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学案:6.1求索真理的历程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22:39:2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班级: 姓名: 命题人:杜爱华 时间:3.6

学习目标:

1、实践的含义、特点、基本形式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3、真理的客观性 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原理方法论 5、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原理方法论

6、为什么认识具有反复性? 7、为什么认识具有无限性?

8、什么是认识的上升性? 9、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0、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1、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关系。P51 12、区分认识的来源和途径:

知识体系构建:

课堂探究1:判断并说明理由:

(1)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 (2)实践的主体是人,对象是整个世界。( )

(3)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

(4)实践是社会性活动,孤立的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 (5)读书也是获得认识的来源之一。( ) (6)获得真理是人类认识的根本目的。 ( )

课堂探究2: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当

实行计划生育,然而这一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随后我国人口进入了高速增长期,在1962——1972年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 12 分)

课堂探究3:辨析: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以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

(10分)

课堂探究4:建国以来,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发生了很多变化:

第一阶段,1958年以前,属自由迁徙期。1954年宪法规定了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 第二阶段,1958年~1978年,为严格控制期。1958年和1959年的户口制度对人口流动作了严格限制。1975年宪法取消了关于迁徙自由的条款。

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为半开放期。1984年制定的《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是对户籍政策的重大调整,人们对户口问题的认识有了新变化。

2010年5月,首次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我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反映了认识过程的哪些特点?( 9 分)

巩固训练: A组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这里的“实践”是( ) A.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B.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C.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一切活动 D.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2.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主要是因为( )

A.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征 B.不能用主观认识范畴检验认识 C.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D.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3、由多国科学家共同参与的人类基因组的工作草图绘制完成。人类基因组遗传密码的基本破译,昭示着人类对自身的了解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多国科学家共同参与说明( )

A.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 B.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C.任何实践活动 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D.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 4、科学理论能够指导实践的深入,真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真理的根本属性是 ( ) A.预见性 B.客观性 C.适应性 D.准确性

B组

5.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实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又可以节约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从认识论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

A.人们可以认识、利用规律 B.有些认识不需要经过实践即可获得 C.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6.2010年4月,中国银行宣布对存量房贷实施差别化利率。对此调整,业内人士莫衷一是。这说明( )

A.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B.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一定不是真理 C.人们对不同的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D.因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不同 7.意识、认识、真理、理论、科学理论的共同点是

A.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B.他们都是一个知识体系 C.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D.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

8.过去人们只知道把煤作为燃料,现在则可以通过煤的干馏,从中提取上百种化工产品,用于制作染料、药品、化肥、塑料、合成纤维等,以满足人类的不同需要。煤的使用价值被不断发现说明

A.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B.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 C.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无限的 D.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9、瑞士昆虫学家包罗·弥勒因发明DDT,于1948年获诺贝尔奖。DDT因其稳定性、脂溶性、药效普适性等特点,一度大量生产普遍使用。后来发现DDT的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被大多数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化学工作者进行不懈的努力,研制出多种新型杀虫剂,代替了DDT农药,技能杀害虫,又能减少污染,避免了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从对DDT认识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认识论启示?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学案答案

课堂探究2:(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马寅初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随着人口的增加,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确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标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阻碍实践的发展。错误地批判马寅初的计划生育观点,导致了人口增长;实现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控制了人口数量,说明不同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课堂探究3:(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尽管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识,但当一个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时,他就获得了真理,而且不容怀疑,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因此真理是绝对的。(3分)

(2)但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具体的。如果超过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或者不顾条件的推移、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而且真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并不断

向前发展。因此。真理又是相对的。(5分)

(3)总之,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在真理观上我们既要反对夸大绝对性的形而上学,又要反对夸大相对性的相对主义(2分)

课堂探究4:(l)认识具有反复性。1954年宪法规定公民迁徙自由,1975年宪法又取消了迁徙自由,2010年实行居住证制度,这些变化说明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3分)

(2)认识具有无限性。我国对户口管理问题的认识、对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深化的。(3 分)

(3)认识具有上升性。我国对户口问题的认识、对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是一个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不断发展、不断完善。(3分)

巩固训练:1——5BAABC 6——8DCB

9、(1)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我们对农药的认识还应该不断向前推动,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的检验,人们可以不断纠正错误的认识,从而获得真理性认识。我们对各种事物的认识应该不断的放在实践中检验,才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3)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在实践中不断推动认识的发展。我们对农药的认识还应该不断向前推动,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1、(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马寅初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随着人口的增加,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确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标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阻碍实践的发展。错误地批判马寅初的计划生育观点,导致了人口增长;实现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控制了人口数量,说明不同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2、(l)认识具有反复性。1954年宪法规定公民迁徙自由,1975年宪法又取消了迁徙自由,2010年实行居住证制度,这些变化说明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3分)

(2)认识具有无限性。我国对户口管理问题的认识、对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深化的。(3 分)

(3)认识具有上升性。我国对户口问题的认识、对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是一个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不断发展、不断完善。(3分) 1、(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马寅初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随着人口的增加,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确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标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阻碍实践的发展。错误地批判马寅初的计划生育观点,导致了人口增长;实现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控制了人口数量,说明不同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2、(l)认识具有反复性。1954年宪法规定公民迁徙自由,1975年宪法又取消了迁徙自由,2010年实行居住证制度,这些变化说明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3分)

(2)认识具有无限性。我国对户口管理问题的认识、对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深化的。(3 分)

(3)认识具有上升性。我国对户口问题的认识、对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是一个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不断发展、不断完善。(3分) 1、(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马寅初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随着人口的增加,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确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标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阻碍实践的发展。错误地批判马寅初的计划生育观点,导致了人口增长;实现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控制了人口数量,说明不同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2、(l)认识具有反复性。1954年宪法规定公民迁徙自由,1975年宪法又取消了迁徙自由,2010年实行居住证制度,这些变化说明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3分)

(2)认识具有无限性。我国对户口管理问题的认识、对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深化的。(3 分)

(3)认识具有上升性。我国对户口问题的认识、对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是一个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不断发展、不断完善。(3分) 1、(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马寅初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随着人口的增加,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确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标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阻碍实践的发展。错误地批判马寅初的计划生育观点,导致了人口增长;实现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控制了人口数量,说明不同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2、(l)认识具有反复性。1954年宪法规定公民迁徙自由,1975年宪法又取消了迁徙自由,2010年实行居住证制度,这些变化说明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3分)

(2)认识具有无限性。我国对户口管理问题的认识、对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深化的。(3 分)

(3)认识具有上升性。我国对户口问题的认识、对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是一个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不断发展、不断完善。(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