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3 13:08:0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采取行动,就是懦弱。
儒家思想是重视现实的人生,不管过去如何辉煌,那是祖先的成就。我们也不要问将来怎么样,因为将来很难预测。我们要把握的是现在我们活着的这些人要如何面对今天的挑战,好好尽责任,把该做的事做到。这个该做的事是永远做不完的,这个社会很多地方都有一些不义的事情,都有不理想的情况,甚至还有很多人受委屈,需要我们帮忙、照顾以及伸出援手。同样的这个世界也很难达到完美的程度,人只能够追求完美,如果一定要完美的时候,就是后来曾参说的一句话叫做“死而后已”,就是到我们生命结束的时候,才能说我终于可以问心无愧了,安心地离开了。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对于宗教方面,应该有正确的认识,中国人是从事祖先崇拜的一个民族,那么最后可以推到对天的一种敬拜,但是天的观念是比较复杂的。同样对于祖先崇拜,也是非常正当的事情。 《论语三百讲》之二(第31~60讲) 第31讲表里如一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第三》
【译】孔子说,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意,能用礼做什么呢?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意,能用乐做什么呢?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锺鼓云乎哉!” ——《论语阳货第十七》 【译】孔子说,我们说礼啊礼啊,难道只是指玉帛吗?我们说乐啊乐啊,难道只是指钟鼓吗?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第三》
【译】林放请教礼的根本道理。孔子说,你提的真是大问题啊,一般的礼与其铺张奢侈,宁可简约朴素;至于丧礼,与其仪式周全,不如心中哀泣。 我们对别人有各种礼仪方面表现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有真诚的情感做基础,这样表现出来才能恰到好处。否则的话,你外表一切都合乎规矩,但内心没有情感,别人只会觉得这个人好像在演戏,这是浪费生命。每一次的作为都有真诚的情感做基础,人的生命他内在就有比较强的力量,他的自我就凝结得比较完整。他的生命就比较能够显示一种长久的、长期的发展,最后慢慢累积起来形成一种人格的特质,内外表里可以追求一致,这其实也是一种非常愉快的事情。
第32讲如何竞争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论语八佾第三》 【译】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如果一定要有那就比赛射箭吧,比赛时上下台阶与饮酒,都拱手作礼,互相谦让。这样的竞争,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
在希腊人观念里面,身体方面的健康跟心灵方面的美丽,可以成为对照的来配合发展。一个人如果说身体不健康,他的心智也可能受到干扰,那么相反的身心都健全了是一个很好的理想。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竞赛的时候,不要只在运动项目或者体力方面的项目跟别人竞赛,因为那个项目维持的时间很短暂,并且强中更有强中手。我们要尽量转向另外一个更公平的而长期的竞赛,那就是在自己的德行修养上不断地提升。在这一方面没有人跟你竞争,而天下人又都跟你竞争,但是你跟别人竞争是次要的,跟自己竞争那才是主要的,要不断地自我超越。 第33讲审美原则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子夏曰:
