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编制说明编写格式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 20:03:3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使用彼得生采泥器采集泥样,每个采样点累计采样面积约1/8-1/3m2 ,采样厚度一般为10-15 cm。对于河流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在河心区采用彼得生采泥器或带网夹泥器进行采集,每个采样点累计采样面积约0.5-1 m2。在小于0.5 m水深的河岸区样点,可使用D形拖网进行采集,每个采样点累计采样面积约为0.5-1 m2左右。在河岸浅水区或河流边缘的湿地采集时也可结合定量框法进行采集,将定量框(50 cm×50 cm或25 cm×25 cm)置于水底底质上,并在四角进行固定,取出定量框内的底质和底栖生物,一般采集深度为20-30 cm,同时顺水流方向在定量框后方置一手网,以防挖取框中底质时底栖动物漂走;每个样点的采样面积累计约0.25-1 m2。

(6)土壤动物。一般样地数量不小于10个,单个样地面积不小于400m2。在样地中心设置1个样方,面积为20m×20 m。对中型土壤动物,在样方中设25个20cm×20cm均匀分布的样点;对大型土壤动物,在样方中设9个30cm×30cm均匀分布的样点。针对中型土壤动物和大型土壤动物的监测需要,本标准规定了植物凋落物、土柱及土壤动物的采集方法。

(7)大型真菌。针对子实体显见或子实体较小的地生大型真菌、木腐大型真菌、地下真菌和濒危物种,分别规定了不同的方法。对于子实体显见的地生大型真菌,设置若干条样线,每条样线长度在0.5-1km,沿着样线,每隔20 m设置一个半径为1.262 m、面积5 ㎡的圆型样方,使每种生境类型的样方数量达50个左右。对于子实体较小的大型真菌,在靠近子实体显见的地生大型真菌样方的附近,以0.56 m为半径,建立1㎡的圆形样方,以1周内可完成抽样调查为标准,确定样方数目。对于木腐大型真菌,按照腐朽程度将圆木划分为三个等级,每个腐朽等级选择30个圆木。对于地下真菌,沿着样线,每隔6 m设置一个4 ㎡的圆形样方,通常每5-15 ha面积设置25个样方,总取样面积达100㎡。对于濒危物种,设置若干10m×10 m的样方。统计所选样方和圆木上生长的大型真菌种类和个体数。 6.3.4样线法

样线是指观测者在监测样地内选定的一条监测路线。观测者记录沿该路线一侧或两侧一定空间范围内出现的物种。样线法一般用于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爬行动物、蝴蝶等的监测。对于不同动物类群,样线法的具体要求也不同。

(1)哺乳动物。样线法是大范围区域内估计中、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种群数

18

量的有效方法之一,曾广泛应用于鹿类、野兔、猫科动物等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监测。样线应覆盖样地内所有生境类型,每种生境类型至少有2条样线。每条样线长度可在1 km至5 km左右,在草原、荒漠等开阔地监测大中型哺乳动物时,样线长度可在5 km以上。在晴朗、风力不大的天气条件下,沿样线步行、驱车或骑马匀速前进。步行速度一般为2-3km/h;在草原、荒漠等开阔地,观测人员可乘坐越野吉普车,速度30~45 km/h,也可以6km/h的速度骑马前进。针对至样线的垂直距离的不同,样线法分为可变距离样线法和固定宽度样线法两类。在可变距离样线法中,记录观测人员前方及两侧所见实体或活动痕迹的数量及至样线的垂直距离。固定宽度样线法与可变距离样线法的区别在于前者宽度固定,监测时只记录样线一定宽度内的个体数,不需测量哺乳动物与样线的距离,但必须通过预调查确定合适的样线宽度,保证样线内的所有个体都被发现。样线宽度的确定应考虑哺乳动物活动范围、景观类型、透视度和交通工具等因素。在森林中一般为5-50 m,在草原和荒漠中为500-1000 m。固定宽度样线法可用于原麝、鹿等有蹄类动物以及猫科动物的监测。

(2)鸟类。观测者沿着固定的线路活动,并记录样线两侧所见到的鸟类。根据生境类型和地形设置样线。各样线互不重叠,每种类型的生境应有2-3条监测样线,每条样线长度一般在1km 及以上。调查时行进速度通常为1.5-3km/h。根据对样线两侧观察记录范围的限定,样线法又分为固定宽度和可变宽度两类。样点法是样线法的一种变形,即观测者行走速度为零的样线法。以固定距离设置观察样点,样点之间的距离应根据生境类型确定,一般在100m以上。一般需要30个以上的样点数才能有效地估计大多数鸟类的密度。根据对样点周围观察记录范围的界定,样点法又分为不限半径、固定半径和可变半径三种方法。

