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9 16:41:0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学专业的要转到别的专业去,很少有别的专业想转到哲学专业,这在今天还是一个基本事实。那么哲学究竟是门怎样的学问?我们从这个词的构词来看,析,英语当中的philosophy。这个philosophy,是两个希腊词构成的,是吧?一个叫philo;一个叫sophy。Philo就是爱,sophy就是智慧。所谓哲学,你从构词上讲,很简单,就是爱智慧的学问。但是你要真把哲学是门怎样的学问讲清楚又是非常之难。难在哪里?什么是智慧?这就难了。什么是知识,比较容易讲清楚。知识和智慧这两个概念一定要区分。一个人有许多的知识,在的科学领域里边做了大量的研究,终于成为科学家了,不等于他有智慧。一个人也许是文盲,没有多少文化知识,没多少科学知识,但绝不妨碍他是有智慧的人。
所以我们要把知识和智慧做区分。这个区分是很明确的,既然要做区分,我们就要问“什么是智慧,智慧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么来说吧,我们人生在世,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有坎坷,难免有困境,我们感受到命运,听到了命运的声音,我们也许被推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当我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要做出重大的抉择的时候,事关命运的抉择的时候,请问大家,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做决断?我们是不是可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坐在书桌面前,拿一张白纸出来,究竟往左边的那条路走、还是往右边那条路走,我们完成一种计算,根据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写下来,往左边的那条路走,利有多少条,弊有多少条;再写下来,往右边的那条路走,利弊又如何。然后完成一次理性的计算,选择利多弊少的路走。请问这种对利害得失的理性的计算,能不能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当中,帮助我们做出决断?这不可能。当我们被推到命运的十字路口人生的十字路口的时候,我们面临的考验,绝不是对我们知识和经验的考验,不是对我们头脑的考验,而是对我们心灵的考验。考验我们心灵的力量,而不是考验我们头脑的理性。我们也许选择了这样一条路——它一点利都没有,全是弊端。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但我们明白,一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种选择在考验着我们智慧的境界,心灵的力量。当然,我在这样一种说法当中,还没有把智慧本身究竟是什么说出来,这很难讲,是吧?好,我们再来看一看知识的前提究竟是什么。我们今天是崇尚科学的,我们认为科学知识太重要了,但是我们问知识、科学知识,它的前提究竟是什么?它的前提是一种智慧的境界。我们举个例子,今天我们学习的自然科学其实都(是)从西方过来的。今天的自然科学,有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就是把我们所要研究的那个自然状态放到数学公式里边加以描写,是不是这样?一个物理学家一旦把他所研究的那个物理现象成功地放到数学公式里边了,这个物理现象就算被认识清楚了,这个自然的奥秘就算被揭示了。这是所有自然科学都在遵循的方式方法,这是所有自然科学的基本特征。今天的社会科学也变成使自己能够运用数学,用数学的理性来描述,比如说经济现象,在这方面,经济学最骄傲。在所有科学当中,经济学认为自己最像科学,对不对?为什么,它特别地能运用数学,甚至可以为经济现象建立数学模型,然后做出有一定的准确性的预测。
你看科学都采用数学作为研究对象的基本方法,请问这种自然科学的基本特征意味着什么?它来自哪里?其实来自一个重要的思想,一个哲学的思想,它非常古老。在古希腊有一个学派,叫毕达哥拉斯学派,我们都听说过毕达哥拉斯这样一个人,因为我们学几何学时候就知道毕达哥拉斯定理。但毕达哥拉斯首先是一个哲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认为宇宙的本源是数,number。当时有其他自然哲学学派,有的认为宇宙的本源是水,有的认为宇宙的本源是气,但是毕达哥拉斯居然说宇宙的本源是数。这非常奇怪,
因为数你不可能看到,数从来不是我们感官的对象,不是事物自身的属性,数是我们对事物的一个规定方法,对吧?