“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矣。” ——《论语八佾第三》 【译】子夏请教说,笑眯眯的脸真好看,滴溜溜的眼真漂亮,白色的衣服就已经光彩耀目了。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绘画时最后才上白色。子夏接着说,那么礼是不是后来才产生的?孔子说,能够带给我启发的就是商,现在可以同你谈《诗》了。
譬如一个人穿上彩色的衣服,化妆化得很浓,你根本不知道她长什么样子。相反的,白色作为装饰的话,可以使她原有的真实的相貌一览无遗,她原来是如何的情况表现出来。我们讲儒家的思想,这个重点一再要加以强调,也就是真实的情感才是人类生命里面最重要的根据、基础。而你外面所受的教育、礼仪都是为了帮助你真实的情感,有一个适当的表达的方式。 第34讲诚敬祖先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论语八佾第三》
【译】祭祀时有如受祭者真的灵在,祭鬼神时有如鬼神真的灵在。孔子说,我不赞成那种祭祀时,有如不祭祀的态度。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些古人的观念或者西方人,或者我们老祖先的想法影响我们,产生作用,所以对我们来说的话,作用它才是一个检证你是否有效,是否存在的一个重要标准。否则的话,你光是在而没有用,那在跟不在有什么差别。所以我们中国人很喜欢讲一样东西的本体在不在,要从它的作用来看它是什么样的本体,要看它有什么效果。西方也说你要判断一棵树的好坏,要看它结的果子好坏,一棵树长得很漂亮,结的果子不好,这棵树照样不好。果子就好像我们说的结果,你事情的结果作用如何,才能检验你前面的基础打得好不好。 孔子一生最谨慎的三件事:斋戒、战争、疾病。
在《左传》里面也提到国家最重要的事情有两件:祭祀、军事。 第35讲谨慎敬天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论语八佾第三》 【译】王孙贾请教孔子,“与其讨好尊贵的奥神,不如讨好当令的灶神”,这句话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得罪了天,就没有地方可以献上祷告了。
一个人有信仰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人生命总是会结束,如果生命结束就统统消失的话,你这一生奋斗所为何来。对孔子来说的话,当他面对人生重大的关键的时候,他就要思考到底人生的意义何在。一个人只有面对死亡的时候,才会真诚地说出内心的信仰。这个信仰就使得孔子相信,人死了之后可以得到适当的报应。孔子不是宗教家,但是他个人有深刻的信仰,这个信仰对他来说不是要逃避现实的责任,而是使他更勇敢地去承担现实世界的责任。遇到任何问题都不回避,他知道“知其不可而为之”,知道自己有什么使命一路往前走。 第36讲和谐情感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第三》 【译】孔子说,《关雎》这几首诗的演奏,听起来快乐而不至于耽溺,悲哀而不至于伤痛。 “和”的内涵: 第一方面是内在和谐,我内在本身的情绪要调节; 第二方面是人我的和谐,我跟别人相处的时候,要有适当的关系; 第三方面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 第四方面是人与祖先和谐。
孔子认为不学《诗》的话,你没有办法跟别人讲话。因为讲话有时候要比较文雅,有时候要引述成语、俗话。如果你能够引述《诗经》的话那最好,所以念书人往往都是阅读《诗经》
之后,讲话用《诗经》听起来比较婉转,不会那么直接。在《诗经》里面你可以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要有什么方式来跟别人相处,相处的时候要有什么样的心态,当你得意的时候不要太嚣张。当你失意的时候不要太难过,所有的情感都可以有一个中和的余地。 第37讲度量与修养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八佾第三》
【译】孔子说,管仲的见识与肚量太小了。有人就问了他是不是节俭呢?孔子说,管仲有三处公馆,手下人员不必兼职工作,怎么算得上节俭呢?这个人再问,那他懂得礼吗?孔子说,国君在宫室的大门内设屏墙,管仲的公馆也设屏墙,国君为了宴请友邦贵宾在堂上设有放置酒杯的土台,管仲也安置了这样的土台,管仲这种作为如果算是懂得礼,那么还有谁是不懂得礼的?
