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翟中和第四版)汇总教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 22:16:5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异性是通过供体膜和靶膜上的蛋白相互作用完成的。

细胞结构体系的组装和去组装是整体上认识细胞生命活动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

第9章

多细胞生物是一个有序而可控的细胞社会,这种社会性的维持不仅依赖于细胞的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更有赖于细胞间通讯与信号调控,从而以不同的方式协调细胞的行为。

细胞通讯可概括为三种方式:(1)细胞通过分泌化学信号进行细胞间通讯,这是多细胞生物普遍采用的通讯方式;(2)细胞间接触性依赖的通讯;(3)动物细胞间通过间隙连接、植物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通过交换小分子实现通讯。

信号分子是细胞的信息载体,根据信号分子的化学性质,信号分子可分为三类:气体性信号分子、疏水性信号分子和亲水性信号分子。

受体是一种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的大分子,多为糖蛋白。根据靶细胞上受体存在的部位,可将受体区分为细胞内受体和细胞表面受体。细胞内受体超家族(intracellular receptor superfamily)的本质是依赖激素激活的基因调控蛋白。细胞表面受体主要识别和结合亲水性信号分子,包括分泌型信号分子或膜结合型信号分子。根据信号转导机制和受体蛋白类型的不同,细胞表面受体按其功能分属三大家族:(1)离子通道偶联受体;(2)G蛋白偶联受体;(3)酶连受体。受体结合特异性配体后而被激活,通过信号转导途径将胞外信号转换为胞内化学或物理的信号,引发2种主要的细胞反应:一是细胞内存量蛋白活性或功能的改变,进而影响细胞功能和代谢(短期反应);二是影响细胞内特殊蛋白的表达量,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转录因子的修饰激活或抑制基因表达(长期反应)。

细胞信号转导系统是由细胞内多种行使不同功能的信号蛋白所组成的信号传递链,具有可调控的动态特征,涉及细胞内信号蛋白复合物的装配。细胞内信号蛋白的相互作用是靠蛋白质模式结合域(modular binding domains)所特异性介导的。

在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有两类进化上保守的胞内蛋白在引发信号转导级联反应中起着分子开关(molecular switches)的作用。一类是GTPase开关蛋白构成细胞内GTPase超家族,另一类是通过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使靶蛋白磷酸化,通过蛋白磷酸水解酶(protein phosphatase)使靶蛋白去磷酸化,从而调节靶蛋白的活性。

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细胞表面非常重要的一类七次跨膜受体,与受体偶联的三聚体G蛋白作为“活化”与“失活”转换的分子开关而起作用,根据G蛋白偶联受体在质膜上的效应蛋白的不同又可分为3类:(1)调节离子通道的G蛋白偶联的受体(GPCR),如心肌细胞的乙酰胆碱受体,其效应蛋白是K通道;(2)激活或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G蛋白偶联的受体(GPCR),细胞内第二信使为cAMP;(3)激活磷酸脂酶C的G蛋白偶联的受体(GPCR),细胞内第二信使包括IP3、Ca、DAG。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是指在胞内产生的非蛋白类小分子,其浓度变化(增加或减少)应答胞外信号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调节细胞内酶和非酶蛋白的活性,从而在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中行使携带和放大信号的功能。

由细胞表面受体所介导的调控细胞基因表达的信号通路,根据其反应机制和特征可以区分为四类:(1)GPCR-cAMP/PKA和RTK- Ras-MAPK信号通路,它们是通过活化受体导致胞质蛋白激酶活化,然后转位到核内

2+

+

并磷酸化特异的核内转录因子,进而调控基因转录;(2)TGF-β-Smad和Jak-STAT信号通路,它们是通过配体与受体结合激活受体本身或偶联激酶的活性,然后直接或间接导致胞质内特殊转录因子的活化,进而影响核内基因的表达;(3)Wnt受体和Hedgehog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是通过配体与受体结合引发胞质内多蛋白复合物去装配,从而释放转录因子,然后转位到核内调控基因表达;(4)NF-κB和Notch两种信号通路涉及到抑制物或受体本身的蛋白切割作用,从而释放活化的转录因子,转位入核调控基因表达。上述四类信号通路其共同特点:一是所介导的细胞反应是长期反应(longer term responses),结果是改变核内基因的转录;二是细胞外信号所诱导的长期反应影响多方面的细胞功能,包括细胞、细胞分化、细胞通讯,在影响发育方面起关键作用,并与许多人类疾病有关;三是信号转导过程是高度受控的,前三类信号调节通路往往是可逆的,而第四类通路却是不可逆的过程。

