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二年记》读后感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4 3:26:4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清宫二年记》读后感

《清宫二年记》这本书早在1911年就已经在美国出版了英文版本《Two Years In The Forbidden City》,所以从一定程度上看,有史料价值,当然也有些评论认为作者德龄在回忆1903年至1905年清宫生活时写作中有艺术加工的部分,我想可能作者将一些生活习俗或者自己作为满人、宫里人对慈禧的好感流露在文字间,也有意向老外们展示介绍下大清朝的风土人情,但总的说来这应该算是一种难得了解清宫生活的原始资料。

这本书的版本较多,目前上能查到的有三种中文版本,一个是2004年中央编译出版社秦传安译本,取名《紫禁城的黄昏》,一个是2006年中国书籍出版社宋云嘉译本,取名《我在慈禧身边的两年》(紫禁城两年),还有一个就是我看的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清史别丛》系列中《德龄公主文集》的之一顾秋心翻译的《清宫二年记》。不作深入研究,所以也没有看更多版本和英文原版,尤其是居然还有个把英文翻译成文言文的版本,服了。原本看这本书也多是作一种消遣,两个晚上就翻看了一遍,觉得还有点意思,所以就写点读后感扯个淡做个纪念。

德龄不是真正的公主,这点上很多人已经都澄清了,当然为了销售量,这跟现在为了点击率弄个标题党一样,公主这个噱头还是有点诱惑力的,普通人的生活估计想看的人不多,公主跟老佛爷的隐私那就多少有点吸引人眼球了,走光起来那好歹也是一个黄马褂内衣啊,扯远了。

德龄生于1886年,她的父亲裕庚是个外交使臣,她跟着父亲在日本和法国各呆过四年,1903年回到大清帝国母亲的怀抱,老佛爷对外界的好奇心重的很,就把她召进宫做了侍女,当然,书里说他们母女三人(还有一个她妹妹容龄,据说她娘是粤妓,只能说这么多了,再挖下去到祖坟了)是作为宫眷身份在老佛爷

身边侍奉的,我想这个除了能让人感觉自己是公主不是侍女之外,其实具体干的活应该也差不太多。上面是书外话,下面开始扯淡~

咸丰和同治都死得太早,偏偏慈禧又活得太久。太后无后,作为一个女人,没有比这个更容易让人得失心疯了,所以我特别想建议我们国家对人的心理健康要高度重视,尤其是领导人,这种人情商很高,别说玩几个孙子,玩几代孙子都不在话下。慈禧跟恭亲王奕訢联手把肃顺和八大臣搞倒的那天起,就看出她的手腕了。书里就讲了太后自述咸丰临终前的一个细节:“当皇帝处于弥留状态时,我便急急地抱了太子进宫,问后嗣如何决定,皇帝不答,可是事已危急,我又急道:‘你的儿子在这里。’他听到了这话,即微微的张开眼来说道:‘当然是他继承我。’我这才放心了,不久他就归天了。”你看看,咸丰真还不如慈禧情商高。

情商高的人,往往也懂得控制情绪,所以在书里总能看出老佛爷待人的优雅和善,特别是有外宾在的时候,那叫一个母仪天下,甚至一并把母爱也泛滥到了作者德龄身上了,所以书里对慈禧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正面的描写,偶然有几次失心疯发作责骂太监宫女,对于一个常年跟高智商领导层搞斗争的人来说,在所难免,女人,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一个处于更年期的女人,还不允许她每年有那么几天吗?就是老佛爷保养得好,更年期稍微长了点。

话说女人都是善变的,当然,这是正面说法,照直了说,那就是有点喜怒无常。喜欢起一个人来,赏赐多少都心甘情愿,看看慈禧给德龄的打赏,光几件貂皮大衣放在今天还不得几十万大洋啊,所以说,女人爱起来很疯狂,当然,恨起来也很利索,一转眼就晴转多云到雨了,打几个小太监骂几句小宫女都是轻的,女人不开心起来,那都是要人命的。

女人还都是爱美的,慈禧化妆时间长也就算了,挑衣服没个几十套是找不出

心仪的,女人最怕的就是青春流逝容颜老去了,所以她是不允许梳头时有头发掉下的,一次梳头的太监临时有事,旁边的太监顶替上去为她梳头时不小心掉了一根头发,被慈禧看见了,得,居然敢动老佛爷的一根汗毛,找虐的节奏啊。旁边的宫女说,其实以往这种情况时,梳头的太监就很巧妙的把掉下的头发藏起来不让慈禧看见,人家眼不见为净。慈禧还有点喜欢看外国人的穿着打扮,也喜欢外国的化妆品,这跟现在的女人动不动就去法国买名牌服装香水一个道理,还特别去一家叫“老佛爷”的店里买,都觉得有点穿越感了。好像我也有点写穿越了,不知道上面掉头发这段是德龄写的还是端木赐香的《重读晚晴六十年》里写的了,反正慈禧也被人黑得差不多了,也不差我这一笔,既然扯这么远了,那就再远一点,谁去港台时帮我带一本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来,江浙沪包邮最好,谢谢。

广告过后,欢迎继续回来。

书中可以看出清朝领导人身边的生活确实不是一般的腐化,动不动就送礼,这让人看得都觉得阔绰啊。老佛爷的胃口也挺好,一桌一百五十个吃的,放在今天那都是够纪委查多少次了啊。还有左右的随从,不说太后身边,就是德龄她爹身边伺候的人也多着呢,去趟国外回来行李就是几吨重,照现在光是托运费都够他呛的。还有老佛爷这人艺术细胞也挺多的,经常看戏,这大概跟现在的年轻人时不时就去电影院大剧院潇洒一个道理吧,连太监都看的成了专业演员了。另外就是力钱,送个圣旨传个口谕都得给太监包个红包,这个作风跟现在领导下乡考察调研一个道理,不弄点纪念品人家都不肯走,关键是人家回去还得跟太后老佛爷汇报收了哪些纪念品得了多少红包,场面隆重不隆重,气氛和谐不和谐,主人热情不热情,这就不是简单的礼仪问题了,泛政治化了,力钱10两一个,放在今天,按购买力算估计也值个一两千人民币了。

书里还讲了一些宫中和大清国的习俗,比如牛肉是不能吃的,因为牛会耕田,相当于是重要农业工具,当然不能吃了,估计前几个朝代也会有差不多的龟腚。书中还介绍说满人很早就实行分餐制了,一人一份,紧跟时代潮流,原来自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