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题3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7 18:10:1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三章复习题:

基本概念:

1.分辨率resoving power :指人眼或显微镜在25cm明视距离处,能分辨被检物体细微结构最小距离的能力,其单位为长度单位,常用的有毫米、微米、纳米等。

2.冰冻蚀刻freeze etching电子显微镜技术:是为配合透射电镜观察而设计的一种标本制作技术。其原理及过程是用快速低温冷冻法将样品迅速冷冻,然后在低温下进行断裂。这时,样品往往从其结构相对脆弱的部位(膜脂双分子层的疏水端)断裂,从而显示出镶嵌在膜脂中蛋白质颗粒。由于冰在真空中少量升华,可进一步增强浮雕式的蚀刻效果。用铂、金等金属进行倾斜喷镀,以形成对应于凹凸的电子反差,在经碳垂直于断面进行真空喷镀形成一个连续的碳膜,然后,用消化液把赝品本身消化掉,将剩下的碳膜及其构成图形的金属微粒移到载网上用电镜进行观察。冰冻蚀刻技术主要用于观察膜断裂面的蛋白质颗粒和膜表面结构,图形富有立体感,样品不需包埋甚至也不需固定,同时能更好地保持样品的真实结构。它是研究生物膜内部结构的一种有用技术。

3.细胞化学法:是一类经典的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其特点是不依赖经验染色技术,而是基于已有的化学反应,在细胞原位上显示出细胞的化学成分以及在不同条件下的形态、成分和功能的综合变化,将结构和机能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了能在完好的结构上同时显示其化学物质,细胞化学技术必须满足下列要求:保持细胞在生活状态下的结构;保持细胞内的生前化学成分及酶活性;进行的方法是已知的化学反应;具有高度特异性;反应产物是一种有色物质,能形成稳定的沉淀,定位精确,或者电子密度高以供电子显微镜观察用。 4.Schiff反应:细胞中的醛基可使Schiff试剂中的无色品红变为红色。这种反应通常用于显示糖和脱氧核糖核酸(Feulgen反应:可以特定显示DNA的分布,酸水解可以去除RNA,

并去除DNA上嘌呤脱氧核糖核酸上的嘌呤,使脱氧核糖核酸的醛基曝露,自由的醛基与Schiff反应呈紫红色 )。

5.显微放射自显影microautoradiography :是将放射性分子引入机体或细胞,使其渗入生物大分子,或结合于一定部位.在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电离辐射对乳胶的感光作用显示样品中放射物质的所在.由此指示某种生物大分子质合成及部位,或特定物质的定位.

放射自显影术(radioautography;autoradiography)用于研究标记化合物在机体、组织和细胞中的分布、定位、排出以及合成、更新、作用机理、作用部位等,其原理是将放射性同位素(如14C和3H)标记的化合物导入生物体内,经过一段时间后,将标本制成切片或涂片,涂上卤化银乳胶,经一定时间的放射性曝光,组织中的放射性即可使乳胶感光。然后经过显影、定影处理显示还原的黑色银颗粒,即可得知标本中标记物的准确位置和数量,放射自显影的切片还可再用染料染色,这样便可在显微镜下对标记上放射性的化合物进行定位或相对定量测定。

6.电子显微镜三维重构技术:是电子显微术\\电子衍射与计算机图像处理相结合而形成的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一门新技术.尤其适用于分析难以形成三维晶体的膜蛋白以及病毒和蛋白质核酸复合物等大的复合体的三维结构.其基本步骤是对生物样品在电镜中不同倾角下进行拍照,得到一系列电子显微镜图片后在经傅立叶变换等处理,从而展现出大分子及其复合物三维结构的电子密度图.

7.密度梯度离心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是细胞组分通过某些梯度密度溶液离心使得各个成分互相分开的技术.操作时应将要分离细胞组分小心地铺在含有密度不断增加的、形成密度梯度的高溶解性的惰性物质(如蔗糖)溶液的表面。在这种条件下进行离心,不同组分以不同的沉降速率沉降,形成不同的沉淀带,而使不同的组分得以分离。

8.差速离心differential centrifugation:是利用不同速度离心所产生的不同离心力将各亚细胞

组分或各种颗粒分次沉淀的分离技术。8.荧光原位杂交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是在细胞保持基本形态的情况下将荧光探针注入细胞内与DNA或RNA杂交,通过观察荧光标记物的杂交位置来定位染色体或其他结构的标记技术。根据所用探针种类和要检测核酸的不同可分为DNA-DNA、 RNA – DNA、RNA-RNA杂交。无论哪一种杂交,其基本程序都是适当处理是细胞通透性增加,探针进入细胞内与DNA或RNA杂交、洗脱等步骤。

9.细胞株cell strain和细胞系cell line:原代培养的细胞一般传至10代左右就不易传下去了,细胞生长出现停滞,大部分细胞衰老死亡,但有极少数细胞可渡过危机而存活下去。这些存活的细胞一般可顺利地传40~50代次,并且仍然保持原来染色体的二倍体数量及接触抑制的行为。很多学者把这种传代细胞称为细胞株。一般情况下,当细胞株传至50代后又要出现危机,不能再传下去。但如有部分细胞发生了遗传突变,产生癌细胞的特点,有可能在培养条件下无限制地传下去,这种传代细胞称为细胞系。细胞系细胞的根本特点是染色体明显改变,一般呈现亚二倍体或非整倍体,失去接触抑制的细胞容易传代培养。

10.原代细胞培养:是指直接从有机体中取得细胞或组织后立即进行的培养,严格的说是指成功继代之前的培养,此时细胞保持原有的基本性质,通常把第一代到第十代以内的培养细胞统称为元代细胞培养。

11.核酸的杂交:通过互补的DNA或RNA探针与研究的DNA或RNA之间进行碱基配对,分离或鉴定特异的核酸片断。也可用于比较两个核酸之间的相似性。

12.显微操作技术(micromanipulation technique)是指在高倍复式显微镜下,利用显微操作器(micrcmanipulator)进行细胞或早期胚胎操作的一种方法。显微操作器是用以控制显微注射针在显微镜视野内移动的机械装置。

13.分子杂交技术(molecular hybridization)是在研究DNA分子复性变化基础上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