细胞的信号传递是多通路、多环节、多层次和高度复杂的可控的动态过程。细胞对信号的适当反应依赖于靶细胞对多种信号整合以及对信号的有效控制。细胞信号转导具有发散或收敛的特征;细胞是一个复杂的信号网络系统,各信号通路之间存在“交叉对话”的相互关系。在信号控制机制中,信号的解除与终止和信号的刺激与启动对于确保靶细胞对信号的适度反应来说同等重要。细胞可以校正对信号的敏感性,靶细胞对信号分子的脱敏机制有不同方式。

第10章

细胞骨架是指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由蛋白质亚基组装而成的纤维状网络体系,主要包括微丝、微管和中间丝等结构组分。在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细胞骨架是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组织者,它们通过蛋白亚基的组装/去组装过程来调节细胞内骨架网络的分布和结构,通过与细胞骨架结合蛋白、马达蛋白等的相互作用来行使其生物学功能。微丝又称肌动蛋白丝或纤维状肌动蛋白,是真核细胞中由肌动蛋白单体组装而成的,直径为7 nm的纤维状结构。其功能几乎与所有形式的细胞运动有关,诸如参与肌肉收缩、细胞变形运动、胞质分裂以及细胞内物质运输等活动。微管是由α/β微管蛋白二聚体组装而成的,外径为24 nm的中空管状结构。细胞内微管通常以单管、二联体微管或三联体微管形式存在。微管通常起源于中心体,向细胞的边缘呈辐射状伸展,有时成束状分布,并能与其他蛋白共同组装成纺锤体、基粒、中心粒、鞭毛和纤毛等结构。微管参与细胞形态的发生和维持、细胞内物质运输、细胞运动和细胞分裂等过程。鞭毛和纤毛是某些组织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纤毛的运动还与信号分子的传递、细胞分化和个体发育等过程相关。中间丝是由中间丝蛋白组装而成的,直径为10 nm的丝状结构。中间丝的种类具有组织特异性,不同的组织细胞具有不同的中间丝蛋白。细胞质中间丝在结构上往往起源于核膜的周围,伸向细胞周缘,并与细胞质膜上特殊的结构如桥粒等连接。核纤层存在于细胞核膜的内侧,并通过核纤层蛋白受体与内层核膜相连,参与核膜的组装和去组装等过程。细胞骨架作为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组织者还与细胞内各种细胞器和生物大分子的极性分布、细胞分化等过程相关。

-

第11章

细胞核是真核细胞内最大、最重要的细胞器,是细胞遗传与代谢的调控中心。细胞核主要由核被膜(包括核孔复合体)、核纤层、染色质、核仁及核体组成。核被膜与核孔复合体是真核细胞所特有的结构。核被膜作为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界膜,将细胞分成核与质两大结构与功能区域。与核被膜相联系的核孔复

合体是一种复杂的跨膜运输蛋白复合体。核质之间的大分子主要通过核孔复合体实现频繁的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

染色质是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一个双倍体体细胞内所有DNA的总和的一半构成该生物基因组。到目前为止,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生物(特别是诸多模式生物)的基因组序列已得到解析。真核细胞染色质DNA序列的组成复杂,包括单一序列、中度重复序列和高度重复序列。构成染色质的蛋白参与DNA遗传信息的组织、复制和阅读。其中组蛋白是染色质的基本组成蛋白,与DNA的结合没有序列特异性;非组蛋白多数是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蛋白,是重要的基因表达调控蛋白。它们具有不同的结构模式,形成不同的DNA结合蛋白家族。

核小体是构成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每个核小体由组蛋白八聚体核心及200 bp左右的DNA和一分子组蛋白H1组成。染色质组装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与DNA复制、修复和重组直接相关。间期染色质可分为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两类。按其功能状态染色质又被分为活性染色质和非活性染色质。在真核细胞,染色质的结构与基因表达有密切关系。引起染色质结构变化的事件和因子包括DNA局部结构与核小体相位的改变、组蛋白的修饰(甲基化、乙酰化和磷酸化等)、DNA甲基化、HMG结构域蛋白、特殊RNA分子以及染色质重构因子等。可遗传的、与核酸序列没有直接关系的控制基因活性的调控方式称之为表观遗传调控。

染色体是细胞有丝分裂时遗传物质存在的特殊形式,是间期染色质紧密组装的结果。中期染色体具有比较稳定的形态。要确保其正常复制和稳定遗传,染色体起码具备3种功能元件: 一个DNA复制起始点、一个着丝粒和两个端粒。细胞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分布称为核型。核型具有物种特异性。此外,在某些生物的细胞中,特别是在发育的某些阶段,可以观察到特殊的巨大染色体,包括多线染色体和灯刷染色体。

