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6 13:45:3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河北省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思路探索
作者:高秀芳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34期
内容提要:河北省内分布蓄滞洪区13处,由于其分布广、面积大、区内人口多,且又在防洪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滞蓄洪水和区域的经济发展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形成了矛盾的统一体,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尚有许多工程措施以外的因素值得重视和研究。 关键词:蓄滞洪区 ; 安全建设 ; 思路探索 中图分类号:P624.8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河北省地处海河流域中部,省内流域面积约占海河流域总面积的55%,分布有洼淀及蓄滞洪区13处,蓄滞洪区总面积6917km2,居住人口327万人,可滞蓄洪水126亿m3。蓄滞洪区作为防洪工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削减洪峰、缓洪滞洪、保护重点地区、减轻下游防洪压力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虽然多年来国家对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工程的投入不断地加大,但由于蓄滞洪区涉及区域多、面积大,投资依然相对较少,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蓄滞洪区的建设严重滞后,工程设施不全、安全设施不足、社会管理缺乏,已成为其防洪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蓄滞洪区是区内居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地,因此,在研究滞洪区适时合理运用、加快蓄滞洪区工程建设、发挥其洪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作用的同时,应不可或缺地开展区内安全工程建设,研究制定各种相关政策,以保证并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 2蓄滞洪区的地位和作用
(1)蓄滞洪区是防洪工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分洪、缓洪任务
海河的主要支流均发源于太行山和燕山山区,流经华北平原,注入渤海。山区河道与平原河道几乎直接相连,山区河道坡陡流急,平原河道坡小流缓,洪流进入平原受到阻塞,常漫溢泛滥,而位于山前平原前沿附近的低洼地带就成为滞蓄洪水的天然场所。经过自然演变和人工整治,逐步形成现在的平原区多处蓄滞洪区。这些蓄滞洪区在汛期发挥滞洪削峰作用,为下游河道安全泄洪提供条件。以往,海河中下游河道泄流能力低,蓄滞洪区启用频繁,有的常年积水,成为沼泽、湖泊。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组织修复历史遗留的河道堤防和蓄滞洪区围堤,抗击接踵而来的数次大洪水。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兴修水库,调洪蓄水,以增强防洪抗旱能力。1963年海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河南系发生特大洪水,灾情相当严重。水利部组织编制《海河流域防洪规划》,防洪目标是:海河南系1963年型洪水,海河北系1939年型洪水,(除子牙河超过100年一遇,其它河流约相当于50年一遇)。防洪治理方针是“上蓄、中疏、下排、适当地滞”。防洪工程体系是在上游继续兴修水库、中游扩大疏浚行洪道河、下游开辟分洪入海河道、平原区整治蓄滞洪区。 (2) 蓄滞洪区是区内居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基地
河北省蓄滞洪区均位于平原地区,区域内人口较多,耕地资源较丰富。区内分布有集镇和企业,有的蓄滞洪区还有油田、通信等基础设施。流域内人多地少,蓄滞洪区内居民不可能完全迁出,大部分群众仍然不能彻底脱离分洪蓄水的影响,蓄滞洪区承担着防洪和生产生活基地的双重任务。长期以来,蓄滞洪区内经济发展较缓慢,居民自救恢复能力较差,由于缺乏有效可靠的安全保障,蓄洪分洪时,转移人口数量大,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加强蓄滞洪区建设和管理,妥善处理蓄滞洪区分蓄洪水、保障居民生命安全、促进区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不仅是流域防洪建设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3)蓄滞洪区合理运用可发挥其洪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作用
蓄滞洪区运用时,可使当地地下水水资源得到补充,并可恢复区内湿地,或修建滞洪水库,提高洪水资源利用量,并发挥其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1996年海河大水时,通过蓄滞洪区滞洪蓄水,有效利用了洪水资源,宁晋泊、大陆泽及其周边邻近地区的地下水位抬高3.6m左右,对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3蓄滞洪区建设指导思想
通过加强蓄滞洪区的工程建设、安全建设和社会管理,科学运行调度、补偿扶持,确保其防洪功能的实现,切实提高流域整体防洪能力,保障流域防洪安全,保障蓄滞洪区群众的生命安全,有效减少财产损失,促进区内经济社会发展,与蓄滞洪区的地位和作用相适应,与地区发展相协调。
4蓄滞洪区建设任务
(1)建立完备的蓄滞洪区控制工程体系
加强蓄滞洪区围堤、隔堤和进、退洪设施建设,保障蓄滞洪区能够适时、适量运用。运用几率大的蓄滞洪区,按规划标准加固围堤、隔堤,建设进、退洪控制工程或口门;运用几率较小的蓄滞洪区,主要进行围堤、隔堤加固,必要时修建进、退水口门;运用几率很小和为了防御超标准洪水而设置的蓄滞洪保留区,不宜再进行工程建设。 (2)建立切实有效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体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根据蓄滞洪区及其不同区域的洪水风险状况,结合当地经济社会情况,因地制宜,采取区外安置、区内安置或临时避洪等安全建设模式,进行安全设施建设,逐步将居住在高风险区的居民转移到较为安全的区域,确保生命安全,保障正常生活,避免经常性大范围群众撤退转移。运用几率较高的蓄滞洪区,适当安排外迁,或以安全区(围村埝)为重点进行安全设施建设;运用几率较低的蓄滞洪区,以人员撤退为主要避洪方式,以撤退道路、桥梁等为重点进行安全设施建设。加强蓄滞洪区内预警、预报、临时救生设施、应急管理等设施建设。制定洪水灾害的应急管理预案。
(3)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管理体系
制定完善的蓄滞洪区社会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合理核算蓄滞洪区维护管理经费,明确经费来源。正确评估蓄滞洪区在各种运用条件下的洪水灾害风险,并向社会公布,增强公众洪水风险意识;建立洪水风险管理制度、规范蓄滞洪区社会经济行为,加强土地开发利用管理。在蓄滞洪区内或跨蓄滞洪区建设非防洪项目,必须符合防洪的要求,依法就建设项目对蓄滞洪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科学评估,编制洪水影响评价报告,提出防范措施。加强区内人口管理,实行严格的人口政策,鼓励区内常住居民外迁,严禁区外人员迁入,控制区内人口增长。
(4)建立符合蓄滞洪区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
根据不同类型蓄滞洪区的特点和洪水风险状况,研究适宜的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制定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政策,调整区内经济结构和生产布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鼓励、引导当地群众外出务工;制定人口、土地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严格限制洪水高风险区的经济开发活动,鼓励企业向低风险区转移或外迁;研究制定蓄滞洪区扶贫和补偿等方面的政策;建立社会化保障体系和洪涝灾害损失保险体系,提高抗御蓄滞洪区损失承受能力;积极开展普法、风险教育、防洪减灾和避难自救方面的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和公众的洪水风险意识。 5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思路
根据海河流域防洪规划确定的防洪总体布局和防御洪水方案,按照流域防洪形势的变化和流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对现有蓄滞洪区进行合理调整,通过对蓄滞洪区调整,使蓄滞洪区的布局更加科学合理,更有利于流域防洪安全和加快蓄滞洪区建设。 (1)对构建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提高流域防洪能力确有必要的蓄滞洪区予以保留,维持其蓄滞洪区性质不变。
(2)将运用几率很低、在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中调蓄洪水作用不大、并具备城镇经济发展的局部区域适当调整为防洪保护区,使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再受蓄滞洪水的影响和制约,以改善区内居民生存生产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