然后毕达哥拉斯告诉我们,这种我们规定世界外物的方法,其实,就是这个世界本身的构造,它的原则,把整个数看成是数与数之间和谐比例关系的一个结构。宇宙是各种音乐和谐地一起奏响的一种百音盒,它按照数学的原则构造秩序。这样一个数的宇宙观,其实就是今天我们还在学习的还在推进它发展的那个自然科学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不来自经验,是吧?我们看不到数的,来自一种思想,来自一种智慧,来自对自然界的、对整个世界的一种基本的想法。这个毕达哥拉斯怎么会想到这一点呢,我们无从揣测。智慧都在古代。
讲智慧比较热,所以我就热了。我们刚才举了毕达哥拉斯做例子,一直到今天还在发展的自然科学,它其中一个基本的思想,就是关于宇宙的数的宇宙观。宇宙的以数为本源为构造的数的宇宙观作为它的一个基本的思想来源,这属于西方思想,是不是?中国人从来没有把宇宙看成是服从数的构造,中国人的宇宙是什么?阴阳五行之气的,浩瀚无边。所以中国式的科学,绝不以数学为它的基准和方法。中国式的科学比较典型的。中国的农学,中国的医学、我们知道中国的中医学,中医学把人体看成是什么?阴阳五行之虚的聚合。人生一小宇宙,是吧?外部世界是大宇宙,大宇宙也是阴阳五行之虚的浩瀚与无边。所谓生命就是小宇宙和大宇宙之间的阴阳五行平衡的大作,那就疾病来了。这样一种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它规定了中国的科学,它暴露了它的特征,我们由此可以看到一切科学的知识它的前提是什么?一种思想,一种智慧的境界。由此我们要知道一点,智慧和思想的领域里边人从来没什么进步的。我们说历史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当然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社会制度在变迁,奴隶制被放弃了,封建制取代了奴隶制,后来有更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取代了封建制度,在社会制度方面我们看到了一个进步的过程,在科学和经验、技术的领域里面我们也看到了不断进步的过程,于是我们把整个历史想象成一个不断进步的系列。但是各位一定要知道,在思想和智慧的领域里面从来没什么进步。思想从来都是旧的,新的叫思潮,叫观点,叫意见。
思想旧到什么程度?旧到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世界上有四个伟大的民族为人类打开了最早的思想境界。没有第五个民族的,就四个。一个是中华民族(古代中国)、一个古代印度、一个古代希腊、一个古代以色列。古代中国为人类提供了孔子和老子,古代印度为人类提供了释迦牟尼,古代希腊为人类提供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古代以色列为人类提供了犹太教的最初一批先知人物,姓名无法考,很多,这一批人,打开了东方犹太思想的境界。就这四种境界,打开的时候差不多公元前五世纪左右。于是这个时代就有一个名称了,叫轴心时代。那个轴就是轴承的轴,轴心时代。人类各个民族的文明的历史无论怎么展开怎么发展,每当它遇到困境,找不到出路的时候,陷入深刻的危机的时候,她总是不得不重新返回到这四种境界中的一种,重新为古代的智慧点燃起火焰,然后再走出它的出路,历史向来就是如此的。
而今天的文明越来越精致化,越来越复杂化,一个生活在非常复杂和非常精致的文明中的人离开智慧越是远。有人会想,你说思想都在古代,智慧都在古代,为什么他们有智慧我们当代人就不会有智慧?我说,不可能再有智慧啊!倘若我们需要智慧我们总得返回古代啊。怎么回事?这很神秘对吧?我只能这样说他们开了天眼了,就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有四个民族,少数几个伟大的思想家,最初的贤者,开了天眼,听上去有点迷信是不是?实在是有道理的,为什么?那时候文明还起步不久,知识很少,更谈不上复杂的技术,经验也很少。俯仰天地之间这样的人,自然能开天眼。今天的人不行,我
们再怎么聪明,聪明和智慧是两回事。聪明可以测量,那叫智商。智慧无法测量,这是两个概念。所以我们离开智慧越来越远,因为我们知识太多。所以老子说的那句话真有道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就是做减法是吧,减少。你要领会到的话,先把你过多的知识放下来,那叫做减法。“为道日损,损之又损”,这个损比较难,我们知识很多,我们依赖知识,依赖经验而生活。当然知识和经验有用的,帮助我们排解一些烦恼,解决一些小不如意的事情。我走路不小心被一块石头绊倒了,爬起来看一看,这块石头能不能把它移开来,以后不会被它绊到。如果实在太重移不开,我们在这块石头边上作一些标记提醒,以后走路绕开它,这叫经验和知识的作用。假如一个人失恋了,他会不会把失恋也看成是被石头绊倒了,然后爬起来继续走?不,失恋是巨大的痛苦,知识帮助不了它。那位失恋的年轻人很有知识,突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情,叫失恋,他怎么办?到图书馆去,要找一本爱情的指南。但他找不到的,关于爱情的科学指南他是找不到的。在爱情中我们遇到了科学的界限。所以我们要把智慧和知识区分开来,我们要知道这个智慧都是古代的,这两层我们都知道了。然后智慧哪里来?
