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方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5 20:15:3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白银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方案

(2009年7月18日)

白银位于黄河上游、甘肃中部,毗邻兰州,辖白银、平川两区和会宁、靖远、景泰三县,全市总面积2.1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75.1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1.64万人。白银是国家“一五”时期建立起来的有色金属原材料基地之一,是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摇篮,累计生产十种有色金属产品569.9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2230亿元,上缴国家利税169.6亿元,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白银老工业基地发展,国家发改委、国务院东北办和甘肃省委、省政府对白银城市转型给予了大力支持。2008年3月17日,国家将白银列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之一,为加速白银城市转型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甘肃省政府《关于支持白银市做好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的意见》,结合白银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城市转型的紧迫性

1

白银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大量的历史欠帐,随着主导铜煤资源的枯竭,不仅面临资源型城市普遍遇到的问题,还存在许多迫在眉睫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一)已探明优势主导资源枯竭,传统产业发展严重衰退。白银长期享有“铜城”盛誉,经过半个世纪的开采,自有铜资源仅能满足冶炼能力的5%,铅资源仅能满足冶炼能力的23%。靖远煤田煤炭储量由原来的10.11亿吨减少到4.7亿吨,宝积山、红会三矿已破产,部分矿井可供开采年限仅剩5—8年。白银市工业增长速度“六五”期间为22%,“九五”时期最低年份为负增长(-2%)。工业经济位次由甘肃省第2位下降到第5位。GDP位次由甘肃省第2位下降到第3位。城市发展面临“矿竭城衰”的严重危机。

(二)职工大量下岗失业,城市贫困人口持续增加。白银市职工人数最高年份(1992年)达21万人,2004年减少到14.81万人,总量减少5万多人。2006年城镇失业率高达24%,居甘肃省和全国同类城市首位。全市有24万农村富余劳动力,每年新增大中专毕业生5000多人。由于企业破产、下岗失业职工增加,一大批曾经为抗日图存、全国解放和“三线”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铜城开拓者,晚年生活陷入困境。白银公司、靖煤公司等大中型企业2万多名家属工、3.1万名厂办集体工,不能享受国家政策性破产待遇,许多家庭夫妻双双下岗,贫困代际传递现象

2

非常严重。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省水平低11%,比全国水平低32%;低保人数接近7万人,占非农业人口的17.5%。城市贫困面高达25%。

(三)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加剧。市区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长期超标,工业和生活废水年排放总量3915万吨,年产生有色金属冶炼废渣、尾矿等各种固体废弃物300多万吨;靖远矿区塌陷区面积23.11平方公里,塌陷污染耕地8794亩,涉及2275户11450人;受损民房43077平方米。全市接触有毒有害作业人数6万多人,职业病患者占10%以上。白银公司铜冶炼污染治理被列为2006年委员长督办项目,也被国家环保总局列入11家限期整改、挂牌督办的严重污染企业。2007年7月,白银市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全国“流域限批”的6个城市之一。

(四)地方财政困难,公共服务严重滞后。全市财政自给率由1996年的59.8%下降到2007年的22.05%。2006年全市人均财力仅为771元。截止2006年底,全市共有政府性债务26.8亿元,是2006年一般预算收入的4.8倍。白银、平川两区,都是在工矿区基础上组建的,“先有企业,后有城市”,城市整体服务功能非常薄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至今没有博物馆、科技馆、体育中心、传染病专科医院,连一所高等院校都没有。市区现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棚户区457万平方米,涉及7.85万户27.9万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