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民主的特点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2 19:28:4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国式民主的特点

一、中国式民主的“民主过程”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主导性

民主过程在现代民主政治语境下,可被视为“政治过程”。政治过程,即“利益集团(压力集团)在政府内外相互作用的结果”。 政治过程可分为输入、转换、对环境的输出和对环境的结果等阶段。具言之,要求和支持的输入通过一个转换过程变成了权威性政策的输出。这一转化过程可以看作是有四个方面的功能的:利益表达、利益综合、政策制订、政策实施。

共产党的精英在获取利益诉求信息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政治过程即政治体系中政治行为主体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核心是决策,而决策关键是占有足量的利益诉求信息。中国共产党在这个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也即决策所需要的足量信息并不是主要依赖于人民的利益表达,而在于党的精英主动“索取”和敏锐的洞察力,在这个过程中,共产党的精英发挥主导作用。、

利益综合和决策中共产党的主导性:同样利益综合和决策,也只有党才能决定哪些利益诉求的信息能进入决策的视野和议事日程。这些信息,往往通过党内酝酿,首先会上升为党的意志,而后通过人大上升为国家意志,形成政策并依托国家机构载体执行。

二、中国式民主体现着精英民主与大众民主的双重性

精英民主的基本逻辑是:大众对国家事务无法精通,如果让他们亲自行使权力,往往效率是低下、成本昂贵、成效不足甚至导致灾难,因此需要具有强有力行政能力的议会制政府。

中国传统政治运作中对人的注重甚于对制度的注重:中国政治一直以来注重“道”和“德”的概念,推崇“和谐”的理念,政治统治有东方式的朴素,在政治运作中对人的注重甚于对制度的注重。而从反面来说,由于长期的封建制度制约,中国应有的公民权利缺失,社会活力不足,更缺少自我更新能力。

“大众民主”和“精英统治”各有短长,用“主权在民”的原则解决统治合法性的问题,用“精英管理”的原则克服“民意”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从而满足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民主所追求的其实是公民自治的精神,虽然国土之大、人口之多、事务之繁,让“人民”完全当家作主不太可能,但是,公民自治的理念不应放弃。显然,让所有的“人民”都来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讨论和管理确实不可行,

而且也未必好,那我们就尽可能实现地方乃至村落自治,让“人民”在他所生活的区域行使民主权利。事事都要“公投”、事事都要人民亲自管理不可行,而且也未必好,那我们就选择一批“管家”,替我们照管“家务”,如果满意就继续留用,如果不满意就按照合同把他们辞退。把人民民主无限放大会威胁个人自由的空间,那我们就把能够用来“民主”的事务限定在恰当的范围,使任何人不能以“民主”的名义和“民主”的方式侵犯“私人领域”(公民自由权利)。

“大众民主”和“精英统治”各有短长,那我们就把“主权”与“治权”分开:“主权”属于人民,“治权”交给具有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的政治精英,并让民众对他们实行绩效考核,实现“人民统治”与“精英管理”的有机结合,在这种结合中,用“主权在民”的原则解决统治合法性的问题,从而保证管理的权威性;用“精英管理”的原则克服“民意”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从而满足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方面保障了权力掌握在人民的手中,另一方面提高政治专业化水平和政治效率,也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方面保障了权力掌握在人民的手中,另一方面又有这些精英来代表人民行使权力从而提高政治专业化水平和政治效率,也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效率性。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我们说搞经济体制改革全国就能立即执行,我们决定建立经济特区就可以立即执行,没有那么多互相牵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我讲的是总的效率。

三、中国式民主宪政精神规定与现实运行体现着非完全契合性

民主与宪政的关系:民主与宪政之间,一方面,两者密不可分,宪政把价值和规则藏在程序和规则之中,为民主提供制度形式。同时,两者又保持一定的张力,因为民主制度涉及如何获得并保有权力,宪政制度涉及如何限制权力。中国式民主就表现出很强的这种张力特征。

我国的政体是“议行合一”式,本身是一种非常民主的政体:宪政其实就是指宪法及其所规定的政体,?也即国家权力如何行使问题。我国的政体表现为人民代表大会既掌握立法权,又组织行政机关并领导和监督行政机关的工作,亦

称“议行合一”。 议行合一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民的代议机关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并支配行政权,就理想状态而言,它本身是一个非常民主的体制?。

从现实运行看,全国人大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非实质性,在实际的体制中所处的地位并不很突出:当代中国是由政党、政府和军队三部分组成政权,每一部分都自成体系,但由共产党的领导联结在一起。在这种党政军一体化体制下,共产党的领导介入了人民代表大会中,因此,议行合一也与党的领导相结合的。这样,虽然中国的宪政规定全国人大是当代中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但它在实际的体制中所处的地位并不很突出,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军队相比,它显然也较为形式化的非实质性的。而就宪法本身来看,其实际地位也并不像其自身规定的那样具有权威性。

四、中国式民主运行过程轨迹体现出自上而下的方向性

纵向民主:一种新的政治模式。“纵向民主”(VerticalDemocracy)是约翰·奈斯比特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奈斯比特先生认为,中国政府自上而下的指令与中国人民自下而上的参与正在形成一种新的政治模式,这种新的政治模式被称为“纵向民主”。 纵向民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在奈斯比特先生看来,中国纵向民主受到“社会秩序”和“和谐”这两个因素的重要影响,而这正是儒家学说的中心思想。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秩序并不抑制自由,而是界定自由活动的空间。中国人相信人们生来就是密切联系的,所有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分子。在这种环境下,政治运作不是依赖对立的政党或者政客,而是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过程实现意见的统一。而西方人想到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时脑海中出现的是一个横向结构,由无数“个人”“平等地”选举出自己的领导,大部分西方国家所采纳的都是这一模式。

1、从利益表达看,当代中国人民的利益是由权力精英“为民作主”的。它所依赖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信息主动获取的过程,民众利益的表达和维护往往还是等待出一个“青天”来为自己作为,只有在极个别情况下,民众才会采取某种直接的行动进行利益表达。

2从利益综合与决策看,当代中国决策过程中,权力精英起着决定性作用,社会力量对决策影响很小。决策过程不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而只表现为在共产党的决策层内不同权力精英及其群体的政治互动,它实际上是“领袖领导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