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2 18:13:4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南京家教网 参考答案
1.A
【解析】B唐宋八大家没有范仲淹。C《资治通鉴》不是二十四史杜牧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2.(1)A
(2)孔孟最高的道是“仁”,而“恕”是通向仁道的最基本的途径。“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以推己之心来对待别人。这种“恕”是人人都以做到的。
【解析】(1) “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有误,孔子认为,即使如尧舜这样的圣王,都不一定能做得到。 (2)略 3.AD
【解析】B体现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孔子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C“我们老师何处不学,又何尝有固定的老师呢?”说的是学问处处皆可求,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4.C
【解析】选段涉及孔孟对“水”的感怀。孟子的感怀是B选项所说的,联系“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这句话可知孔子的“水哉,水哉!”的叹息应是C所说的。(此观点可参见杨伯峻《论语译注》对“子在川上曰??”的译注。)有些考生因记忆模糊又读不懂文本而张冠李戴地把孔子的叹息当成孟子的。 5.D
【解析】本题围绕“汤放桀,武王伐纣是否正当”这一问题展开理解,ABC均是对文本内容的合“度”引申。而D“并以此严厉警告齐宣王”有误,孟子对齐宣王是心平气和地“讽谏”,并非政治火药味十足的“严厉警告”;而且也不是仅仅针对齐宣王,而是借此阐明“民贵君轻”的观点。因此,D的理解是过火的,但很多考生认同它,这与他们平时脱离文 本实际,爱用政治话语作过“度”乱套的阅读坏习惯不无关系。 6.A
【解析】B项,《国语》多为零碎的片段史料,《左传》系统完整。C项,《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D项,相传《国语》和《左传》的作者都是左丘明
7.仁者爱人
8.孔子的言行启示我们为仁由己,每个人应该修身养性,提高自我修养,以慈悲闵怀,从孝悌开始,设身处地,推己及人,以仁者之心爱人,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解析】
7.结合文意推断。
8.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9.⑴C(“意在说明教学的标准定得高,才能提升笨拙的从学者的能力”有误。正确的说法是:意在说明教学标准不能因为从学者的能力不足而降低。) ⑵“中道而立”就是做事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1分)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根据从学者才智水平的高低传授相应的知识,这种恰到好处的教育,正是中道的体现。(1分)孟子要求教育既要启发到位又不要包办代替,这种恰到好处的指导也是中道的体现。(1分)
答案第1页,总5页
南京家教 【解析】无 10.
(1)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3分) (2)①君子不亲自教育不肖的儿子,为什么呢?(3分) ②您拿正理正道教我,您的所作所为却不合正理正道。(3分) 【解析】(1)读懂全文,把握大意及节奏。 (2)、①把握本句的句式特点,准确理解“之”的意义及用法 ②把握本句的句式特点“以”的意义及用法。 【译文】 公孙丑问:“君子不亲自教育不肖的儿子,为什么呢?” 孟子说:“由于情势行不通。教育一定要用正理正道,用正理正道而无效,(因求之心急,)跟着来的就是愤怒。一愤怒,那反而伤感情了。〔儿子心里这样想:〕‘您拿正理正道教我,您的所作所为却不合正理正道。’那就会使父子间互相伤感情了。父子间互相伤感情,便很不好了。古时候互相交换儿子来进行教育,使父子间不因求其好而互相责备。求其好而互相责备,就会使父子间发生隔阂,那是最不好的事。”
11.(1)任用我,我就推行自己的主张;不任用我,我就退隐。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吧! (2)(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和天下百姓一起实行自己的抱负;(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走向,(就)走自己的路。
12.孔子和孟子都希望通过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认为,如果自己不被国君任用,就光养晦,安贫乐道;而孟子认为,如果自己不得志,就独自践行,守道不屈。 【解析】略 13.(要求结合文段的内容)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不免犯错,不要怕(1分);犯了错,也不遮掩;(1分)重要的是能对自己的过错,切实检讨反省,勇于改正;(1分)并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1分),以别人的过失为鉴,(1分)从而完善自己的品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1分) 【解析】略
14.相比之下,孔子的志向是希望老人得到安养,朋友间以诚相待,少年得到关爱,(1分)其关注的层面更为广阔。(1分) 【小题1】子路有志于治理好一个千乘之国,(1分)有好东西愿意和朋友们共享;(1分)他性格豪爽仗义,(1分)但性情鲁莽,过于崇尚勇力。(1分) 【解析】
14.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从此句可看出,孔子关注的层面比较广,从老及幼,而弟子们多顾及一个方面。
【小题1】从千乘之国,由也为之,可见他想治理一个这样的国家。而且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他重朋友,有志向但少谋略。
16.(略)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可以有个性见解,但必须言之有理。
17.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很渺小的,应该谦虚。(2分)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原文的文意。“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意思是说要忠
诚地劝告他,委婉恰当地开导他, 他还不听从,就停止算了, 不要自受侮辱。第二个语段要抓
答案第2页,总5页
南京家教网 住其中的关键句“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
