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18年高考满分作文2篇(含点评),高考作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5 14:08:3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上海市2018年高考满分作文2篇(含点评) 做自己的主人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

有这样的心态,是因为它根植于人性深处对价值感的需求。它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金字塔尖“自我实现”的需求息息相关。这一需求即使在历史的宏大叙事里也显而易见,四百多年前,机器被发明出来,人们惧怕工作被取代从而不再被需要,放火去焚烧机器,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卢德运动”。在今天,人工智能引起的质疑也与对人的价值的磨灭的担忧密不可分。

但是,从更大的角度看,其原因还在于人的社会性。从客观上看,国家和社会出于稳定政治秩序的目的,宣传人们作为一个集体的意义,而弱化人的个体性。而主观上,由于处于这种民族家国的意识形态中,人们不自觉地渴望被他人需要,不断通过在集体中找寻自己的位置,为集体做出贡献来实现自己存在的意义,构建安全感和认同感。 然而,本性和本心常常相互违背。一个过于渴望被他人需要,那么他就有把自己异化为“物”之嫌。由于他人或好或坏的评价都将增添或削弱我们的尊严,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被他人的需要所控制,那我们就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正如萨特在《禁闭》中所写的,几个人的灵魂死后坠入地狱,地狱中没有烈火,只有一间封闭的密室,人们的一举一动都只能在他人在场的情况下进行,令人痛苦不堪,于是主角感叹:“何必动用烤架,他人就是地狱。”生活中,我们因渴望“被需

要”,或追名逐利,焦虑不已,或违背本心,做别人认为对的事情,这种在别人的影响下失去自由意志的行为,不就是萨特所说的“地狱般的痛苦”吗?

人,应当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而不是通过“被需要”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因为,人是自由的目的,不是别人的手段。

只有了解自己的真正的价值所在,不被他人需要时,也不会有损我们一丝一毫的价值,而被需要时,我们的价值反而有所增益。从而,我们将生活真正掌控于自己的手中,不被他人的喜恶所影响,我们所做出的每一个举动都是独立选择的结果。只有这样,我们才算得上是真正自由的。

当斯特里克兰德背弃妻子、逃离社会,来到孤岛上追逐梦想时,尽管他的画无人鉴赏,但他就是自己的王;当桑提亚哥载着月光下泛白的鱼骨返航,能养活人们一个冬天的大马林鱼没有了,他不再被需要,但他战胜了鲨鱼,更战胜了自己。 人,应当做自己的主人。 【名师点评】

本文最大的亮点就是深刻而严密的论证分析。在分析“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的原因时,先用马斯洛心理学揭示“人性深处对价值感的需求”,又从社会学原理分析,发现“本性和本心常常相互违背”的情形,于是“做自己的主人”就令人深思了。论据信手拈来,可见考生文学功底。

成为真正“被需要”的人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心态很普遍,似乎有百利而无一害,但我认为仍需辩证地去看待这种现象。

首先,这种心态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蒲娇、冯骥才抢救濒危村落是被传统文化的需要;耶鲁高材生秦玥飞担任村官是被农村需要;钱伟长放弃文学转学物理设计导弹是被国家需要。这些“被需要”既体现了自我价值,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但这种结果只是因为那些“被需要”的人,都如同鲁迅一样,单纯地抱着“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的精神追求。但如今,渴望“被需要”的心态复杂了许多。这些人可能是出于“从众心理”,为融入群体而选择大部分人所秉持的心态;抑或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善于利用别人的需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应明白我们实际上生活在自己的皮囊里,他人眼光与我无关。当我们为他人眼中的自己而奋斗的时候,便脱离了自己的皮囊。更应该提醒自己,渴望被需要也是一种自我的需要,无节制地放大“被需要”的渴望,过分地追求“被需要”的心态的满足,不管披着怎样的“利他”外衣,本质上都是自私自利的行为。

渴望被需要的心态也有可能是虚荣心在作祟。在被他人需要的生活里,证明自己的价值,越被他人需要,越觉得自己有价值,满足了被认可的虚荣心,却忽略了对“被需要”的辨别力。这些“被需要”是真正的“被需要”吗?如此被需要是因为我的能力还是因为我的“来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