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K12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一章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0 15:28:5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推荐学习K12资料

软体动物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内容

软体动物是动物界中仅次于节肢动物的一大类群,本节知识点包括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及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两部分内容。教材选用生活中常见的双壳类动物——缢蛏作为代表动物,安排一个观察活动,来让学生了解双壳类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并且在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后,让学生思考:它们是如何运动的、如何捕食的?由此又紧扣了贯穿本章各类群动物的重要线索——运动和捕食。

在观察与思考活动后,教材详细介绍了双壳类如何运动、如何捕食,之后,再提供一组其他软体动物——石憋(海洋环境)、蜗牛(陆地环境)、乌贼(海洋环境)的图片及文字资料供学生观察、分析,在此基础上再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符合课标的理念——提供大量的生物学事实,为形成重要概念做支撑,有利于重要概念的形成。

最后教材从有益(珍珠养殖、软体动物类海产品)和有害(钉螺与血吸虫的传播有关)两个方面来介绍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助于让学生辩证地看待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材的编排体现整套教材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思路,有利于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相适应”、“人的生活离不开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生态学观点。因此,本节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机会。 2、学生情况

(1)能力方面:经过初中一年半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有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解剖工具,有对比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2)知识方面:通过对前面腔肠、扁形、线形和环节动物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动物的运动方式,动物如何取食、各种动物形态结构与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等知识。还有在七年级(下)《生物圈中的人》学习过的人的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人的呼吸等内容,这些都为他们学习软体动物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顺利完成本节的学习任务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3)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软体动物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软体动物类海产品如缢蛏、花蛤、乌贼、鱿鱼等同学们常常食用(有些同学还吃过鲍鱼、扇贝等),很多同学假期经常到海边去玩,带回很多的贝壳,还有买回很多的珍珠项链等,而蜗牛在同学们唱的歌、画的画里都经常出现,同学们对这部分内容非常感兴趣。

(4)学生的疑点和兴趣点:课前调查:学生对于软体动物的内部结构了解甚微,存在着相当多的困惑:比如,软体动物如何运动的?用什么呼吸?贝壳如何形成的?珍珠又是如何形成的?尤其是它们如何吃东西的,课前调查,98%的学生不知道,但是又很想知道。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推荐学习K12资料

推荐学习K12资料

①通过对缢蛏和花蛤的解剖观察实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②通过归纳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提高分析思维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

① 通过探究活动,感受到探索生命奥秘的乐趣。

②通过分析缢蛏、花蛤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逐步树立“生物体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③通过软体动物与人类关系的学习,树立生物科学的价值观和对事物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 ④通过我国是世界水产养殖业大国,水产养殖业总量名列世界第一内容的学习,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②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①软体动物的运动、呼吸、物质交换等生理功能

②学生能完整地解剖缢蛏和花蛤,能有序地观察并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活动 四、教学设计思想和教学策略

1. 教学设计思想:实现新课标极力倡导的全新的学习理念---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学习

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教学策略

①除了提供课本上的海洋双壳类软体动物---缢蛏作为实验材料,另外还提供同学们生活中常见的海洋双壳类软体动物---花蛤,让学生解剖后对比观察内部结构,教师还演示解剖好的淡水双壳类软体动物------河蚌的内部结构,供学生观察,最后又提供其他的软体动物——石憋(海洋环境)、蜗牛(陆地环境)、乌贼(海洋环境)的图片及文字资料供学生观察、分析,在此基础上再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符合课标的理念——提供大量的生物学事实,为形成重要概念做支撑。而且实现让学生自主构建重要概念的课标要求,另外通过实验,加强直观性,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比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突破了本节的重点。此外学生进行解剖观察实验,还避免了课堂上材料匮乏,教师一人独讲的局面。 ②教师课前用数码相机拍摄整个缢蛏、花蛤解剖过程每一步的照片插入到幻灯片里,进行实验指导,另外教师设计一个实验报告来指导学生实验,实现突破难点。

③精心设计问题串,让问题环环相扣,缢蛏、花蛤有贝壳,为什么还叫做软体动物?出入水管是如何形成的?软体动物如何呼吸?用什么器官运动?如何取食?问出学生知识的盲点,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再到已知,深入学习,拓展眼界。 推荐学习K12资料

推荐学习K12资料

④联系生活实践,如珍珠的形成,扇贝主要吃的是哪部分结构,乌贼的海螵鞘可以药用等,使学生感受到这些动物与人类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感受到探索生命奥秘的乐趣。 五、教学方式或方法:探究式教学、问题推进式、讨论式 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六、教学准备:学生实验材料及用具的准备:缢蛏和花蛤及解剖其结构的各种用具、放大镜 教师演示实验的准备:两个大河蚌:一个生活状态,一个教师解剖好 教学媒体准备:

①数码相机拍摄整个缢蛏和花蛤解剖过程的照片 ②学生实验观察的记录表格

③河蚌运动的录像 其他软体动物及软体动物与人类关系的录像 ④缢蛏和花蛤内部结构的一些数码照片 ⑤其他软体动物及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的图片资料 ⑥每一个教学环节的问题的设计⑦制作的多媒体课件(PPT)

七、 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流程图: 推荐学习K12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