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立意 学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6 15:35: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步:分析(区别与联系)

共享单车有好处:低碳出行、打通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壁垒、方便出行。同时,共享单车的提供也显现出了一系列问题:乱停乱放、被盗遭毁、私自加锁、改装兜售等。前者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方便,后者又带给我们一些麻烦。

第二步:理解(深层探究)

是什么导致了共享单车问题多多呢?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政府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甚至根本就没有监管;其二,共享单车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其三,部分国民素质不高。

第三步:选择(根据任务指令)

比较共享单车的优劣可知,共享单车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人们需要直面,并想办法加以解决,不能简单举起“国民素质低下,共享单车我们玩不起”的虚无主义旗帜。对于新生事物,要多看事物的优点,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一棒子敲死。

由此可从政府部门和个人两个方面来立意,前者可从建立文明用车的奖惩制度来谈,也可以将使用共享单车与个人的信用挂钩;后者可以谈论我们要提高个人素养,做合格公民。

[范文多维观摩]

信共享,拒固守

一考生

①共享单车依托于人与人之间的信用,针对部分人对这种关系的破坏,我们不应退缩于那称为“国民素质不高,我们玩不起”的龟壳里,因噎废食。相反,我们更应该相信共享单车的可行,拒绝自我否定,拒绝“国民素质太低”的陈旧观点。

②共享单车就像是一个刚诞生的生命,充满了人们美好的期待和祝愿,若仅仅因为人们对它的伤害便干脆抹杀新事物,岂不是更大的伤害?新生命的分娩不是一丝苦痛都不会产生的,阵痛让母亲痛苦,但不能扼杀新事物出生带来的欣喜、改变,乃至革新。真正让新生命成长的是遭遇了伤害而痊愈,而非自我否定和对新生事物的扼杀。

③我们相信共享单车的可行,因为它客观上方便着人们的生活,促进着人们的进步,要关注的不该是有一帮人破坏规则,不守秩序;而应着眼于在这么几十万上百万人中只有一小撮人破坏着整体形象。我们相信共享单车,也是因为国民素质是在稳步提升的,尤其是在新的一代人中,素质教育更是被提及又提及。知礼明让已成为新一代中国人奉行的标准。我们有理由相信,同时也有资格去接受这样一种经济形式。

④故步自封,不知实际变化的断言是武断、狭隘、缺乏价值的。正如同水源一般,现今中国确实有一些水面有污浊,但若是因此便自我否定,自我放弃,自我封闭,放弃从新事物变化中汲取活的水源,结果只能是越来越坏。现如今一部分人素质不高,但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地认为所有人都不够格。一棒子抡死了所有人,那谁又知道断言人所期待的“现在”之后

6

的哪一分哪一秒才是我们玩得起共享单车及其类似共享经济的时候呢?

⑤人总是带着原始破坏性的,所以才有了伏契克的临终一句:“人们,我爱你们,可你要警惕”,让人们小心,但是我却认为应该“人们,你要警惕,可我爱你们”。局限于阴暗的树木必将枯瘦朽烂,只有把阴影甩在背后,面对阳光的人才能活得出真滋味。

⑥我们需要政府及有关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和监督,也需要个人坚守底线。相信共享是相信自我,拒绝固守是拒绝自我否定。

★1.学开头

这篇文章的开头从批驳错误的做法入手,开门见山,破中有立,提出观点“我们更应该相信共享单车的可行”,为下文展开分析张本。

2.学修辞

第②段作者将“共享单车”比喻成“刚诞生的生命”,新颖而别致,形象而生动,具体可感,贴切恰当。

3.学论证

第③段文章从两个角度分析“共享单车的可行”,采用分条列举的方式,条理清晰,论证充分。

4.学语言

第④段语言精粹,末句运用反问句批驳错误的看法,极具说服力。 5.学引用

第⑤段先引用伏契克的名言,再巧妙加以化用,强调“面对阳光的人才能活得出真滋味”。 6.学结尾

文章以排比句收束全文,点明主旨,同时照应标题和首段,结构完整。

[看评点] 本文立论新颖,透过现象直抵本质,紧抓“共享单车”这一新生事物,理性表达对新生事物——共享单车的看法,重共享,看优点,谋策略。作者在开篇即提出论点,然后逐层深入,摆事实,讲道理,层层深入,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全文闪烁着理性分析的光芒,不是像一般考生那样只是简单地吐吐槽,而是重分析,提建议。

[微技法系统点拨] ?文后学法更深刻?

