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科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试题重点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0 7:10:4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如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作为举例)P48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对立性就没有统一性,对立性寓于统一性之中,没有统一性就没有对立性。在事物的矛盾中,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2)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既有斗争性,又有同一性。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两种本质上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这两种制度间是存在明显的分歧与矛盾的,如社会意识,社会矛盾等,也曾有过意识领域和军事领域的斗争,而这正是矛盾斗争性的体现。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又具有同一性。二者并不是完全隔绝的。二者间仍有频繁的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借鉴,这是同一性的表现。 2、量变质变以及相互转化P51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不会发生。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到达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总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就只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量变与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贯通,量变引起质变,新质的基础上又发生新的量变,形成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39(如果说明这一原理对搞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1)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发挥人的意识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就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尊重规律,才能正确得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二,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2)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科学态度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一方面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按照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办事,反对唯意志论、“精神万能论”;另一方面,又要有革命的热情,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反对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宿命论。掌握这一原理对于贯彻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对于克服“左”或“右”的错误倾向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P65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错误的实践指导实践,就会使实践失败,无法实现预期的目的。 5、真理与价值辩证关系原理P80

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1)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两者有机的统一起来的结果。

(2)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备价值的。实践中的价值目标的确立是以对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真理性认识为依据的,没有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就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目标,就不会有成功的实践。

(3)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理和价值的相互制约表现在:一方面,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另一方面,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状况。

相互引导表现在:一方面,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追求引导着人们去探索相关真理,所以认识活动的指向是受价值追求的指向规定的;另一方面,真理的不断发展也引导着人们进一步提出新的价值追求,人们在获得的真理越多的领域中提出更多的价值目标。

真理和价值的相互促进表现在:一方面,真理的发展促进价值的实现,真理的发展可以促使人们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其生活条件和发展方向,从而使人们的价值追求更合理,更符合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又推动着真理的发展。

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社会改革的理论依据P101,108 (1)体现出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各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期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首先,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最后,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首先,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其次,当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成为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间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的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4)生产及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的总和就是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上层建筑有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之分,其中,观念上层建筑指导政治上层建筑的建立。而政治体制就是观念上层建筑的一种。所以,如果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会阻碍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发展,从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有可能造成社会倒退,进而引起社会的动荡。 7、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P124

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提高,使劳动者的智能迅速提高,使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 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由机械自动化走向智能自动化、由局部自动化走向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的根本性变革。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比例迅速增高,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比例日益增长。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伴随科技迅速发展而来的是“知识爆炸”,要求人们不断更新和充实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学习已日益成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处理、储存和传递信息的手段,给学习、工作带来极大便利。现代化的交通、通讯等手段,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方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为人们全面自由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使人们能更多地从事科学、艺术、文化、教育等事业的创造性活动。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引起思维变化的最切近的基础是实践。科技革命首先通过改变社会环境来促使思维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