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年高三一轮精品复习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讲义(一)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9 19:18: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8年全国卷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在题型、分值上继续沿用上年度的命题思路,3个小题命制层次性非常强,在考查内容上各有侧重性,具体情况如下: 第1题,筛选信息题 侧重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难度相对较小,只是对文中基本信息的加工、转换表述,属送分题。 第2题,论证分析题 侧重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及逻辑思维的能力,具体的考查重点是论述类文本的论证结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 第3题,观点推断题 侧重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特点是对文本内容要点进行逻辑推断。 ———————读文指导——————— 一、掌握论述类文本的“3大要素”

(一)“3要素” 1.论点

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

论点一般出现在议论文的以下四个位置上:

(1)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如果表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意思一般就是论点。

(2)文章的开头。从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来看,文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往往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3)文章的中间。这种论点一般是在议论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因此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4)文章的结尾。例如孟子论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通过层层分析,最后才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的。

2.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1)事实论据。事实论据包括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具有典型性。它在论述过程中的作用十分明显,即通过典型的事实,凸显道理,突出论点。

1

(2)理论论据。理论论据可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言、警句、俗话、谚语、定理、公式等,也可以是为社会普遍认可的道理。运用时要做到精确,不篡改歪曲,能和论点建立必然联系,能恰当证明论点。

3.论证

论证是用严密的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 因果论证 引用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物的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二)常见结构形式 论证过程实质是论述类文本的结构安排。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结构一般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本论部分常见的形式有:

总分式 并列式 层进式 对照式 一般有“总—分—总”“总—分”等形式。 用几个分论点来论述中心论点。 论述内容由此及彼、由浅入深。 使用对比的手法论证。 考生阅读论述类文本时,要确定“论”的具体内容,把握每个分论点的具体内容以及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等,从篇章结构出发,分析文本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二、“3步”读文法

第一步:边阅读边勾画 1.勾画论点句

论点通常用判断句表述,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一般来说,在文章的开头;也有在“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词之后的。

2.勾画论据

圈注“如”“例”等句可迅速把握事实论据;圈注表比较、对比、引述等的句子可迅速把握事理论据。

3.标注关键词

①表示范围、程度的副词;②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③某些指代词;④含有肯定和否定

2

意义的关键词;⑤提示信息的词;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

第二步:读完每段理关系 梳理关系有两层含义:

一是概括出段落层次的含意;二是要注意分析重要句子间、段落间的相互关系。

论述类文本的重要句子间常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条件、目的、解说、假设等内在关系,分析句间关系要注意把握这些关系类型。

论述类文本的段落间常有总分、递进、并列、对比等逻辑关系,分析段落层次关系可由此入手。

第三步:读完全篇画出结构图

画出行文结构图,旨在厘清各段是如何论证论点的。 [读文示范]

(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①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②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③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④“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⑤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⑥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⑦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⑧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⑨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⑩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