(3)爬行动物。每个监测样地设置至少5条样线,每条样线50-1000m。在生境较复杂的山区,以短样线(50-100 m)为主。在生境较均一的荒漠、湿地和草原,可采用长样线(1000 m)。监测时以2km/h的速度缓慢前行,记录沿样线左右各5m、前方5m范围内见到的爬行动物的种类和数量。

(4)两栖动物。在湿地或草地生态系统,可采用长样线,长度1000 m左右;在生境较为复杂的山地生态系统,可设置多条短样线,长度20-100 m之间。每个监测样地的样线应在5条以上,短样线可适当增加数量。样线的宽度根据视野

19

情况而定,一般为2-10m。在水边监测两栖动物可以在水陆交汇处行走。监测时行进速度应保持在2km/h,行进期间记录物种和个体数量,不宜拍照和采集。根据两栖动物的活动节律,一般在晚上开展监测。每条样线在不同天开展3次重复监测,应保持监测时气候条件相似。

(5)蝴蝶。样线应覆盖样地内所有生境类型,每种生境类型至少有2条样线。每条样线长度0.5-1km。监测时沿样线缓慢匀速前行,速度1-1.5km/h,每条样线历时45-60min。记录样线左右2.5m、上方5m、前方5m范围内见到的所有蝴蝶的种类和数量。不重复计数同一只个体和身后的蝴蝶。在悬崖或水边,可沿样线记录一侧宽度为5m范围内的数据。若蝴蝶数量过大,可登记估计值或使用相机拍摄后计数。 6.3.5标记重捕法

标记重捕法是指在一个边界明确的区域内,捕捉一定数量的动物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充分混合分布)后,再进行重捕并计算其种群数量的方法。标记物和标记方法应不对动物身体产生伤害;标记不可过分醒目;标记应持久,足以维持整个监测时段。标记重捕法适用于小型陆生哺乳动物、两栖爬行动物、鱼类等的监测。这里对标记重捕法中相关动物的特殊要求作一说明。

(1)爬行动物。在每个监测样地内,设置3-5个50m×50m 至100m×100m的样方,捕获样方内所有爬行动物后进行标记。对于壁虎和小型蜥蜴类可采用剪指(趾)法标记,对于蛇、龟鳖类和大型蜥蜴可采用注射生物标签的方法进行标记,对龟类还可以在龟壳边缘刻痕或钻孔进行标记,对鳄鱼可在尾部突出的鳞片上固定彩色塑料片进行标记。

(2)两栖动物。标记方法可采用剪趾法和射频识别法。剪趾法:用剪刀在动物个体上剪去一个或两个趾,并采用简单的号码表示不同个体;前肢或后肢只能剪除一个趾;对于雄性个体不能剪去其大拇指。射频识别法:用电子标签对两栖动物进行标识;每个电子标签如米粒大小,有惟一编号;用注射器把电子标签注入动物胯部上方的皮下;监测时用读取器读取标识数字。

(3)鱼类。标记重捕法分五个主要的步骤:确定放流种类、选择标记方法、选择放流对象、存活和脱标实验、标记和放流、回捕和检测。一般采用挂牌标记、线码标记、荧光标记、切鳍标记等方法进行标记。最好选用个体较大、健壮的野

20

生鱼类作为放流对象,并在池塘或者人工圈养的水体内暂养。对于标记的鱼类个体,还需要进行存活和脱标实验。选择一定数量成功标记的个体进行暂养,3日后逐尾检测标记的存留状况及鱼类的存活和生活状况,根据不同标记部位的留存率和不同标记方法对鱼类生活行为的影响程度,选择标记留存率较大且对鱼类生活影响较小的标记部位。标记鱼的回捕,主要有四种途径:一是发布消息,有偿回收;二是渔获物调查;三是在放流水域周边乡镇的集市上进行访问调查;四是自主采样。 6.3.6 总体计数法

