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荷供配电系统设计毕业论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 7:02: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面梁钢筋组成不大于10×10m的网格作避雷接闪器;在尖端处装设100mm高避雷短针。天面所有金属物应与防雷装置连接。

引下线利用柱内至少两根大于φ12mm 的钢筋连通,并与每层梁主钢筋焊接。垂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均应在顶部、中间和低部与防雷接地装置连接。从首层起每层利用建筑外廓梁主钢筋可靠焊接成均压环并与引下线连接外墙上的金属物,如门,窗及金属栏杆,天棚钢结构等均应与防雷装置连接。这样可以防止雷电引起的电磁感应和雷电波的侵入。

利用建筑物的基础钢筋作为防雷的自然接地装置,在基础内用大于φ12mm 的钢筋与柱内四根主筋接成闭合回路,这样构成基础接地装置。

10.2接地和接地装置

10.2.1接地的概念

电气设备的任何部分与土壤做良好的电气连接,称为接地。直接与土壤接触的金属导体称为接地体或接地极。连接于电气设备接地部分与接地体间的金属导线称为接地线。接地体可分为人工接地体和自然接地体,人工接地体是指专门为接地而装设的接地体,自然接地体是指兼作接地体用的直接与大地接触的各种金属构件、金属管道及建筑物的钢筋混凝土基础等。接地体和接地线组成的总体称为接地装置。

10.2.2接地的分类

接地按作用可做如下分类:

(1)功能性接地,是指为了保证系统或设备的正常运行,或为了实现电气装置的固有功能、提高其可靠性而进行的接地。如:变压器中性点接地。

(2)保护性接地,是指为了保证人身安全而进行的接地。如:电气装置外露导电部分和装置外导电部分的接地;为防止雷电过电压对设备或人身安全的危害而进行的防雷接地;为消除静电对电气装置和人身安全危害而进行的接地。

(3)功能性和保护性合一的接地,是将功能性和保护性接地结合在一起的接地。如:屏蔽接地。

47

10.2.3配电系统接地型式:

1.TN系统

电力系统有一点直接接地,受电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通过保护线与接地点连接。按照中性线与保护线组合情况,又可分为三种形式:

(1)TN-S系统:整个系统的中性线(N)与保护线(PE)是分开的。 (2)TN-C系统:整个系统的中性线(N)与保护线(PE)是合一的。 (3)TN-C-S系统:系统中一部分线路的中性线与保护线是合一的。 在TN系统的接地形式中,所有受电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必须用保护线(或共用中性线即PEN线)与电力系统的接地点相连接,且必须将能同时触及的外露可导电部分接至同一接地装置上。 2.TT系统

电力系统有一点直接接地,受电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通过保护线接至与电力系统接地点无直接关联的接地极 3.IT系统

电力系统的带电部分与大地间无直接连接(或有一点经足够大的阻抗接地),受电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通过保护线接至接地极。

10.2.4商场接地型式设计

本建筑采用TN-S系统,三相五线制配电系统,从而达到将工作零线N与保护零线PE线严格分开。所有电气装置的外漏导电部分均与PE线相连,由于PE线在电源端接地,正常情况下PE线上无电流通过,电气装置的外漏导电部分不会带电,是安全的。这样也可避免对接在PE线上的电气设备的电磁干扰。当电气设备发生漏电或接地故障时,PE线上有电流通过,使保护装置迅速动作,切断故障,从而保证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商场内电机、变压器、配电屏,电缆的金属保护管,各种金属接线盒,金属配电箱的外壳等用电设备带电的金属构件应与接地系统可靠连接。地干线由变配电室至各层的竖向上用40mm×4m热镀锌扁钢。商场内计算机的接地主要采用支流地、交流工作地安全保护地。这几种接地与防雷接地系统共用,其接地电阻值不小于1Ω。

48

等电位接地:在变配电室内安装一个总等电位连接端子箱,将所有进出的管道和接地干线,金属构件等与总等电位端子箱有效连接,连接线采用40mm×4mm的扁钢。

49

结 论

本工程的设计涉及到商场的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防雷接地系统等工程设计。在设计中运用了在校学习的多方面的知识以及查阅的相关资料,基本上达到了设计任务书中所要求的目的,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要求。

经过本次的毕业设计,我巩固和加深了专业知识面,锻炼了综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中学习到怎样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及如何的正确使用这些技术资料;熟悉了与“电气工程”相关的工程技术设计规范、国家有关标准手册和工具书、设计程序及方法;通过大量参数计算,锻炼了从事工程技术设计的综合运算能力。同时,在本次设计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其中,专业知识没掌握牢固是本次设计中运到的最大问题,在设计中不得不一边看课本一边做设计,脑中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基本上都是看一部分再做一部分。照明部分和防雷接地部分做的比较粗糙。一是时间上比较紧,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它们;二是对这两部分的知识比较陌生,基本上都是自己刚刚接触了解到的。因此做起来就难免有些棘手了。

当然,很多新技术新成果没能在设计中体现,设计中也难免有许多不恰当之处。并且,由于时间仓促,本工程弱电系统的设计,基本上没涉及到,这些都将是今后需要努力补上的一课。

50

致 谢

本设计是在王辉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资料采集无不凝聚着导师的汗水与心血。王老师认真负责,经验丰富,经常为我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难题,使我的设计能顺利进行并按期完成。同时,王老师严格的要求与治学的严谨使我获益很深。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特向给予我认真指导的王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以及所有悉心培养我教育我的老师,还有给予我帮助的同学们。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