己若'者,我之谓也。”这样理解其寓意就不难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经典阅读的理解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点评:文化经典阅读内容的考查重点是,理解文化经典文段中的内容要点,理解文化经典中的观点和文化经典中体现出来的传统文化思想。问题几乎都是开放性的,没有标准答案。只是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需要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己慢慢去“反刍”,去融会贯通,使其内化为自己的人格修养、道德情操,以及价值观和人生观。
18.①观其过,从而知道他属于哪一类人; ②察其友,君子会“友直,友谅,友多闻”,小人会“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③察其行为习惯,察其以往经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④察其所“喻”所崇尚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19.可从下列四个方面中选一个方面来谈:①观其过;②察其友;③察其行为习惯,察其以往经历;④察其所“喻”所崇尚的。 【解析】
18.结合文段翻译理解要识一个人,至少要看他哪些方面,3分,写出1点得1分,写出3点就得满分
19.只点到其中一方面,没有结合《论语》的理解分析,不得分(2分)
20.孔子:治理国家要先让百姓富足起来,然后进行教化,让他们懂得道理。(2分) 老子:治理国家要用清静、无为而治的方法,让百姓自我实现社会的富足和文明。(2分) 相通之处:都是针对治理国家提出的方法、措施,方法有异,但目的都是要让人民富足、安居乐业,民心向善,社会安定和谐,儒道两家可谓是“殊途同归”。(2分)
21.示例一:赞同孔子的主张。孔子的主张更符合实际,更科学合理。富民,就是要先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教民,就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提高百姓的思想道德素质。物质是基础,是前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现实生活中,生存、温饱问题总是第一位的,所谓“饥寒生盗心”、“仓廪实而知礼节”,如果物质生活没有满足,生存问题没有解决,那教育人民懂得道理,是无法做到的。孔子先富后教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上搞精神文明建设是一致的,对现实也有借鉴、指导意义。 示例二:赞同老子的主张。老子认为统治者依仗权势、武力、肆意横行,为所欲为,是造成百姓困顿、道德沦丧、天下混乱的原因。因此统治者要严加克制,对公权力进行自我约束,降低欲望,不对百姓生活生产横加干预,让百姓休养生息,自由发展。老子的主张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现实生活中只图“政绩”搞“瞎指挥”、“繁政扰民”、贪污腐败等现象时有所见,老子箴言对于头脑清醒的执政者为政治民,是有益处的。 【解析】
20.试题分析:孔子到卫国,冉有给他驾车。孔子说:“好多的人啊!”冉有问:“人多该怎么办呢了?”孔子说:“让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教育他们。”“我无为,而民自化。”是说在这个国家,不会在有私刑的存在,是以法治国。这样可以使社会制度的改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就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转化。“我好静,而民自正。”不会在有什么鬼,神的说法了,从而竖立世界观和认识论。通过自己的学习是实践,加强了自己的道德修养,让自己去自悟,那样就会逐渐确定的思想观念。“我无事,而民自富”。做人,做事。要很低调,说话方面很需要注意的。始他们绝对不会讨厌你,同时也会绝对的信任你,自然而然就会富足。“我无欲,而民自朴。”不能说话不算话。对所说的话要负责任。只要说到就能做到,那样别人会慢慢的相信你。从而会在很多
答案第3页,总5页
南京家教 人面前,竖立你是一个很诚实稳重的人。孔子的意思治理国家要先让百姓富足起来,然后进教育他们 。老子的意思是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而治,让百姓自我实现社会的富足和文明。相通之处:都是针对治理国家提出的方法,虽然方法有不同,但都是要让人民富足、安居乐业,民心向善,社会安定和谐。
评分细则:6分。每个要点2分,大意对即可。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1.
试题分析:
评分细则:论赞同谁的观点,联系现实言之成理皆可。不需比较两者的优劣短长,评述所认同的一家即可。6分,亮明态度,1分;概括观点,2分;联系现实,3分。无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2.C 【解析】
23.要约束自己的私欲,回归周礼;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要寄希望于别人 24.不矛盾。“克己复礼”主要针对当时礼崩乐坏、人心不古的纷乱社会环境提出的。而“麻冕”虽符合周礼,但较为奢侈,用“纯”替代“麻”做冕的材料,比较节俭,也并不妨碍哀悼者真情实感的流露,并没有违反礼的本质要求,孔子赞成众人的做法,表现了他为人处世的通权达变。正是这一种变通,使人类的文明得到不断的发展 【解析】 23.
试题分析:此类是文言性质的古诗文阅读题,在分析题时,要从文中找出关键词,进行翻译理解,然后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关键词:克己复礼、由己、由人乎。通过对这几个关键词的大意,可知,践行“仁”的方法是约束自己的私欲,回归周礼;靠自己的努力,不要寄希望于别人。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24.
试题分析:此题要结合着孔子提出“周礼”的社会背景来谈,又要结合着提倡“周礼”和摈弃“奢礼”的关系来谈。要把提倡周礼和节俭礼并不矛盾的观点提出来,然后,指出节俭,并不妨碍真实情感的流露,也没有违反礼的本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略 【解析】略 26.(1) 答:治理国家: ①要粮食充足、军备完善,要取得百姓的信任; ②要以礼仪制度来管理国家; ③国家的政治管理与个人的日常生活、品德修养密切相关; ④(执政者)要以身作则、勤勉工作。
(6分,一点2分,答对任意3点计满分,如果只是翻译且只对大概意思,各计1分) 27.示例:孔子认可《尚书》上所说的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影响到政治,也是参与政治,不一定非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看来,在当时那么久远的古代,孔子就已经认识到个人的日常生活、品德修养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因此,要使我们的社会真正成熟,除了我们的政府要有作为之外,我们的民间组织和个人也要参与到社会各类活动中去。孔子在他生活的年代,
答案第4页,总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