总体计数是观监测人员通过肉眼或望远镜等监测设备对整个地区的野生动物完全进行计数的方法。总体计数法一般用于哺乳动物和鸟类的监测。对于哺乳动物,总体计数分为两种,一是直接计数法,适用于以草原、灌丛为主要生境类型的大型偶蹄类,或有相对固定活动时间和活动生境的林栖偶蹄类,如梅花鹿、水鹿、驯鹿等;二是航空调查法,适合于草原、疏林或灌木林中大型哺乳动物监测。

对于鸟类,一般采用分区直数法。根据地貌、地形或生境类型对整个监测区域进行分区,逐一统计各个分区中的鸟类种类和数量,得出监测区域内鸟类总种数和个体数量。该方法适用于较小面积的草原或湿地,主要应用于水鸟或其他集群的鸟类。 6.3.7 围栏陷阱法

围栏陷阱法由围栏和陷阱两部分组成。围栏可使用动物不能攀越或跳过的、具有一定高度的塑料篷布、塑料板、铁皮等材料搭建,设置成直行或折角状。在围栏底缘的内侧或(和)外侧,沿围栏挖埋一个或多个陷阱捕获器,陷阱捕获器可以是塑料桶或金属罐。该方法一般用于异质性较高生境中两栖爬行动物的监测。

(1)爬行动物。围栏的高度根据爬行动物的习性而定,一般在30-100cm之间。围栏的底部埋入土中至少20厘米,预防动物在其下打洞爬过。陷阱为埋入地下的小桶,桶边与地面持平,桶底铺撒一薄层枯叶或其他轻软的碎屑覆盖物。在多雨地区或降雨季节,陷阱底部应有小孔排水,但要注意排水孔直径不能太大,以免动物逃走。在地面坚硬、不能挖土埋桶的地方,陷阱可以使用线网物质制成漏斗管状的捕获器,其主体是一圆筒,一端或两端各有二漏斗,使动物易进不易

21

出。捕捉水生龟鳖类可以使用放置饵料的漏斗捕获器或捕获网。水中捕获器必须有一部分出露水面,以免捕获的龟鳖窒息死亡。每个监测样地至少设置5个陷阱,实施3次重复监测。该方法一般适用于荒漠等单一生境中蜥蜴类物种。

(2)两栖动物。围栏应有支撑物支持,保持直立,离地面35~50cm,埋入土中至少10cm。陷阱口沿要与地面平齐,陷阱边缘紧贴围栏。陷阱内可放置一些覆盖物如碎瓦片等,以备落入其中的两栖动物藏身;同时加入少量的水(1~5 cm),或者将海绵浸水后放入陷阱中,既增加了两栖动物的存活率。根据调查区内的物种情况设置陷阱深度。在雨季应防止雨水注满陷阱,发挥不了监测作用。每个样地至少设置5个陷阱,每天或隔天巡视检查1次,连续10天观测。 6.3.8指数估计法/间接调查法

指数估计法是对一些与监测对象种群数量有关的指标进行统计,根据这些指标与目标动物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估算其种群数量的方法。该方法不是对实体的直接观测,将这些指标转化为动物的实体数量时,换算系数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该方法虽然模型简单,但相对于直接计数方法,其可靠性偏低。该方法有多种,主要包括痕迹计数法和粪堆计数法。

痕迹计数法指针对一些不容易捕捉或者观测到的哺乳动物,借助于其遗留、易于鉴定的活动痕迹开展计数,推测哺乳动物种群数量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的前提假设是动物的痕迹数量与种群大小呈线性关系,或者至少是单调的关系。痕迹计数法的不足是多种相近种类同域分布时,较难区分不同种类的痕迹(北方雪地除外);痕迹产生时间完全依靠个人经验判断;换算系数因生境、食物、季节的不同而变化。

粪堆计数法指通过计数哺乳动物遗留的粪堆数对哺乳动物种群数量进行估测的一种方法。该方法通过粪堆数量与动物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推算动物的种群数量,是一种简单易行的监测方法。 6.3.9 其他监测方法

(1)红外相机陷阱技术。红外相机陷阱技术是利用红外感应自动照相机,自动记录在其视野范围内活动的动物影像的监测方法。红外感应自动照相机利用恒温动物自身的热量促发感应器,对动物进行拍照。应用红外相机陷阱技术开展野生动物监测,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本标准规定了红外相机在空间上的设置方式、设置数量及相机工作时间的要求。红外感应自动照相机可较有效地发现和监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