第三个问题,我们怎么找智慧?这是件大事情。我刚才已经说过,科学知识你再怎么建立,你建立成一个伟大科学家了你未必有智慧。这句话不是凭空说的,许多事实放在那里。在欧洲的历史上,不少大科学家同时是虔诚的基督徒,这样的人大有人在,对不对?科学知识的增多不等于智慧来了,科学知识增加,积累不出智慧来,那么智慧哪里来,还有一种回答?来自人生的阅历。这话倒是没错,你要阅历人生你才可能长智慧,是这么回事情?我们关在房间里面,处在真空里面,不接触社会生活,不在人生中走路你怎么会有智慧,这肯定是的。但是这句话我们一定要知道,人生阅历只是智慧形成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我们在逻辑学当中区分了这两种条件,所谓必要条件就是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它是必要但未必是充分的条件。你没有人生阅历肯定不会有智慧,你有了人生阅历不等于你一定有智慧。一个人垂垂老矣,经历过许多人生的事情,大起大落,各种遭遇都经历过,你一看,他白发苍苍,你以为他一定是智慧老人,未必的。你叫他谈谈他的人生经历他讲了许多故事给你听,你听以后觉得有些故事还惊心动魄呢,完了你就问他,你从你经历的这些事情中能不能给我几条教导,他居然一句都说不出来。他只能就事论事。这样的人很多很多,所谓痴长七十岁八十岁,所以人生阅历,光是人生阅历,不能保证一定有智慧。那么智慧来自哪里?我们现在越讲越神秘了,对不对?确实是神秘的。
智慧的神秘,乃至于中国的佛学,要讲什么呢?智慧是宿慧。宿就是上一辈子,那个宿舍的宿,就是上一辈子带来的,前世积累的智慧啊,传到这一辈子了。佛家经常讲这样的话,我们这一辈子,所有的东西基本上都带不到下一辈子去,只有两样东西,可以传到下一辈子。一个我们所造的业,善业也罢恶业也罢,都传过去了。还有,今生今世所长的智慧,能传过去。那就是对智慧的来源的一种解释。其实没解释,对吧?其实又巩固了智慧的神秘性。西方人也一样,西方人认为智慧哪里来?比如说,教父哲学的开创者,圣奥古斯丁。奥古斯丁就说我们对上帝的认识、信仰,我们所具备的能够认识上帝的那种智慧,哪里来的?他说是上帝给我们的神恩。神的恩典,突然降临到你头上了。于是你有智慧了。也是没解释智慧的神秘性,没解开它,而是巩固了它。一个说神恩,一个叫宿慧,两种说法,其实都巩固了智慧的神秘性。确实很神秘啊。我们刚才说一个文盲,没有多少科学知识,但是他可能有很高的智慧。这样的说法也是有根有据的。虽然这种人不多,但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一个是谁啊?慧能。中国禅宗的大思想家,中国佛学中国化的奠基人物,慧能,就是个文盲。他年纪很轻,当时,当然有人伸冤,他
父亲去世得比较早,使他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所以变成了文盲。然后慢慢长大了,就有体力了,能干活,砍柴火、卖柴火为生。与他的母亲相依为命,就这样一个小伙子,有一天卖柴火卖到客店里边,然后从客店里走出来,走到街上,听到有一个人念经,他就听到八个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听到这八个字,心里一下大悟啊,突然就悟了。然后就问那个人,你念什么经。那个人说,我在念金刚经。谁让你念的?湖北黄梅县,有一个庙叫东禅寺,东禅寺的方丈宏仁法师,跟我讲过,佛经浩如烟海,读不胜读,其实只要读其中一部就够了,终生受益。这部经就叫金刚经。所以我天天要念出来。慧能听到以后非常高兴,然后发下一个宏愿,一定要去找到那个宏仁法师,求他来度我。这个人帮了他的忙,送了他十两银子,让他安顿好老母的生活,然后他就到湖北去了。