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9 17:15:1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专题08 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
知识简介
【考纲要求】
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答题技巧
技巧类型 联想推断法 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来推断。见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其实,在《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见也是这种用法。 成语印证法 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我们可以联系成语出类拔萃,其中的拔(超出)是我们平时较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句中拔的词义了。 成分分析法 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比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绝前面是主语群响和一个毕字,这里毕不可能是谓语而只能是修饰绝的状语,否则结合上下文讲不通,由此可推知这个绝在句中的语法成分当是谓语,译为停止。 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技巧解释
句式推断法 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我们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出另一个词的含义。 例如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②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③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④时浓雾半作半止(《游黄山记》) ..①②两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分别都相同,可以互为释义。它们的意思分别是:①更加,②精通。③句中蒙和因的意思相近,因解释为沿用、沿袭,由此再结合蒙的上下文可以推断蒙为继承义。④句中作和止的意思应该相反,止是停止义,那么可以反向推知作当为起来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特别是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例如: ①金就砺则利(《劝学》)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③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字形推断法 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④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秋水》)⑤生而眇者不识日(《日喻》) ①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得到砺:磨刀石。②骐骥,马旁,可能是一种马,准确义项为骏马。③昳,日加失,联系上下文形貌昳丽,联想到昳可能表现的是一种美丽,这种美丽让日失掉光彩。④涘,水旁,当与水有关,水边义。⑤眇,由目与少,联想到少目的含义,可推知为眼盲。
技巧类型 句意推断法 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代入推断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几乎所有的意义和用法,但不知道它在某个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那么我们可以把它的每个意义和用法都带入到这个句子中来试一试,如果某个用法和意 技巧解释 根据句子的大意来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即根据文章的上下文,在总体把握文
义讲的通,那么它就可能是这个意义和用法。 语法推断法 文言文中讲究句子对称,在一些文言文尤其是骈体文中,一般来说处于相同位置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大致相同。我们可以由上一个句子中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断下一句话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看是否讲得通,如果讲的通,那么他们的意义和用法可能相同。 标志推断法 有些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具有特殊的标志。比如判断句中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中的“见”“于”“见……于”等“也”常在居中表停顿等。其意义和用法是固定的,只要找出它的标志,就能知道它的意义和用法了
技巧类型 句末语气词判断法 技巧解释 句末语气词标示着句子或分句的结束,对我们断句的帮助最大。使用频率最高的句末语气词有以下几个: ⑴也——可以表示判断、肯定、解释、感叹、推测、疑问、祈使等语气。 ⑵矣——可以表示强调、感叹、推测、祈使等语气。 ⑶耳——通常可以表示限制、肯定语气。 ⑷焉——表示加强、停顿、疑问等语气。 ⑸乎——表示反问、疑问、揣度、赞叹等语气。 ⑹邪/耶——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语气。 ⑺哉——表示感叹、强化、揣度、反问、疑问等语气。 ⑻与/欤——表示询问、揣度、反问、感叹等语气。 ⑼而已:“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种树郭橐驼传》) ⑽而已矣:“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⑾乎哉:“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 ⑿也哉:“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⒀则已、则已矣:“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逍遥游》) ⒁者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