事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解决其就业问题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解决就业问题,构建合理的就业机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努力实现:

1. 国家积极制定和完善扩大就业的相关政策,降低失业率

政府可以依靠其自身的强制力和推动力,颁布出台扩大就业、降低失业率和保障失业人口基本生活的政策法规,通过政策引导、扶持等宏观调控手段,平稳降低失业率,增加对失业人员的保障力度。拓宽就业领域,鼓励就业方式多样化,积极扶持自主创业。鼓励劳务输出,将视野转向世界,跨国就业,也成为缓解我国弱势群体就业压力的一个有效方式。

2. 社会关怀是对失业弱势群体保障的有效补充

仅仅依靠政府的单方努力,完全解决失业问题难度很大,还需要整个社会形成合力,为失业者提供保障安置措施,尽可能降低由失业引发社会危机的可能性。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