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科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中医诊疗方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7 8:44:4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患者有明确的中风病史,且中风后3个月内出现以下症状,其程度影响到日常正常生活能力(排除运动障碍影响)者。

主要症状:注意力不集中,健忘,计算力、定向力、理解力、判断力减退。 次要症状:①行为改变:行为幼稚、笨拙,不注意个人卫生等。②情感改变:情感幼稚,情绪易激惹;或表情呆板、反应迟钝,表情淡漠,自私多疑,哭笑无常。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即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制定的《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疗指导规范》。

(1)血管因素:脑卒中病史、危险因素、有症状体征及神经影像学证据。 (2)认知功能障碍:由患者主诉有认知损害并且有客观检查的证据。 (3)以上二者存在因果关系。

(二)证候诊断

1.肝肾阴虚证:沉默寡言,迟钝呆滞,记忆减退,头晕目眩,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2.脾肾两虚证:表情呆滞,沉默寡言,记忆减退,失认失算,口齿含糊,词不达意,伴腰膝酸软,气短懒言,肌肉萎缩,食少纳呆,腹痛喜按。舌淡白,舌体胖大,苔白,或舌红,少苔或无苔,脉沉细弱,双尺尤甚。

3.痰浊蒙窍证:表情呆钝,智力衰退,或哭笑无常,喃喃自语,或终日不语,呆若木鸡,伴不思饮食,脘腹胀痛,口多涎沫,头重如裹。舌淡,苔白腻,脉滑。

4.瘀血内阻证:表情迟钝,言语不利,善忘,易惊恐,或思维异常,行为古怪,伴肌肤甲错,口干不欲饮,双目晦暗。舌暗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

二、治疗方法 (一)康复方法

1.针灸治疗

(1)留针状态下认知康复训练

本方法先行针刺治疗,治疗结束后在留针状态下(头针、耳穴)进行相关认知训练。

①体针及头针

主穴:百会、神庭。

配穴:感知障碍加神门(双),记忆障碍加太溪(双),思维障碍加太冲(双)。

操作方法:配穴按常规手法操作,平补平泻手法;百会、神庭进针方向从后向前,针刺0.8~1寸,深度达到帽状腱膜下,捻转得气后,加电针,波形为连续波,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度,10分钟后改变为疏密波,以防电适应。电针30分钟结束后去除电针及配穴,继续留头针1小时。留针期间,每隔30分钟捻转1次,直至出针。留针期间同时进行认知功能训练。

②耳穴

可取神门、皮质下、心、肾、脑点等穴,每次取2~3个穴位,取王不留行籽粘贴相应耳穴,次日取下。隔日一次。 ③认知功能训练

根据认知功能康复评定结果,选用合适的训练方法。 1)注意力的训练

可选用刺激-反应法,即让患者在听觉或视觉刺激环境里训练。 2)定向力训练

在医院内每天汇报当天时间、地点、家庭地址、以及家属名字等。在家属陪同下外出,在真实的小区环境或病人的生活小区环境作实地训练。

3)记忆力训练

训练的方法可分为内在记忆辅助训练、外在记忆辅助工具以及环境适应。 A.内在记忆辅助训练:听写电话号码、读短文、听新闻报告或听电话留言后回答具体问题。

B.外在记忆辅助工具:记事本和活动日程表。

C.环境适应:物品放置要有条理,突出要记住的事物。 4)计算力训练

根据患者程度由浅入深,可进行数字的认识、大小比较等训练。 5)单侧忽略训练

提高患者对忽略侧肢体及事物的注意以及避免忽略侧肢体受到损伤。

(2)灸法

主穴:百会、足三里。 配穴:风池、神阙。

操作方法:艾条温和灸,每次取主穴1~2个,配穴1~2个,每穴灸10~15分钟。

2.物理因子疗法

予脑电仿生电刺激仪改善脑功能。 3.传统导引术

若运动功能尚可,可练习太极拳。 (二)辨证论治 1.肝肾阴虚证

治法:补益肝肾,填精养神

推荐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脾肾两虚证

治法:补肾健脾,益气生精

推荐方药:归脾汤合还少丹加减。熟地、当归、枸杞子、山茱萸、杜仲、山药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3.痰浊蒙窍证

治法:豁痰开窍,健脾化浊

推荐方药:涤痰汤加减。半夏、陈皮、茯苓、竹茹、胆南星、枳实、石菖蒲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4.瘀血内阻证

治法:活血化瘀,开窍醒脑

推荐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丹参、菖蒲、郁金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三)西药治疗

如果痴呆急剧加重,必要时可参考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制定的《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疗指导规范》,予相应抗痴呆药物治疗:胆碱能制剂、NMDA受体拮抗剂、脑代谢赋活剂等。

(四)护理调摄要点

1.基本护理:用药指导,协助患者服药,必要时进行皮肤护理、导管护理,做好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