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现代史复习提纲[提纲][人教版]历史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8 5:14:2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复习提纲

一、新中国经济建设成就

(1)1949—1952年。①表现:1952年国家财政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②原因:a、新中国成立;b、土地改革的完成。

(2)1953—1957年(一五计划期间)。①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②成就表现:a、工业:鞍钢、沈阳机械、长春汽车、东北工业基地形成;b、交通运输: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③成就主要原因:a、三大改造的完成;b、一五计划的实施。

(3)1956—1966年(探索社会主义时期)。成就表示:a、大庆油田建成,结束了靠“洋油”的时代;b、新兴工业,如电子、航天、原子能工业从无到有。 (4)1978年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①成就表现:a、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全面振兴,粮棉产量大幅度增大,乡镇企业迅猛发展(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为现代化开辟了新路。b、工业方面,基本建设和技术革新取得重大发展。c、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实现三级跳,总体达到小康水平。②成就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5)取得成就的共同原因:a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b中共领导下符合国情的正确策略;c广大劳动者不懈的努力。 二、新中国政治建设成就

(一)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1949—1953)

1、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a、时间1949年9月;b、地点:北平;c、内容:P2;d、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多方面准备。

2、开国大典:a、时间:1949年10月1日;b、意义:(国内)P4。 3、政权的巩固:(1)西藏和平解放a、时间:1951年;b、主要人物:阿沛•阿旺晋美;c、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4、土地改革:a、时间:1950—1952年;b、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c、主要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d、意义:P13。

5、抗美援朝:a、背景:P7;b、口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c、持续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d、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议上签字;e、人物:彭德怀、中国人民志愿军、黄继光、邱少云;f、影响:P10 (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改造的内容: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2、改造的方式:建立合作社,赎买。

3、改造的目的:实现把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4、改造的意义: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召开时间:1954年9月。

2、主要内容:通过1954年《宪法》。

3、1954年宪法:a、性质:社会主义性质;b、意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民主与法制 1、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刘少奇案)。

2、1982年宪法颁布实施(第四部)。a、1982年宪法的评价,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b、其它单行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c、颁布实施的意义:①反映了我国法律建设取得显著成就;②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人们共识;③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五)民主政治建设给我们的启示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三、新中国的农村政策 (一)土地改革

1、背景:P12;2、时间:1950—1952年;3、内容:P12;4、结果:农民获得了生产资料,消除了剥削,农民解放;5、影响:P13。 (二)对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背景:分散经营,不适应社会化要求,影响农业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2、形式:把分散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农业合作社。 3、实质:改农民土地所有制为土地公有制。

4、作用: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 (三)农村人民人民公社化运动(见下面八)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人民公社已经不适应农村生产的发展。

2、形式:把集体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耕种,农民自主经营。

3、影响:a、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b、使农业朝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 4、实质:改计划经济体制为市场经济体制。 (五)党和政府调整农村政策的原因和启示

1、原因:a、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b、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出发。

2、启示:a、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

四、新中国祖国统一大业 (一)一国两制的提出

1、时间:改革开放后;2、目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3、人物:邓小平;4、含义:P60;5、作用:a、为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b、为香港澳门的回归开辟了途径。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1、背景:a、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b、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2、时间: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3、参与政府:中英、中葡。4、区旗区微:P64。5、意义:P62。

(三)台湾问题

1、近代史上的台湾问题和当代台湾问题产生的原因。P65

2、新中国成立后对台政策的变化。a、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b、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并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c、1995年,江泽民提出对台“八项主张”。

3、新中国成立,两岸关系的变化。a、1987年台当局被迫放弃“三不”政策,打破了被隔绝状态,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b、1990年台湾海基会成立,1991年大陆海协会成立,并不“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c、1992年“汪辜会谈”。①地点:新加坡;②人物:汪道涵、辜振甫;③内容: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④影响:海峡两岸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4、海峡两岸的交往。a、交往日益密切的原因:①党和政府对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和采取的政策;②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③都是炎黄子孙,都是中华民族。b、交往的具体表现:①经济P67;②文化旅游;c、两岸交往的感想和启示:①祖国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也是两岸人民共同心愿,②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