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与哲学原理(马哲)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4:49:3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名言警句体现的哲学原理、方法论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荀子)

2、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 (王充) 3、气者,理之依也。 (王夫之)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范缜) 5、水是万物的本原。 (泰勒斯) 6、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王充)

7、世界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 (赫拉克利特)

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8、原子是“宇宙之砖”

9、承认物质决定意识,但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主观唯心主义

10、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王守仁)

11、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观念的产生,并无必要假设外物的存在。(贝克莱) 12、“拍脑袋决策” 13、疑邻偷斧

14、我思故我在。 (笛卡儿)

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15、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子夏)

16、理生万物;未有这事,已有此理。 (朱熹) 17、“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18、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孔子)

辩证唯物主义

19、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被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 20、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毛泽东)

主客观唯心主义经常考,而且是结合名言考,很容易搞错,这里谈一个窍门:凡是词语里有“我”、“心”的全是主观唯心主义,其它的比如上帝、天、观念的就是客观唯心主义,这两者的区别在于,主观唯心主义“自大”,除我和我心外,其它都是假的,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只有自我才是惟一存在的“唯我论”。客观唯心主义则是“我”、“心”外的一些事物是老大,比如上帝,比如天、理念、绝对观念、道。

看完上面总结,思考下面的话(注意理性和理念的差别)

英国大主教贝克莱: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我)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 马赫倡言“世界是(我)感觉要素的复合” 康德的“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尼采的“自然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

叔本华的“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 波格丹诺夫的“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经验就是指我的经验) 杜威的“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 庄子讲的“万物与我为一”; 孟子讲的“万物皆备于我”

陆象山说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王阳明说的“天下无心外之物,心包万物,心包万理,万物皆在我心中”

共同点是“自大”

-----------------------------------------------------------------------------------------------------------------

黑格尔认为“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影子”,“世界是上帝的确良创造物”,“人为天命所主宰”。

中国古代哲人老子的“道是天地之根,万能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

和颐的“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 朱熹认为“理在物先,理在事先,理是万物之本” 孔子:获罪于天 美就是美本身的理念 上帝的意志

共同点是神化某一种东西

主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贝克莱、康德(不可知论)、王阳明、陆九渊

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黑格尔、柏拉图、朱熹、老子

1996有道很经典的考研试题,被无数各类考试盗窃过,可见中国人,基本上出书的都不会造题目,只会抄。如下:

《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唐代高僧慧能,中国佛教禅宗六祖,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至今仍有不腐肉身舍利久存于世,成为佛法修行之见证。:“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出自这位大师,上题关键的地方是“心”动,与陆九渊(就是上文说到的陆象山)心外无物如出一辙,是一种典型的唯我论、唯心论的主观唯心主义,答案是D

朴素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 又称“古代素朴唯物主义”。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代表人物泰勒、赫拉克利特)主要言论如下:

如荀子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行无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王充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 张载的“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象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刘禹锡的“五行之气”、“天与人交相胜”; 古希腊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始基”; 赫拉克利特的“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 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着的活火

马克思的敌人:

二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和物质两个实体,试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但二元论实质上坚持意识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归根结底还是唯心的。如17世纪荷兰的B-斯宾诺莎认为,“神”即自然,是世界的唯一实体,它有无限多的属性,其中可以为人类所知的只有广袤(物质性)和思维(意识性)两种,二者绝对独立,不能相互影响。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亦称机械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种形态。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代表人物:笛卡尔)。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具有四个特性,亦是局限性:第一: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的观点解释一

切现象,甚至把人和动物都看成受力学规律支配的机器,因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机械唯物主义;第二:形而上学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质上是不发展变化的;第三:直观性,它对待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第四:不彻底性:它只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下面部分为收集的,原作者不少观点错了,上文有论述。可回头对照 第一部分 辩证唯物论部分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6.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8.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9.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错)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4.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人们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评论也会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 18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19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从哲学上看,这种观点认为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属唯心主义。 20恩格斯说:“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是正确的思想意识还是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21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这句话告诉我们宗教观念仍然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

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2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意思是说,宇宙万物不是神创造的,而是天地、阴阳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承认世界是物质的,而不是意识的,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3“有信路路畅通,无信步步难行”体现了意识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4孟子说:“心之官则思。”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李时珍说:“人的记忆皆在于脑。”这些论断的共同点在于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作基础。 25“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6“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评论也会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

27“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体现的哲学观点是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第二部分 唯物辩证法部分

◆《淮南子》中说:“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这表明了事物内部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这段话说明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要求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的体现,要求我们要从整体上全面把握事物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无风不起浪”、“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体现的哲理是: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自觉树立因果观念,增强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共同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两句话都强调了任何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之中,要求我们自觉树立因果观念,增强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亚里士多德说:“在任何状态中或在某一状态中的一只手不能算是人的一部分;只有那只活着的能工作的手,才算是人的一部分,假如是只死手就不算是人的一部分了”。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打地洞“。体现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体现了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守株待兔”错误在于把事物的偶然联系当作必然联系。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一切都报”这句话肯定了事物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但没有看到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性。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