巧妙开头“5招数”

1.开门见山,直奔观点

即在开头直接点明文章立意,亮出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彰显文章的题旨,使读者对自己的行文意图有所洞彻,以便确定文章是否跑题。

对于一般性的议论文或者散文,在开头就应该摆明观点。即使在第一段用一则小故事或者用一组排比句来导入,第二段一定要把你表达的中心摆出来。如果阅卷老师读完前两段(字数大约一百多字),仍不能捕捉到你的观点,他就会有一定的阅读急躁情绪,所以此处点题非常必要!

7

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以“雅俗皆乐,幸福中国”为题的作文的开头:

生旦净丑,唱念做打,在“咿咿呀呀”声中粉墨登场,她是中国的国粹——京剧。示韵律十足,动感四射,在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里散发活力,她是大妈们的最爱——广例 场舞。一个阳春白雪,一个下里巴人,看似天差地别,但她们站在一起,笑得灿烂:“我们都是幸福中国人!” 赏个阳春白雪,一个下里巴人……‘我们都是幸福中国人’”照应标题“雅俗皆乐,幸福中国”,开门见山,直奔观点。 2.比兴开头,营造氛围 借助《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开头,这既能迅速地切入主题,又能营造氛围,紧紧地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但运用“比兴开头”法,要注意起兴之物必须与“所咏之辞(观点)”有内在的关联,不能“风马牛不相及”。

如以“残缺也是美”为题的开头: 示例 天空没有不逝的彩虹,人生也没有永远灿烂的风景。圆满很美,残缺遗憾有时也是美。 此文段采用的是“比兴开头”法,下文涉及的内容应是谈“残缺美”。运用这种手法开头,能营造气氛,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此文段由“京剧”“广场舞”两大关键词开篇,引出雅与俗的对立统一,并以“一析 赏析 3.问句开头,启人深思 即开头采用问句的方式(一是设问,一问一答;二是反问,寓答于问;三是设疑,留下悬念)引出话题,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写作时可在文章开头设置问句,引人遐想,启人深思。

如2017年高考北京卷以“说纽带”为题的作文的开头:

何为纽带?曰物与物之间的连接,或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或曰国与示例 国之间的交流。这些答案所指或大或小,或远或近,都可聚焦于一个词——合作。合作需要契机,需要纽带,纽带在历史中一直存在,并一直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赏析 此文段开头用疑问的方式引出话题,指出什么是纽带,同时引出观点。这个开头方式非常新颖,启发读者思考,耐人寻味。 4.名言发端,展示素养 开头引用名句或警句,点明中心;或引用人物语言,突出人物性格;或引用诗歌,唤起读者共鸣;或引用俗语谚语,说明事理等。作文开头以此来引出话题,常使文章有一种理直气壮之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从而使文章中闪烁着一种理性的光芒。

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以“且看今朝,尽数风流”为题的作文的开头:

8

《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延续不绝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血脉。自古以来,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都在自强不息的奋斗中前进着。高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示例 青”的文天祥;甘做中国变法第一人,即使到了性命攸关的时刻,也未曾逃跑的谭嗣同;抗日战争时期,浴血奋战的中华儿女……自强不息是支撑我们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在和平年代,中国人民更是将自强不息的精神发扬光大。 此文段以《周易》中的名句开篇,恰当地引出“自强不息”的话题,赏析 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为下文论述的展开张本。这样的开头,在明确点题的同时,给人一种文采飞扬的感觉。 5.妙用修辞,彰显文采 如果想用文采飞扬的语言营造出一道亮丽的风景,可在文章的开头运用修辞,使语言如珍珠美玉,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如若在开头利用多种修辞手法,就可以营造一种强大的气势或氛围,给人一种新奇感和震撼感,让人从中受到感染。