他是广东人,要到湖北去找宏仁法师,一路上寄宿在一个朋友家里,这个朋友家里有个在家修行的姑妈。女居士,天天在家里念一部经,叫涅磐经。听说慧能很有悟性,有一天就问慧能了,她说,这部经呀我已经很熟了,大多数的段落的意思我都能理解,但是有一段我就是不懂,你能不能告诉我这一段讲什么意思?然后把这经交到慧能手上。慧能还给她。跟他讲,“字,及不识,义,及请问”。意思就是,我是不识字问我意思可以的。那个人就大吃一惊啊,“字尚不识何能会意?”你字都不识你怎么会知道它的意思呢?慧能当即回答,诸佛妙理,非官能之。是说,佛教的各种高妙的道理和文字毫无关系。跟文字有什么关系?哎,就这八个字说过去,那个在家修行的姑妈,言下大悟,突然就悟了。悟什么?她发现她这几年在干什么?从文字中寻求真理,是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所以慧能这八个字说出来,她一听,明白了,所以她非常感动,然后就跟慧能讲你就别走了,他们家里有钱人啊,就再找几个人一起募捐,就在当地造一个庙你去做方丈吧。慧能说这不行的,我还没得度呢,我还没找到宏仁法师呢,所以他又继续前进上路了。到了东禅寺,这个宏仁法师就是五主啊。禅宗的第五主。宏仁法师接见了他。抬头第一句话,你从哪里来的?他说我从岭南来。宏仁法师一听,就说,汝是阁僚人!这(是)中原一带的人对南方人的蔑称。就像我们说南蛮子,是吧?“汝是阁僚人,如何学得了佛?”慧能当即回答,人有南北之分,佛性本无南北。这句话一讲过去那个宏仁法师心中突然明白啦,子定是不凡。一定要收他,但是表面不能表现出对他的喜爱,因为边上有许多弟子。这时候东禅寺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呀?宏仁法师的衣钵传给谁。这是一个重要的权力之争。当时的佛教,得到朝廷的支持。所以每一个寺院的方丈其实就是寺院地主,拥有许多钱财。所以这个方丈的位置给谁,这是件大事情,是重要的权力斗争。宏仁法师当然有智慧,他怎么保住这个慧能啊?他说这样吧,我也不赶你走,我现在也不收你做徒弟,你到碓米房去劳动,叫他劳动半年去,一去碓米房就好起来了。好这故事我就不说下去了。我是拿它做例子,说明什么呢?说明智慧的神秘性。你说慧能有没有人生阅历,当然有的,人生阅历多不多?不多,年纪很轻,无非就是个体力劳动者,也没遇到过多大的坎坷,大起大落的事情也没经历过。但是他居然能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会有悟了,这肯定是智慧了。
那么怎么办呢,我们每个人想想自己的慧根如何,究竟有多少智慧,无从知道,对吧。光学科学,积累不出智慧,光有人生阅历,也积累不出智慧来。那怎么办?简单的很,读书。我讲的读书不是去读计算机教程,我讲的读书是读人文编集,哲学的,宗教的,或史学的,或者伟大的文学经典,都会给我们智慧,我们要读两本书,一本是人生的大学,还有一本书是伟大的人文典籍。我们要在这两本书之间来回找,我们才能有智慧。??这是我今天讲的第一层意思,就是我们要读,特别是古代的伟大典籍。特别是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形成起来的那些伟大典籍。我们中国人是有福的,我们有孔子老子,
