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8 6:17:0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初中语文要不要教语法
初中语文教学要“淡化语法” ,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并且早改变着语文老师的教学观念,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考,我们就教;不考,我们就不教。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谁也不愿去做劳而无功的事。初中语文教材也把汉语知识短文安排在了最后,语法淡化了,中考不考了,所以就由“淡化”到“淡而化之”了。那么语法真的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成为昨日黄花,无人堪摘了吗?作为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根据我个人的教学体验觉得,淡化并不能等于淡出,不追求系统、完整的语法知识,并不等于完全不要语法知识。
并且现在中考中所说的”不考试”只是一种“淡化语法”教学的策略,是针对过去语文教学中纠缠于繁复的语法概念而忽视语言的实际运用提出来的。在考试中不考的是语法概念的辨析、静态的语法分析,而考的是在读写中渗透语法的实际运用。
如在文言文方面,学生没有弄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语法特点,就会影响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许多语法知识,如词类活用、成分省略、句子倒装等,它们是读懂文言的必备知识,一定要熟练掌握。如在《曹刿论战》中“公将鼓之”中的“鼓”,学生学习了词性知识之后,就很容易知道它是名词用作了动词,“击鼓” 的意思;再如《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本来是“马鞭”这里就是名词用做作动词,作“鞭打”讲。虽然这些语法知识在中考的试题中没有直接地点明,即不会直接问:“这句是
什么句式?”“这是哪种词类活用现象?”等等,但这些语法知识在考题中却是隐性出现的。
在仿写题上,有的要求运用何种修辞手法来仿写;有的却没有直接点明,只是说按照例句来仿写,这就需要考生对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 比如: 中考试题中的仿写句子,“在生活的困境中,牵挂是温暖的春风,抚慰受伤的心灵;在人生的旅途中,牵挂是,在家庭中,牵挂是美丽的玫瑰,创造幸福的人生。“仔细看这道题目,除了要写出比喻句之外,横线上必须要先后写出一个偏正短语和动宾短语,否则就是结构不一致。没有按照题目的要求来做,必然会失分。
在辨析、修改病句中,涉及到许多语法知识。先看一个病句:“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这个句子如果知道单句的相关知识,就能看出是缺少主语,应该把“使”去掉,或者把“在——的过程中”去掉。而我们的学生如果对基本的句子知识,如主、谓、宾、定、状、补语的知识一窍不通,那改病句也就束手无策,不知所然,只能跟着感觉走了,改正确的可能性就可想而知了。
还有现代文阅读部分,其实,每位读者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品读与赏析过程中,又怎可缺少语法知识呢?朱自清的《春》一文中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运用非常有特色。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作者用了“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拟人手法在这里极其准确、
传神、又富有情趣地表现出了万物受春的温暖、滋润而生机勃发的特点。写春雨,用“牛毛”、“花针”、“细丝”三个喻体,具体展现了春雨多、细、柔的不同特点。以上描写中有关语法修辞知识的运用,教师在教学中假如撇开不讲,哪怕是再优秀的教师,也不会分析得精彩、生动和成功的。而在考试中,有些题目也会问:“某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这样的题目经常涉及到很多的语法知识,如描写方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而在作文方面,很多学生词不达意,写出来的文字干巴巴的,缺少生动感,更谈不上有文采可言,这是因为他们不会运用常见的写作手法而导致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基本的语法知识可“随文学习”,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我很赞成这种观点。因此,我们在中学语文的实际教学中,不能夸大语法知识的作用,也不能漠视语法知识的作用。要教会学生“活学活用”,让学生将其内化为一种能力,尽量采用“随文点拨”的方式;淡化语法概念,强化语法应用;淡化语法知识,强化语法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规范地使用汉语。千万不可再回到“为教而教”的老路,不能有淡化语法教学的思想,更不能走到“不教语法”的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