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中历史 专题4 王安石变法专题检测 人民版选修1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4 14:39:4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9年

专题4 王安石变法

专题检测(四)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 C.加重了财政负担 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 答案 C

解析 题干体现了北宋政权机构重叠,官职混乱,容易导致冗官现象,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故本题选C。 2.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是( )

①以整顿吏治为中心 ②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③缓和了社会矛盾 ④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A.①②③ C.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 王安石变法以富国(理财)为中心,故①说法错误。两次变法皆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守旧派的反对,②说法正确;两次变法皆针对时弊,起到了一定的缓和社会矛盾的效果,③说法正确;④说法正确。 3.(2018·北京西城模拟)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回击对新法的质疑:“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下列属于他针对时弊并采取的相应“理财”措施是( ) A.私田出现——均田制 B.商贾囤积——市易法 C.边防危机——将兵法 D.土地兼并——免役法 答案 B

解析 北宋时,王安石利用政府实行市易法,调节物价,防止商人囤积居奇,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B项正确。

4.(2018·北京西城高二检测)梁启超评价王安石变法:“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并将其中的两项改革措施分别评价为“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和“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这两项措施分别是( )

A.青苗法、保甲法

B.②③④ D.①③④

B.均输法、保甲法

2019年

C.市易法、将兵法 答案 A

D.免役法、保马法

解析 青苗法与“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相符,均输法、市易法、免役法与此不符;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相符,将兵法、保马法与此不符;综上所述,本题选A。

5.《宋史》载有某位官员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这表明此官员( )

A.支持变法,主张新制 B.否定任何形式的改革 C.主张变法应循序渐进 D.主张变法应选择时机 答案 C

解析 该官员是否支持变法材料体现不明确,故A错误;材料“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说明该官员反对激进的改革,主张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变法,故C正确,B错误;D是对材料的曲解。

6.对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某班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最接近客观事实的是( ) A.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B.宋神宗去世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 C.王安石性格的偏执与变法失败有联系 D.变法结局说明其改革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答案 C

解析 王安石变法要解决北宋中期面临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而这些社会矛盾是北宋中央集权制度本身造成的。作为封建士大夫的一员,王安石的变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制度,这就决定了其变法的结局。因此,A、B、D三项的叙述都有偏颇之处。王安石的性格偏执,缺乏政治艺术,是导致其变法失败的重要因素。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7题18分,第8题20分,第9题22分,第10题16分,共76分) 7.(2017·河南六市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庆历七年(1047年),王安石调任明州(今浙江宁波)鄞县县令。鄞县本是个水利资源十分丰富的鱼米之乡。居然“旱辄连年”。其缘故固然在于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但王安石进而发现其深层原因则是“吏者因循”“人力不至”,官吏甚至与豪强勾结,侵占、破坏水利资源。因此,他一方面加强廉政建设,奖惩结合,提拔廉吏;另一方面把抗旱作为第一要务,在全县范围内组织民众掀起水利建设热潮。之后鄞县“旱则滴水如油,涝则民居漂没”的问题大大缓减。鉴于鄞县无官学,王安石在这里创建了鄞县县学,并聘请名师主办。为了改变鄞人“信巫而不信医”的状况,他将朝廷颁布的医书《善救方》“刺石,树之县门外左”。当时两浙转运使司厉行损害百姓利益的禁盐之政,王安石拒不施行,且上书转运使为民请命。王安石离任后,民众“常相与传诵其事,指其迹而怀思之”,甚至为其立祠,以祭祀之。

——摘编自张邦炜《王安石的鄞县施政与熙宁变法之异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鄞县施政的背景。(10分)

2019年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鄞县施政的影响。(8分)

答案 (1)背景:农业基础设施破坏,经济发展受影响;官场腐败豪强横行,社会矛盾尖锐;教育滞后;巫术盛行,民众愚昧。

(2)影响:促进了吏治清廉;发展了生产;改善了民生,赢得了民心;为后来主持全国变法积累了经验。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从经济状况、社会矛盾、教育状况、社会文明程度等方面归纳。第(2)问,要立足当时与后世,由材料概括归纳得出促进了吏治清廉;发展了生产;改善了民生,赢得了民心;为后来主持全国变法积累了经验。

8.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两次著名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商鞅把法作为树立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手段来强调,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也得到了强调。他明令禁止父亲与成年之子或成年的弟兄在一户同居。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的基本思想在以后的帝国时代,甚至晚至民国时代,仍行之不辄。……商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军队的士兵实际上征自农民。——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材料二 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史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及其对待民众的举措。(8分)

(2)材料二中张之洞分别评价了古代两次著名的改革。你如何看待他的评价,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12分) 答案 (1)目的:控制民众,强化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举措:严刑峻法;什伍连坐;实行“分异令”(小家庭制);奖励耕战。

(2)看待:对商鞅变法的评价符合史实,有一定道理。既看到商鞅变法在废除旧制度,确立封建制度,增强秦国综合国力的积极作用;也看到变法压榨民众的一面。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存在偏见,失之片面。只看到变法剥夺民众导致社会动乱的一面;没有看到变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增强国家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重要作用。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目的,据材料一的信息得出强化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控制民众,第二小问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实行严刑峻法,什伍连坐制度,实行“分异令”,奖励耕战。第(2)问,第一小问如何看待评价,据材料二的信息得出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比较客观,对王安石的评价具有片面性;第二小问说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出在评价商鞅变法时,既看到在废除旧制度,确立封建制度,增强秦国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又看到压榨民众的局限性,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只看到剥夺民众反面的局限性,没有看到积极作用。

9.(2017·如皋调研)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历代对其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诚能御轻重(指关于调节商品、货币流通和控制物价的理论)敛散(指古代国家对粮食物资的买进和卖出)之权,而禁因缘(指勾结)之奸,则何患乎经入(指常规赋税收入)之不足。

——《王安石文集》卷四九

材料二 今因其固有之义务而修明之,易征徭之性质为赋税之性质,视前非有所增也。……而其征收之也,以财产之高下列为等第,富者所征较重,贫者所征愈微,其尤贫者,则尽豁免之,此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不惮得罪于巨室,而毅然课彼辈以助役钱,此欧洲诸国流亿万人之血乃得之者,而公纡筹于庙堂,顷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