如以“智者若树”为题的作文的开头:

春花的智慧在于燃尽生命的怒放,于是有了草长莺飞,最美人间四月示例 天;夏蝉的智慧在于蛰伏地底十七年,于是有了一朝破土,一鸣惊人;凤凰的智慧在于经历烈火的洗礼,于是有了脱胎换骨,涅槃重生……而树的智慧,远不止如此。智者,若树。 此文段以排比对称的形式罗列了春花、夏蝉、凤凰三个意象,一连三赏析 句,破空而来,营造咄咄逼人的气势,最后点明主旨,水到渠成。这种开头,既能显示出作者知识的丰富,又能诱发读者深入思考。 三、“看法与评价类”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

所谓“看法与评价”,就是命题者在题目中直接要求考生阐述看法或就材料中的事物进行评价,以表明自己的态度。这类作文题通常不是简单地让考生进行是或非的判断,或者对某个现象进行褒贬,而是要求考生统筹材料的整体内容,写出自己的看法。该题型的立意方向较多,考生只要抓住其中一点进行深入论证即可。如2015年高考全国卷Ⅰ给出“父亲开车接电话遭女儿举报”一事,然后提出“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的问题,并要求“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该题应属于“看法与评价类”。

一般而言,考生可根据“你怎么看”“你如何评价”“谈谈你的看法”等任务指令语判断其是否属于此类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审题立意技法]

“看法与评价类”驱动型作文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以争议事件为材料,让考生提出自己

9

的看法,这类考题的写作角度较多,考生言之成理即可,但一定要体现出自己的判断与思考;二是以社会现象为材料,让考生就现象发表看法。这类考题是多角度择一写作,考生只要选准一个自己有话可说的角度即可;材料中也可能暗示了写作角度,考生需概括语义进行判断,否则可能会出现偏题。

关于这类作文的审题,可采用如下流程:

[审题立意示例]

[典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沈阳的潘先生开车送因高烧引发肺炎的女儿到儿童医院就诊,但由于医院内地面正在施工,停车位特别紧张。情急之下,潘先生只好把车临时停在医院外的路边,先送女儿就诊。他在车上留下了“警察叔叔,孩子急病,停车场没位了,请不要贴我。碍事我就移车,谢谢了”的字条。警察看到后,就没开罚单,还留言说:“祝早日康复,以后尽量按位停车。”事件引发热议,警察留下的字条更被称为“暖心字条”。

“暖心字条”引发了你哪些联想?请写一篇文章,写出你对“暖心字条”的看法和认识。 [审题立意]

这则材料呈现出一个主题——暖心字条,任务驱动要求考生回答与之相关的问题,说明对“暖心字条”所代表的现象的看法和认识。写作时,要从以下角度进行深入思考:

1.敬法畏法,方有秩序与和谐

法律,本就是一套维护社会秩序、保证多数人利益的运行机制,对违法行为不应纵容。潘先生固然情有可原,可毕竟违反了法律,应该受到处罚。虽然警察对他的请求表示谅解,但不代表他这样做就是对的,这种做法更不值得他人效仿。

2.字条暖心,法亦有情

人情、民意是法律不可忽视的现实存在,也是法官判案、警察执法时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沈阳交警面对潘先生情真意切的字条,回了表示理解和祝福的“暖心字条”,体现了冰冷法律之外的人情,让我们感受到温暖,传递着社会正能量。

3.坚守法律,辅以人情

人们常说,法不容情。确实,把法律晾在一边不管,完全依靠个人感情执法是坚决不行的,任何情感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作为公民,应知法懂法,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作为执法者,更应该知法守法,依法办事。但我们也需知道,法不容情,这里的“情”指的是“私情”,即执法者的个人意志,执法者的“亲朋故旧”之情。法律是刚性的,但却不应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