管仲的缺点:器量小、不节俭、不知礼。
儒家里面讲人的时候有提到,人的社会是一个共同生活的范围,那么共同生活的时候,每一个人都要自我要求,那么跟别人相处的时候就要看你的身份、你的角色、你的位置、你的责任何在,把这些都做好的话,个人修养你可以慢慢来,所以这是儒家对一个人比较宽厚的态度。
第38讲孔子的角色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第三》
【译】守仪城的封疆官员请求与孔子相见,说,有名望的君子来到这里,我从来没有不与他相见的。随行的学生安排了他们会面。他出来之后说,你们这些人为什么担心失去官位呢?天下没有正道的时期已经够久了,天将会以你们的老师作为教化百姓的木铎。 “天要以孔子作为木铎”两个重点: 第一个代表“天”是关怀人间的,并且天随时在注意,要让一个适当的人可以出来教化百姓; 第二个就是孔子中选了,要做这个“木铎”来教化百姓。
假如天下无道,多一个你、少一个你没有什么差别,一定是你可以把”无道”变成”有道”。天下无道代表天下走向无道,天下有道
是天下走向有道,而不要做简单的二分法。从孔子开始,仪封人认为要开始走向有道了,所以他才有这么样一种既兴奋又喜悦,然后跟孔子的学生们这样说“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第39讲尽善尽美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第三》
【译】孔子评论韶乐时,他说,“美得无以复加,并且善得无以复加”。评论武乐时,他说,“美得无以复加,尚未善得无以复加。” 文化的特色: 第一个,文化通过人来改造自然界; 第二个,文化形成传统; 第三个,文化具有向心力; 第四个,文化有兴盛衰亡。
一般讲到艺术创作,有一种说法叫做为艺术而艺术,意思是我从事艺术活动,绝不考虑世俗
的功名利禄,也不用考虑道德问题。西方也有很多人说艺术应该为道德而存在,道德就是善,艺术就是美,美不能独立存在。如果光说独立的美的话跟道德无关,跟社会风俗人心无关,那个美到最后恐怕造成反效果。
儒家的文艺观表述的是文艺不可能独立,文艺到最后还是回归人生。回归人生的话,就要记得人性向善,你要帮助这个人性走向善的路,才是好的文艺作品。当然你不用写得那么直接,但是他的目的最后还是要回到有益于人的身心的发展。 第40讲里仁为美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论语里仁第四》
【译】孔子说,居住在民风淳厚的地方是最理想的。一个人选择住处而错过了民风淳厚的地方,怎么算得上明智呢?
儒家强调人生是选择的过程,你要做任何事都要经过选择。选择不能重来,不能说我这次选错了,下次再重选。因为下一次是下一次,跟今天时空条件不一样了,所以这个时候你要表现明智的话,就要有先见,心里要有数,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方法,什么是正确的选择。知道之后去选择就表现你的明智,代表你了解这是对的。
每一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专长,不要做全方面的要求,没有人做得到。所以做长辈的、做父母的、做老师的都要设法欣赏年轻的学生,某些他的专长让他去发挥,但是整个的生活,需要有一个调节的习惯,也就是能够有休闲的生活。让自己的休闲生活显得很有趣味,这才是一种人文教化的开始。 第41讲仁者安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论语里仁第四》
【译】孔子说,不行仁的人,没有办法持久处在困境中,也没有办法长期处在顺境中。行仁者是自然而然走在人生正途上,明智者则是了解人生正途的重要,而作此选择。 一个人做好事本来就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外面的压力或是金钱的诱惑,有很多理由都从外而来的;第二种是由内而发我自己愿意做好事,没有外在的干扰,也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我就是做好事,我自己愿意做,这才是儒家的思想。
儒家并不是说光教你做好人、做好事,同时也有说明做好人,做好事对你自己是最有利的,对每一个做好事的人本身是最有利的。这一点是我们要特别强调的,因为确实如此,它可以使你向善的人性不断得到实现的机会,感觉到生命越来越充实,越来越圆满。当然最高的境界还是要到行仁的阶段,到最后完全不在乎任何一切,只为了我该做,我就做。 第42讲仁者的好恶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第四》
【译】孔子说,只有行仁者能够做到,喜爱好人,厌恶坏人。
儒家对人的看法,它不会那么天真,不会说人性本善,它也知道每一个人都有弱点。每一个人都要做选择,每一次都是个挑战,都是一个考验,只有仁者可以喜欢好人,讨厌坏人,不管是朋友还是敌人都一样。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论语里仁第四》
【译】孔子说只要立志行仁,就不会做坏事了。“仁”就是我这个人的人生正路。 孔子认为一个人只要立志行仁就不会做坏事了,行仁跟恶是绝对势不两立的。你现在说我要立志行仁,就等于是我立志走上我个人的人生正路,那绝对不会做坏事。你跟邪恶势不两立,这个代表人性向善,因为真诚的时候,你是一个真正的人,你跟邪恶势不两立,因为你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