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现代文复习专项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2 1:34:2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20XX年七年级(下)语文期末复习

阅读专项训练

一、 珍珠与蚌

(莫洛)

①一颗珍珠 !

②它原来就是一粒沙,——你是知道的。一粒砂,只不过由于一个偶然的机缘,它掉入蚌壳里;它不知道自己的棱角,自己的坚硬,可是却给蚌带来了痛苦,——你可以想象;一片灰屑飞进你的眼睛,你会有一种如何的感觉。——于是蚌要挤出它,或者消灭它;然而它没有被挤出,也不会消灭,它钉住在蚌壳里面,永远给蚌以痛苦。于是在无可奈何之中,蚌以它的唇,以它的肌肉,磨它,舐它,卷动拭擦它,而且也以涎沫洗它,浸它,润滑它。大海的时间在浪涛的呼啸中过去……悠长的时间过去了,砂没有离开蚌却改变了。它变成圆润,光滑,坚硬,半透明,泛着淡淡的暗光,一种永恒不变的光泽。

③哦,一颗珍珠完成了。

④一颗珍珠吗?不,它本质上是一粒砂;但它却已成为一颗不变色泽的珍珠了!

⑤是永恒的光泽,不变的光泽;但它却一样保有它自己的砂的土色,只不过它会闪柔和美丽的光,闪朴素而真实的光。

⑥但它已有永久的价值了!

⑦请你记取,从一粒砂到一颗珍珠的过程。 ⑧可是你也会这样想着吧,砂,它并不是立意要变成一颗珍珠,所以它才向蚌的怀里投入,把生命的光辉求助于蚌;它在投入蚌壳之前和之后都没有想到,然后却于无意中给了它以成为珍珠的机缘了。

⑨你也会这样想着吧,蚌,它并非有心要制它一颗珍珠,它根本没有发现自己惊人的天才;也并非愿意和痛苦作伴,它坚执的生命中却一心想排除痛苦,掉队给它以不安的刺激的砂粒;然而在斗争的过程中,它却连自己也难置信。一颗世间罕异的珍珠已由它完成了!

⑩采珠的人将珠取去,将蚌壳搁弃在海滩上。蚌虽死了,衷心却是得到安慰了。

然而你会知道,世界上,砂多,珍珠是很少的;浅海中,许多蚌都因时间给它的衰老而腐烂了肉;而完成珍珠的却是不多的。

于是我想起你来了。

我说:让你的生命的唇坚执地舐咀着痛苦,你来完成珍珠一样的人生,珍珠一样的永恒的光泽。

……我说了珍珠和蚌,但我希望你接着就能想到人、时代和生命的真实。

1、结合上下文,说说第二段中画线的句子“砂没有离开蚌,却改变了”。 “砂”改变了什么?

2、摘录第二段“珍珠孕育过程”的关键动词, 砂: 蚌:

3、第十二段中的“你”指谁?这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

4、第十段中写出了“蚌虽死,衷心却是得到安慰了”。请说说“蚌”得到了哪些安慰?

5、结合第十四段,联系现实生活,你认为一个人的成长与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二、樟 树 赞

(1)上海宋庆龄故居庭前有两棵树。

(2)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着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3)广东有种英雄树,它长得很高。如果在它周围有别的树木,它一定要长得比别的树高出一段,方才罢休。据说它的花大,它的花红。仔细想想,即使花红如血,花大如轮,长在那么高的树上,伸着脖子,似着脑袋,欣赏起来,难保一定有趣。

(4)樟树不高,特别是它的躯干。茂茂盛盛的倒是它的枝丫,生发开来的枝丫,长到一定程度,犹如小树干那么粗壮。粗粗壮壮的枝丫,从同一个母体躯干里生发开来,四面八方,伸得远远地,繁繁密密,荫凉特大。

(5)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就以可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花花绿绿的;屈体前进的;以叶作伪装的;密密麻麻,不易发现的;它们自己寄生在树上,还在那里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并且教唆后代如何寄生。③树蛀空了,它们也还不死,而且散开去,另去物色寄生体。

(6)樟树不招虫。这个特点,在它作为树的时候,就表现得十分充分。别的树要喷洒药水,而它却不必。其奥秘也可能是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在树的本身,树的内里,就有一种拒虫的气味。因为这是一种有益的气味,人们就

称它为香气,永久保持,至死不变。这一点,恐怕世界上任何科学制作的化妆品,都难以做到的。即使当它枝枯叶谢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的时候,它的香气也永远不变,永不消失。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高就高在这里,贵也贵在这里

1、文章的标题是《樟树赞》,这里为什么要写广东的英雄树?

2、前边说“樟树不高”这里又说“樟树的高就高在这里”,前后的“高”字,含义是否相同?

