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兰经》的思想内涵探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2 0:14:2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古兰经》的思想内涵综述

摘要:这篇文章分为五个部分,分别综述《古兰经》的经济思想、人文精神、道德光芒和圣战,选取的都是上课时自己没有讲过又比较感兴趣的内容。第五个部分是总结,是我自己的学习感言。

关键词:古兰经 伊斯兰教 经济 人文 道德 圣战

一、经济思想

总的来说,《古兰经》体现的经济思想是非常辩证的。在财产所有观上,一方面穆斯林相信安拉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唯一的主宰,人类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财富自然也是安拉所造、归安拉所有。同时,安拉所有的财富本身是为人类创造的,世人占有和利用财产,享受现世的物质生活,是正当的、合理的,也是安拉赐予的权利。试举以下例文:“他以大地为你们的席,以天空为你们的幕,并且从云中降下雨水,而借雨水生出许多果实,做你们的给养”(2章:22节),“他创造了许多园圃”,让人们“采食其果实”(6章:141节),也创造了“供载运的和供食用的牲畜”(6章:142节)。这些选句都在说大地上的财富是安拉降赐给世人用以维持生存和享用的。

在肯定世人有权享用安拉所赐财富的基础上,《古兰经》进一步提出了有关财产的取得、占有、分配和利用等方面的原则和主张。在如何获取财产的问题上,《古兰经》要求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提倡自食其力,反对不劳而食。强调“各人只得享受自己的劳绩”(53章:39节),而不得谋取不义之财。这一点体现了宗教对美德的倡导作用。在财产的占有问题上,《古兰经》一方面肯定世人可以占有物质财富,应该享受今世生活。另一方面,它又强调人的信仰和后世的归宿比占有财富更为重要,只有信道而且行善的人才能合法地占有和享受今世的财富,才能在后世“安居于下临诸河的幸福园中”(10章:9节)。而“在世时没有信道,临死时仍不信道的人,即使以满地的黄金赎罪,也不被接受,这等人将受痛苦的刑罚”(3章:91节)。这一点也辩证,很尚德,这也是绝大多数宗教、思想学派(如儒学)的共同点。我认为“尚德”文化的根源在于人类社会不论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领域的运转和发展都需要秩序,秩序越公正越有利于效率,而个人的私欲膨胀最终会造成社会动荡。在财产的分配问题上,《古兰经》既承认安拉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又在事实上确认贫富不均的现实性和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古兰经》也承认和维护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权,它明确禁止以欺诈手段侵吞他人财产。在财富的消费问题上,伊斯兰教提倡适度的原则:“既不挥霍,又不吝啬,谨守中道”(25章:67节)。“挥霍者确是恶魔的朋友”(17章:27节)。

和比如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不同,《古兰经》明确指出:“真主准许买卖,而禁止重利。”(2章:275节)这一简短的经文既肯定了商业的地位,又规定了人们在商业交往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仍然体现的是辩证和适度的思想。

《古兰经》中的经济思想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集中反映了当时阿拉伯社会由原始的氏族

- 1 -

部落向文明社会过渡的历史。它从公正、平等的原则出发,无情鞭挞了少数富人不择手段聚敛财富的不义行为,体现了贫富分化加剧,私有制产生时贫困者对富有阶层的不满情绪,也反映了他们要求社会平等的强烈愿望。正因为伊斯兰经济思想的提出是紧密结合了当时阿拉伯半岛的社会实际,所以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伊斯兰教实行一种“有限的私有制”:既承认私有制,认为贫富不均合情合理,但是它又通过其财产继承法使财富分散来反对两极分化。富人应当合法经营,乐善好施,使财富有益于社会;穷人要辛勤劳作,努力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这就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减缓阶级矛盾,从而为实现社会公正与合作打下基础。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伊斯兰经济思想的最大特点是它具有浓厚的宗教神学色彩。整个伊斯兰经济思想都置于伊斯兰信仰这一大前提下,因此无论是其基本的经济思想还是其具体的经济制度都蕴含在伊斯兰宗教伦理道德之中,或者以伊斯兰宗教仪式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人文精神

《古兰经》中的人文光芒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跪拜、祈祷声中的“人本”精神

一,在强化神的权威性的同时,也将人视为天地间的“灵长”、“精华”,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二,既追求来生的幸福,又肯定此生的意义。这种求真务实的思想正和人文主义思想中尊崇人、肯定人的现世享受的思想相吻合。

