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与新时代重大战略机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4 12:39:0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与新时代重大战略机遇

作者:郭晓蓓

来源:《当代经济管理》2019年第04期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革,我国三次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产业结构总体改善,产业现代化水平与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但同时,产业发展水平仍与发达经济体存在较大差距,劳动生产率偏低、产能利用率不高、资源生态约束严峻,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任务依然艰巨。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國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增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长已由高速度转向高质量阶段转变。我国产业政策的制定思路需要从依托本土的“支持投资、刺激生产、鼓励出口”向统筹内外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转变,坚持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道路,争夺全球竞争战略制高点。文章通过纵向历史回顾与横向国际对比两个维度的分析,全景式地梳理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与成效,剖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据此提出新时代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重大战略机遇,以及通过深化新一轮改革开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结构;演进历程;三次产业;战略机遇

[中图分类号]F421;F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9)04-0001-10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与表现特征

1978年以来,受益于改革开放释放的强大红利,尤其是在产业政策的支持引导下,我国三次产业充分发挥自身禀赋优势,把握全球技术变革以及产业链分工机遇,实现了长足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持续、全面、影响深远的变化。三次产业之间以及各产业内部细分产业之间的结构不断优化,劳动生产率较快提升,新的产业模式与组织形态不断涌现,产业空间布局合理优化,优势产业集群逐渐发展壮大,为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新旧动能的转换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

第一阶段:1949年至1960年,苏联援建,自立更生,基本完成工业化原始资本积累。建国之初,我国工业处在近乎于无的现状。在当时的背景下,由于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敌视和封锁,学习苏联的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成为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尽快建立大致完整的工业体系,并于1953年启动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大规模建设。工业化被简化为大力发展钢铁工业。在此期间,尽管工业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极不协调,1960年重、轻、农之比达到52.4:25.8:21.8,导致国民经济因结构矛盾而缺少稳定、持续的增长动力。虽然传统工业化道路产生了很多问题,但为我国建立了较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工业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

第二阶段:1961年至1978年,农、轻、重比例调整阶段。为解决“大跃进”时期遗留下来的产业结构失衡问题,我国从1961年开始调整经济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同时,出于对“战争不可避免”的估计,很多地方出现了“大办五小”“三线建设”的工业化高潮。1976年,第五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但是由于急于求成,导致产业结构再次失衡,农、轻、重之比为24.8∶32.4∶42.8。

第三阶段:1979年至1999年,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阶段。以1978年末安徽凤阳小岗村“包产到户”为起点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赋予了农民在集体经济中的经营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刺激了第一产业增长。受农业快速发展以及解决农轻重比例失调的政策导向影响,第二产业占比由47.71%逐渐下降至45.03%。整个2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世纪80年代下半期和90年代上半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是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培育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第四阶段:2000年至今,着眼外向,融入全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阶段。1999年开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步入中国经济全球化。入世之后,我国依托出口拉动、投资拉动、消费拉动“三驾马车”,成为全球制造大国。自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来,我国工业化在前进的道路上又行走了十余年,整体进入工业化建设的后期或者完成阶段。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落后的状况大大缓解。三次产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之比由1985年的28.4∶43.1∶28.5变为2016年的8.6∶39.8∶51.6。

(二)我国产业结构的表现特征

1.产业结构总体呈现高级化演进趋势,第三产业逐渐成长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

一是第一、三产业GDP占比此消彼长,第二产业占比窄幅波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在GDP中的比例关系发生较大变化,产业结构总体呈现由“二一三”向“二三一”,再向“三二一”的演变趋势,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呈现“剪刀式”对称消长态势,第三产业逐渐取代了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二是劳动力逐渐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绝对主力。纵观近40年来的发展演变,我国劳动人口逐渐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转移,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在全体就业人员中的占比变化趋势与产出占比变化趋势在方向上有较强相似性,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由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演进的过程。

三是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均有不同程度提升,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最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且差距呈扩大趋势。2014年,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分别达到1978年的4.87倍、11.32倍和4.93倍,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提升最为显著。1978年,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比值为1∶2.73∶4.11。2014年,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比值为1∶5.74∶4.15。第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显著高于第一产业。

四是第一、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总体走弱,第三产业“压舱石”作用日益凸显。三次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拉动率在变化趋势上与产出结构具有一致性,但波动相对更大。20世纪80年代前中期,第一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由1981年的峰值逐渐回落,从40%降至10%以下,第二产业贡献率逐渐恢复,从20%升至60%,第三产业贡献率基本稳定在30%~40%之间。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第二、三产业贡献率迅速降低,第一产业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一产业贡献率始终在低位徘徊,大多数年份甚至低于5%,第二产业贡献率先升后降,第三产业贡献率波动上升,并于2015年取代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最主要的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