核仁是真核细胞间期核中最显著的结构,其形态、大小随细胞类型和细胞代谢状态不同而变化。核仁普遍存在三种基本组分:纤维中心(FC)、致密纤维组分(DFC)和颗粒组分(GC)。核仁的主要功能涉及核糖体的生物发生。核仁是一种高度动态的结构,在有丝分裂过程表现出周期性地解体与重建。除核仁之外,细胞核中也存在其他一些亚核结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核体。

在真核细胞的核内除染色质、核膜、核仁及一些亚核结构外,还有一个以蛋白质成分为主的网架结构体系,即核基质。这一结构体系可能与DNA复制、基因表达和染色体组装等有密切关系。

第12章

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广泛存在于一切细胞内,其唯一功能是按照mRNA的指令将氨基酸高效且精确地合成多肽链。核糖体是一种没有被膜包裹的颗粒状结构,其主要成分是RNA(称rRNA)和蛋白质(称r蛋白)。r蛋白主要分布在核糖体的表面,而rRNA则位于核糖体的内部,二者靠非共价键结合在一起。核糖体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70 S的核糖体,主要存在于原核细胞中;另一种是80 S的核糖体,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中(线粒体和叶绿体除外)。无论是70 S还是80 S核糖体,均由大小不同的两个亚基构成。核糖体大小亚基常游离于细胞质基质中,只有当小亚基与mRNA结合后大亚基才与小亚基结合形成完整的核糖体。肽链合成终止后,大小亚基解离,重新游离于胞质中。

核糖体在细胞内不是单个独立地执行功能,而是由多个甚至几十个核糖体串连在一条mRNA分子上构成多核糖体,高效地进行肽链的合成。每种多核糖体所含核糖体的数量是由mRNA的长度决定的。蛋白质的合

成以多核糖体的形式进行,可大大提高多肽合成效率。

核糖体的活性部位约占其结构成分的2/3,远高于一般酶的活性中心,其最主要的活性部位是A位点、P位点、E位点和肽酰转移酶的催化中心。高分辨率核糖体大小亚基X射线衍射图谱和低温电镜研究结果证明A位点、P位点、E位点主要由核糖体RNA组成,肽酰转移酶的催化中心仅由23S rRNA组成,说明核糖体实际上是一种核酶。生命是自我复制的体系,由此推测最早出现的简单生命体中的生物大分子应是既具有信息载体功能又具有酶的催化功能,因此,生命很可能起源于RNA世界。

第13章

细胞增殖是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细胞增殖是生物繁殖和生长发育的基础。细胞增殖是通过细胞周期来实现的。细胞周期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全过程。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次分裂结束,即走完一个细胞周期。细胞种类繁多,各种细胞之间的细胞周期长短差别很大。同种细胞的细胞周期时间长短,也随生理活动、营养状况等变化而有所变化。细胞周期的时间长短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测定。细胞周期还可以通过某些方法实现同步化。最重要的人工细胞周期同步化方法包括DNA合成阻断法和中期阻断法。

真核细胞的细胞周期一般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G1期、S期、G2期和M期。前三个时期合称为分裂间期,M期即分裂期。分裂间期是细胞分裂前重要的物质准备和积累阶段,分裂期即为细胞分裂实施过程。根据细胞繁殖状况,可将机体内所有细胞相对地分为三类,即周期中细胞、静止期细胞(G0期细胞)和终末分化细胞。周期中细胞一直在进行细胞周期运转。静止期细胞为一些暂时离开细胞周期,去执行其生理功能的细胞。静止期细胞在一定因素诱导下,可以很快返回细胞周期。体外培养的细胞在营养物质短缺时,也可以进入静止期状态。终末分化细胞为那些一旦生成后终身不再分裂的细胞。

在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复制一次,而且只有一次。DNA复制发生在S期。在M期,复制的DNA伴随其它相关物质,平均分配到新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M期也可以人为地划分为前期、前中期、中期、后期、末期和胞质分裂等几个时期。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方式。生殖细胞在成熟过程中发生减数分裂。其特点是,DNA复制一次,然后发生两次连续的有丝分裂,导致最终生成的细胞的染色体数减半。