2、平等精神

在圣地朝觐的时候,穆斯林不分贫富与职业,身着一致的戒服,一律的服饰,首先在视觉上提醒和强化着穆斯林的平等意识,这有别于某些宗教的那种强烈的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当你披上红色的主教服时,也就意味着权柄大于普通教士。而穆斯林朝觐时这种统一的着装有助于加强穆斯林大家庭的集体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强化朝觐者所向往的宗教兄弟情谊的精神,来破除等级、权势、肤色和阶级的界限,当他们都裹着一色素服朝觐跪拜时,他们在安拉面前是平等的,灵魂一样的高贵,不分贵贱。朝觐对于每一个穆斯林来说,都是一次集体性的精神洗礼。

所有穆斯林在真主面前都是平等的,伊斯兰教没有中央的教义机构,没有相当于主教或红衣教团的人,没有教皇,也没有神职人员。做礼拜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可以领诵,这种平等意识深深地渗入宗教神学体系之中。所有伊斯兰教的寺庙里没有礼拜的偶像,没有圣坛,没有神龛,表明真主无所不在,清真寺只是供信徒们聚集祷起进行集体祈祷的建筑物。由于强调了在安拉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所有清真寺没有专为尊贵者留出来的位置。礼拜者按先来后到的顺序排成一行行队伍,不分社会等级、财富和种族。这是别的宗教所难以企及的,体现了伊斯兰教的纯真性和理想性。 3、理性精神

《古兰经》要人们尊崇“智慧”,倡导一种探求自然之谜的理性。《古兰经》的基本精神就是鼓励人们运用理性来认识万物存在。这种理性精神让伊斯兰文化展现出内在的矛盾性:

- 2 -

一方面受神学支配,研究神的实质、神的属性以及神与物质世界的关系;另一方面它又唯物主义的理性思辨,不完全受封建神学的支配。张莉分析,这种理性精神是受希腊思想的培育。

三、道德光芒

穆罕默德曾说:“道德之于宗教,犹之精神之于身体”。他还说:“我是被派遣来完成道德的”。在中国,著名阿訇达浦生曾讲过,“宗教者所以维持道德也,维持道德乃宗教之本质也。”伊斯兰教道德被视为伊斯兰教之精神、本质,抑或伊斯兰教本身就是一种道德,一种道德准则。那么伊斯兰教道德究竟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呢?第一个是两世幸福论。对两世幸福的向往和恳求,尤其是对后世永恒福乐的追求,成为穆斯林道德生活和道德修养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第二个是善恶报应论。伊斯兰教相信“后世审判”——在后世,真主要对现世的一切,对人的行为进行全面、公正的审判和清算。信教并行善者得赏而进天堂;不信教并作恶者,受惩罚而入地狱。此外,“行善”、“诚实”、“洁净”、“仗义疏财”、“重承诺”、“乐于施舍”等等思想观念和道德观也成为伊斯兰道德中安身立命的根本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四、探析圣战

一般认为,伊斯兰圣战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主道和信仰而战的小圣战,一种是同与生俱来的内在邪恶进行不懈斗争的大圣战。大圣战属于道德信仰范畴,这里主要讨论小圣战。小圣战有其教义方面的理论基础和渊源。根据传统的伊斯兰教义,整个世界被划分为两大部分:伊斯兰区域和敌对区域。前者指接受伊斯兰统治的地区,包括穆斯林居住的地区,以及接受穆斯林当局统治的非穆斯林地区;后者指伊斯兰区域之外,由异教徒统治的世界上其他所有地区。从理论上讲,伊斯兰的目标是把伊斯兰教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所有人都承认和信仰独一的安拉。因此,伊斯兰区域和非伊斯兰区域之间一直处于一种经常性的战争状态,伊斯兰教将这种战争称为“圣战”。尚劝余认为,圣战的本质就是维护和传播伊斯兰教,一部伊斯兰历史就是一部圣战史。6~7世纪,阿拉伯半岛正处于新旧社会交替的历史大转折时期,氏族部落之间的矛盾,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外族入侵导致的民族矛盾等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使阿拉伯半岛陷入不堪重负的内忧外患之中。各种基本矛盾的不断激化,孕育着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实现阿拉伯半岛政治上的统一,已成为阿拉伯氏族部落的共同愿望,成为历史进程的客观要求。这一统一要求反映在意识形态上就是用一种新的一神教取代四分五裂的各部落的多神教。穆罕默德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挑起了阿拉伯半岛统一重担,创立并传播新的一神教——伊斯兰教。一神教的主张触犯了麦加贵族的政治、宗教、经济利益。穆罕默德和穆斯林遭到了残酷的攻击、刁难和迫害,最后被迫离开麦加,迁居麦地那。麦地那遂成为发展伊斯兰教、与信仰多神教的麦加贵族相抗衡的堡垒。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宗教公社初步巩固、条件成熟后,鉴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大势,旋即组织穆斯林大军,进行了一系列圣战,其中他亲自带兵出征的达27次。631年,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政教合一的国家初步形成。从此,圣战使伊斯兰教迅速传播,成为一种震撼世界的力量。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