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7 17:33:3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2.B【解析】态度的行为成分指个体准备对人、对事、对物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23.B【解析】荀子认为学习过程是闻-见-知-行。 24.C【解析】感觉记忆的存储时间是0.25~2秒。 25.B【解析】概念用词语表达。
26.D【解析】学生是正在成长和发展中的人,他们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27.A【解析】课外活动不可能代替课堂活动,课外活动是正规的教育活动,课外活动应与课堂教学的教育目标保持一致。
28.B【解析】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根据学科逻辑而编排的课程。学科课程是一种古老的和基本的课程形式,具有结构性、系统性、简约性等特点。它的优点在于强调每一门学科的逻辑组织,缺点是较少考虑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不利于学生联系社会实践。
29.D【解析】与新手相比,专家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也拥有解决问题所需的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
30.A【解析】狭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二、简答题 1.(1)主体性原则。指任何学习策略的使用都依赖于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2)内化性原则。指训练学生不断实践各种学习策略,逐步将其 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并能在新的情境中加以灵活应用;(3)特定性原则。指学习策略一定要适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4)生成性原则。指学生要利用学 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生成某种新的东西;(5)有效的监控。指学生应当知道何时、如何应用他们的学习策略,并能反思及描述自己对学习策略的运用 过程;(6)个人自我效能感。指教师给学生一些机会使他们感觉到策略的效力以及自己使用策略的能力。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发育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小学生身上所展现的各种特征都还处于变化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这一阶段也是学生逐渐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方向发展的关键阶段,在他们身上潜藏着各方面发展的极大的可能。
3.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具有依附性,同时也缺乏原则性,但发展的趋势是稳定的、和谐的,具体表现为:(1)在道德认识的理解上,从直观、具体、较 肤浅的理解逐步过渡到较为抽象、本质的理解;(2)在道德品质的评价上,从只注意行为效果,逐渐过渡到较为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3)在道德 原则的掌握上,道德判断从简单依附于社会的、他人的规则,逐渐过渡到受内心道德原则的制约。
4.(1)教师促成的纪律。需要教师给予较多的监督与指导;(2)集体促成的纪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3)任务促 成的纪律。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使其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以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 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 5.(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三、材料分析题
1.(1)此教学案例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教学。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 体、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和我国成功教育经验总结而提出来的。贯彻此原则的基本
要求是: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因 材施教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
(3)在案例中,马老师知道小妮空间想象力很强,并且了解小刚一向身体灵活、运动能力强,这充分说明马老师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后面因材施 教奠定了基础。对于小妮,马老师说,你可以想象,你有个气球,然后双手使劲压气球,气球体积变小了,这时压力变大了,小妮很快就明白了;而对于小刚,马老 师说,你鼓起腮在嘴里憋一口气,别让气体漏出,然后用手压住一侧面颊,嘴里的气体体积变小了,你会感到压力变大,把另侧面颊变得硬邦邦,当你把手松开,口 腔空间变大,压力小了,面颊也软了,小刚也明白了。这也体现了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
2.(1)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2)所谓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相反,如果学习者并未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则是一种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 (3)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
件)的影响。从客观条件来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一般说来,学生所学的教科书或教材, 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概括,都是有逻辑意义的。从主观条件来看,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 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更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 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4)从本案例来看,材料本身有意义,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的是主观条件。也就是说,学生没有将新知识与适当观念联系起来,从而没有使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对学生意义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