我们有道德经,有孔子的《论语》,后来还有孟子,还有庄子等等先秦诸子的伟大典籍,是中国智慧境界所在的地方,当然我们也可以读佛经,也可以去读柏拉图的《对话录》也可以去读圣经。你可以不是一个基督徒,但是你可以从圣经的阅读当中获得某种智慧的境界。圣经打开来看,你觉得(有)许多荒诞离奇的故事是吧,你只是看到故事,你还没领会它的境界,你在这故事当中读到了智慧,那就是受益匪浅啊。你比方说原罪说,人类的祖先亚当夏娃犯下了原罪,偷吃了知识之树的果实,那这居然是罪,他们有知识叫有罪了?你想的明白吗?然后上帝惩罚他们,把他们赶出了伊甸园,为什么赶出伊甸园?因为伊甸园当中还有另外一种树,叫生命之树。假如人类的祖先亚当夏娃不仅吃了知识之树的果实,还吃了生命之树的果实,人会怎么样?不朽。第一,有理性,就是分享了神性。第二,还不朽,跟神一样。所以上帝惩罚了人,把他们赶出了伊甸园。于是人就是这样一种矛盾的生存构造。第一,他有理性,通过理性他可以突破有限性达到无限性对不对。第二,他在生存上,他的存在更不能说是有限的。每个人存在的根本的有限性和他的理性所可能通达的无限的概念王国,这两者之间构成了一个矛盾。而人每每因为自己有理性而遗忘了自己在根本上的有限性和渺小。这就叫罪。一个相信理性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征服一切的那个人,那个民族,那个时代,就是在这种罪之中。我们遗忘了我们自己的根本的有限性我们就会缺少失去必要的谦卑态度,谦卑是信仰的前提。今天这个时代让我们抛开谦卑,因为我们的科学征服一切。我们把整个地球都改变了模样,人类用科学的技术这种理性,做成了许多自然界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于是人们骄傲自大,忘记了自己卑贱的出身。有限的渺小的存在,这就是圣经(里)的那个原罪所启示给我们的智慧。一个遗忘了自己有限性的,遗忘了自己被屈辱所包围着的,那样一个人,他就不会谦卑和敬畏,所以按照基督教的原则,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是最可怕的。因为他不会谦卑,也没有敬畏之情。我举一个圣经的例子,圣经有许多的故事,都充满智慧。上帝造人怎么造,用泥土造出来,造出那个形体来,那个形体造成了不等于人来了,最后还要对他吹一口气,他成为人了。这一口气什么意思啊,让他有语言。这又是个重要的启发,有语言我们才有世界。动物没有世界,对吧,动物是无世界的。动物只是被安置在一个物质环境里的。悬挂在物质环境里,他没有天地山川日月星辰,大地和朋友,没一个世界,人才会有一个世界,问,人怎么会有一个世界?因为语言,我们对世界的领会和经验都是语言的经验,我们千万别把语言科学地想成一种符号系统,交流的工具。把它仅仅看成是符号的工具的这种语言观是科学的语言观,它恰好遮蔽了语言的真相,那这又是个大问题,我在这里不展开了。我只是说明比如说圣经所讲的故事,充满智慧。我们怎么长智慧?我刚才说两本大书之间来回走,现实的人生阅历,一本大书,伟大的人文典籍,又一本大书。那个司马迁说得好,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个读万卷书不是读那么多科学的书,不是指这个意思,他指的就是读我们今天讲的人文典籍,行万里路也不是指旅游,你哪怕不出门,只要在度你的人生,你就在走路了对不对,所以司马迁这句话讲得好!
那么我们有智慧和我们有知识终于是两件事情。这两件事情的差别在哪里?我们来谈一个问题,你比方说,我们今天执政党也说,提倡创新对吧,我们这个民族要有创新的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源泉”,请问,这句话当然没错,那么我们再问一句,创新的源泉在哪里?现在就说智慧,这当然没错,那么怎么解释这层意思?一个民族一个个人,他如何会有创造力,我们读过一些哲学教科书,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教科书、传统的教科书。我们经常会受它的不良影响。你比方说这个教科书里面说人的心智的能力啊,humanmind,人类心智的能力他说分为两种,一种是感性一种叫理性。从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