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江苏省丹阳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19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案新版苏教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1 13:32:3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班级 姓名 备课组长签名 【学习目标】

1. 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 2.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汲取( ) 根深蒂固( ) 孜孜不倦( ) 锲而不舍( ) 2、 解释下列词语

持之以恒: 锲而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轻而易举: 一事无成: 3、请仔细阅读文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阐述了什么问题?

【学习过程】 1. 导入:

出示两幅图:

(1)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

(2)从下列图形中,找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 2.检查预习字词。 3.介绍作者

罗迦·费·因格,1948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 人与总裁。位于加州,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 这些公司包括可口可乐、奇异公司、迪士尼、英特尔、MTV、微软公司、美国太空总署、苹果电脑、花旗集团与美国奥运协会。 罗杰·冯·欧克的法则不输给《易经》——《财富杂志》

在创意这个领域中,罗迦·费·因格无所不在。——《旧金山观察报》

4.请同学们对照注释默读课文(1) 、 (2) 、 (3)段。同时用笔在书上划出总结性地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 明确: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5.读第6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 理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3段) 6.朗读5、6、7、 8 段,归纳“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须的要素”? 明确:(1)有渊博的知识。

(2)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7.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如何运用知识

8.作者是如何来论证他的观点的?

明确:* 约翰?古登贝尔克将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创造了印刷机和

1

排版术。

* 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受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举例论证,有力地论证了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运用如何知识 9.区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是什么? 明确: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对比论证) 10、做一个富于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

明确: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当堂训练】

读下列文字,完成1---7题

①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②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③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④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⑤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学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2.文段中加横线的“这一点”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

4.选文主要论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为什么?

6.第③段说认为自己不具备创造力和具备创造力的人,由于不同的态度和想法,产生了不同的表现,请分别说说两者的不同表现。

7.第4段中说“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请你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2

【课后提升】

读下列文字,完成8---13题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野草。”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该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够了。”哲学家摇摇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位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 ;同样,要想让灵魂净洁,惟一的方法就是用 去占领它。

8.根据文意,在最后一段的两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每处4个字以内)

9.对哲学家\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提问,为什么弟子们的回答都不正确?

10.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该怎样正确地回答哲学家\如何正确地除掉杂草\的问题?

11.文中说原来相聚的地方已变成了一片庄稼地。它是怎样\变成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的?

12.一年后,哲学家为什么始终没有来赴约?

13.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准确地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