3、这篇文章用了对比的写法,试举三个例子,并说明其作用。

用 和 对比,其作用是 。 用 和 对比,其作用是 。 用 和 对比,其作用是 。

三、《鲁迅自传》节选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

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1.本文段可分为三个层次,请用“∥”把它划出来。

2.文中加粗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段中画浪纹线的句子含蓄地交待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事件?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鲁迅到广东后,“四月辞职”,这中间也暗含了一个重大事件,它是什么?鲁迅为什么要辞职?

5.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全文的一个什么特点?

四、阅读并完成文后题目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原籍长乐县横岭乡。父亲谢葆璋是海军军官,曾参加甲午中日海战,具有爱国思想。冰心的童年是在山东烟台海边度过的。大海以它奇幻多彩的晨昏朝夕,孕育了她丰富的想像,陶冶了她诗人的气质。在海边孤寂的童年生活中,冰心7岁就开始阅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水浒传》和林纾译的《说部丛书》。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辛亥革命起,随家南回,才进福州女师上学。1913年全家迁至北京。1914年入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因志愿学医,于1918年进协和女子大学理科预科。五四运动爆发时,她是预科一年级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到青年爱国运动中,在学生自治会任文书,又是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中的一员。为了扩大宣传效果,她开始在北京《晨报》发表《21日听审的感想》等赞扬爱国学生运动的时评,署名谢婉莹。在奔腾澎湃的五四运动的启迪下,她看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一些社会问题。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这一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煞人》等,引起了较为强烈的社会反响。所以冰心说,是五四这道电光,这声惊雷“把我‘震’上了写作的道路”!由于白天上街宣传、募捐,晚上笔不停挥地写“问题小说”,理科的功课脱下一大截。1921年,在理预科毕业后,就考入文本科。因文科成绩优异,还跳了一级。

冰心的“问题小说”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抒写对封建社会和封建家庭的不满,二是揭露军阀混战造成陷民于水火的惨痛生活,三是从人道主义立场表现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921年,冰心由许地山、翟世英推荐,列名于文学研究会。她的“问题小说”与文学研究会的文章应该反映社会现象、讨论人生问题的宗旨是一致的。这时,冰心着重反映刚从封建思想束缚中挣脱出来而又找不到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

páng( )徨与苦恼,她敏锐地感到了这部分青年的危机:“不能升天,不甘入地”,他们被“悬在天上人间的中段”。

代表作有《超人》、《烦闷》等。但那时冰心已不满足于只在小说中提出问题,她在探索人生道路上希望寻求答案。当时她既不可能与工农结合,又缺乏先进思想的武装,只能以自己“美满”的家庭中的“亲子之爱”作为灵药,推荐给当时患有时代病的青年,以母爱的深沉,自然的神妙,童心的纯真来慰藉他们烦闷的灵魂。这就是冰心的“爱的哲学”的起因。她的小说和散文的文采既融化了古典文学的神韵,又融合了欧美文学的乳汁,赢得许多青年的共鸣,隐隐产生了一种“冰心体”的文字。

从 1920年开始,冰心又以诗歌体裁抒唱对人生的感受。由于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她写出了为文坛瞩目的短诗集《繁星》和《春水》,模仿者不乏其人,造成了所谓“小诗流行的时代”,当时有人将此类短诗称为“春水体”。冰心的诗歌风格含xù( )、温婉、隽美。她的“诗的女神”“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欲语又停留”。冰心早期的文学观是:文学要能“表现自己”才是有创造性的、有个性的“真的文学”。而她的短诗则是最能“表现自己”对人生的探索,对自然的赞颂,乃至心灵深处的矛盾、烦闷的“真的文学”最典型的例证。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隽美( )

憔悴( ) ( )

páng( )惶 含xù( ) 2.写出下列古典名著的作者。

《三国演义》__________ 《聊斋志异》___________ 《西游记》_______ 《水浒传》_________ ___ 3.“辛亥革命起,随家南下,才进福州女师上学”中,为什么说“随家南下”?“才”字有何含义?

4.“五四运动爆发时,她……满腔热情地投入到青年爱国运

动中”的具体表现有哪些?用选文中的话回答。

5.“冰心”这一笔名始用于什么时候?此时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6.冰心说,是五四这道电光,这声惊雷“把我‘震’上了写作的道路”,句中“震”字用得是否恰当?为什么?

7.冰心的“问题小说”分别是哪几类?

8.选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五、七颗钻石

(列夫·托尔斯泰)

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及动物都焦渴而死。

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罐子跑回家去。她匆匆忙忙,没有注意到脚底下有一条狗,一下子绊倒在它的身上,水罐也掉在地下。小狗哀哀地尖叫起来。小姑娘赶紧去捡水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