第14章

细胞周期运转受到细胞内外各种因素的精密调控,细胞内因是调控依据。研究发现,周期蛋白依赖性CDK是细胞周期调控中的重要因素。目前已发现,在哺乳动物细胞内至少存在13种CDK,即CDK1至CDK13。一般情况下,CDK至少含有两个亚单位,即周期蛋白和CDK蛋白。周期蛋白为其调节亚单位,CDK蛋白为其催化亚单位。周期蛋白也有多种,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包括周期蛋白A、B、C、D、E、F、G、H、L、T等,分别与不同的CDK蛋白结合。不同的CDK在细胞周期中起调节作用的时期不同。CDK通过磷酸化其底物而对细胞周期进行调控。CDK活性也受到其他因素的直接调节。除CDK及其直接的活性调节因子外,还有不少其他因素参与细胞周期调控过程,如各种检验点等。各种检验点也有专门的调控机制。所有这些因素,可能组成一个综合的调控网络。

DNA复制起始调控是近十年细胞周期调控研究中的又一大进展。DNA复制的起始并不仅仅是在G1期末的起始点(限制点)处才决定的。早在G1期开始时,许多与DNA复制有关的物质即已表达并与染色质结合,开始了DNA复制的起始调控。目前已经知道,Orc、cdc6、cdc45、Mcm等蛋白质参与了DNA复制的起始调控过程。

这一调控过程也需要某些CDK激酶参与,尤其是周期蛋白E-CDK2。

分裂后期促进因子APC的发现是细胞周期研究领域中又一重大进展。到达分裂中期后,周期蛋白B/A与CDK1分离,在APC介导下,通过泛素化依赖途径而降解。CDK1活性消失,细胞由分裂中期向后期转化。APC的成分至少含有8种,分别称为APC1至APC8。APC活性也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调控,其中cdc20为APC有效的正调控因子。在分裂中期之前,位于动粒上的Mad2可以与cdc20结合并抑制后者的活性。到分裂中期,Mad2从动粒上消失,解除对cdc20的抑制作用,促使APC活化。

细胞增殖调控紊乱,可能导致细胞癌变。细胞癌变即可以看做是正常细胞增殖失控,也可以看做是细胞分化失控。癌基因是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正常基因(又称原癌基因)的一种突变形式,能引起正常细胞癌变。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主要包括生长因子、生长因子受体、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分子、基因转录调控因子和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等几大类型。抑癌基因实际上是正常细胞增殖过程中的负调控因子,它编码的蛋白质往往在细胞周期的检验点上起阻止细胞周期进程的作用。如果抑癌基因突变,丧失其细胞增殖的负调控作用,则导致细胞失控而过度增殖。癌症是一种典型的老年性疾病,它涉及一系列的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致癌突变的积累。癌症的发生与肿瘤干细胞有密切关系。

第15章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种相同的细胞类型经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形成稳定性差异,产生不同的细胞类型的过程称之为细胞分化。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分化细胞所表达的基因一类称管家基因,另一类称组织特异性基因。组织特异性基因的产物不仅影响分化细胞的形态结构,而且决定细胞所执行的各自的生理功能。每种类型的分化细胞是由不同的调控蛋白以组合调控的方式,启动组织特异性基因的表达,从而实现细胞分化的调控。细胞分化程序与调控涉及诸多因素,如受精卵的不均一性、胞外信号分子的作用、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与细胞的位置效应以及细胞的记忆等。其中,信号分子的作用是调控细胞分化最主要的因素。

干细胞是机体中能进行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并具有形成克隆能力的一类细胞。根据分化潜能的不同,干细胞可分为全能干细胞、多潜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单能干细胞。根据来源不同,干细胞又可以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制备技术的建立,不仅加深了人们对细胞全能性的理解,而且极大地推动了干细胞与细胞分化的理论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细胞分化最伟大的杰作,在于后生生物个体的形成,而后生动物的发育,是最为复杂,也是最引人入胜的生命过程。生物相对有限的基因,凭借重复而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指导细胞的行为,分化并产生当今世界上多种生命体。在这个过程中,FGF、TGF-β、RA、Shh和Wnt等信号系统,按照极其相似的方式调控各种发育进程。

哺乳动物雌雄两性的分化,源于生殖腺细胞的分化。性腺原基——生殖嵴的固有分化方向是卵巢,Y染色体携带的SRY基因对性腺分化为睾丸是必需的,而Sox9则是更普遍的决定睾丸分化的基因,存在于所有脊椎动物。原生殖细胞经过长距离迁移,进入生殖嵴,它们的分化方向由性腺的分化方向决定,RA和Wnt信号通路起了决定作用,尤其是RA及其颉颃物Cyp26b1是控制减数分裂的关键因素。

脊椎动物的发育过程经过受精、卵裂、囊胚和原肠胚,形成3个胚层,脊索中胚层诱导其附近的外胚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