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陋室铭》《爱莲说》笔记整理及选择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8 4:14:4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这是对照过部编版七下教参整理出来的笔记,可以说是囊括《陋室铭》《爱莲说》课文常考点,不论是老师备课,还是学生背书,直接拿来用即可。

七下《陋室铭》 作者:唐 刘禹锡 选自《刘禹锡集》

1. “铭”是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文辞精炼,体制短小。

2.这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本文的写作方法: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述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通过对室居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文段内容理解:

第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以类比、比兴方式开头,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句,“德馨”二字统领全篇,也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了伏笔。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根本原因:惟吾德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以有两层含义:一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忘却了房屋简陋。二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添了光彩。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备注:关于第二层的内容,有2种理解】 (1)从两个方面描写陋室:居室环境和日常生活。

①前两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居室环境——清幽雅致。“苔痕上阶绿”写室内景物,“草色入帘青”写室外景物。

②后六句写日常生活——情趣高雅,其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含对比意味,写出作者不慕名利,远离官场应酬与公务的简单雅致的生活方式。从侧面写出“陋室不陋”。

无一“德”字,却处处紧扣“惟吾德馨”,表现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 (2)从三个方面描写陋室: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居室环境——清幽雅致。“苔痕上阶绿”写室内景物,“草色入帘青”写室外景物。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交往人物——学识渊博;

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正反两方面写日常生活——情趣高雅。其中“调素琴,阅金经”为正面实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为反面虚写,写出作者不慕名利,远离官场应酬与公务的简单雅致的生活方式。

无一“德”字,却处处紧扣“惟吾德馨”,表现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何陋之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运用类比,意在以古代圣贤自比,表明以诸葛亮和杨子云为楷模,也表明自己也具有和他们一样的道德情操和才能。“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反问句,倒装句,出自《论语》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引用后一句,暗含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回应了前文“惟吾德馨”一句,陋室不陋的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突出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 写作特点:托物言志。类比、对偶、反问、例证(举例论证)。 5. 问题探究: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衰落。宦官专权,皇帝受制,牛李党争,官员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作者深感忧虑,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避世的办法,独善其身,不与庸俗官员来往,“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灯红酒绿的生活的鄙弃,也是这种消极情绪的反馈。

特别注意:虽有刘禹锡写此文时【消极避世】的说法,但也有资料认为作者以君子的美好品德自律,是【乐观豁达】的态度。所以,如果遇到选择题说作者有【消极避世】或【乐观豁达】的态度,都先不要记着判断正确或错误,先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突破口。

6.备注:①古代散文,是为与韵文、骈文区别开,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一律称为散文。

②“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比: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比如本文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再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选择题练习:

1、选出对课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

A、本文的开头用比兴的手法,以虚衬实,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以下文字皆由此而发。 B、“德馨”揭示了文章中心,是本文的文眼。 C、作者写“诸葛庐”“子云亭”的目的是赞颂自己的陋室比之更有名。 D、“苔良上阶绿,草色入帘表”中“上”“入”二字用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像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解析】“赞颂自己的陋室比之更有名”错误。目的是以古代圣贤自比,表明以诸葛亮和杨子云为楷模,也表明自己也具有和他们一样的道德情操和才能。

2、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C )

A、作者通过对陋室中的景色等生活场景的描写,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B、作者借陋室来言志。

C、作者说“陋室”不陋是因为环境清幽,而事实上也是如此。 D、本文虽是一篇“铭”,但夹叙夹议,既有观点,又有论证。 【解析】作者说“陋室不陋“,是因为“惟吾德馨”。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来收束全文,突出自己就是和孔子同一类的君子。 B.作者从环境幽雅、交往高雅、生活情趣高雅三方面来表现陋室不陋。

C.“铭”是用于述功或劝勉的古代文体,作者为陋室作铭,显然是为了表述自己对那些沉迷官场者的劝勉。 D.“何陋之有”巧妙回应开头“惟吾德馨”,不将孔子原话全部引用,显得含蓄无穷,引人深思。

【解析】“铭”是用于述功或警戒自己的古代文体,作者为陋室作铭,是为了表达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警示自己保持高尚品德。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文首以山水类比,表明陋室也有山水般的“名”与“灵”;后文又以“诸葛庐”“子云亭”类比,表明三者均因主人德高而显名。 这就使得前后文贯通,一气呵成。

B.“调素琴”与“无丝竹”,前者悦耳,暗示自得其乐、独善其身的陋室生活;后者是作乐俗音,作者无法与之同流合污。二者从正反两面描写的是同一情操,并不矛盾。

C.本文以两个知名历史人物的名室来类比陋室,说明陋室不陋是因为主人品德高尚,日后也能像诸葛亮一样为国效力、建功立业

D.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解析】文章没有抒发作者“日后也能像诸葛亮一样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希望。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作者用“山有仙为名山,水有龙成胜水”的观点, 自然引出“陋室”,突出“惟吾德馨”这个核心。

B.文中开头几句排比,使内容跌宕起伏,全篇文气畅通;中间几句对偶,既描且叙,言简意丰,节奏感强,还造成一种磅礴德气势。

C.本文句式整齐, 节奏分明,音韵谐美,读起来抑扬顿挫, 体现了一种整齐与错综相结合的和谐美。

D.全文议论起笔,推出“德馨”一语统摄全篇;次写恬静气氛、往来人物、平常生活。无一“德”字,却处处言“德”。

【解析】把“使内容跌宕起伏”和“造成一种磅礴德气势”互换位置则正确。 6、选出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C )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解析】并没有表达“对知识分子德歌颂和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这两句是用来写在陋室交往的人物学识渊博,从而表明“陋室不陋”。

7、下列对原文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本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陋室”主人生活之情趣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解析】作者截取引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后一句,暗含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回应了前文“惟吾德馨”一句。“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君子居之”陋室才不陋。

七下《爱莲说》 作者:北宋 周敦颐 选自《周敦颐集》

1.“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2.写作手法: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与赞美,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和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3.文段内容理解:

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第一段)是对莲高洁的形象铺排描绘,后一部分(第二段)则揭示了莲的喻义,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

第一段:“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一句总领全文,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接下来入题:“晋陶渊明独爱菊”以陶渊明爱菊作正面衬托,“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并以世人爱牡丹作反面衬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自己的心意——爱莲。作者本文写的不单单是莲,更是用莲来比喻君子的美好品质。

、不哗众取宠

第二段: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品质进行了比较和品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作者对“菊”“牡丹”“莲”进行比较,其看法和态度如下:

惋惜 ,属于 正面衬托 】 菊——花之隐逸者也——隐居避世【菊亦高洁,但逃避现实,作者表示

厌恶 ,属于 反面衬托 】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追名逐利【牡丹以富贵媚人,从俗从众,作者表示

喜爱、赞美 】 菊——花之君子者也——坚贞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等君子品质【作者

到篇末,作者进而对三种“爱”做出评价:“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作者借花写人,以莲自喻,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趋炎附势,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注:①“衬托”是用某一种事物来衬托另一种事物。用来衬托的两种事物通常有主次之分,有时可以区分为正衬、反衬,有时则无法区分。关于“菊花”,确定是衬托手法,但有说法认为是“正衬”,也有说法认为属于“无法区分”的情况。 ②作者不赞成避世(辞官归隐),而主张入世(做官,但洁身自好) 4. 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选择题练习:

1.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通过对莲之生存环境的交代,写出了莲花不随世俗、洁身自好和纯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写出了莲的形态美——里外贯通,外表挺直,清香四溢,表现了莲的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

C.标题《爱莲说》意即说一说喜爱莲花的道理,“说”在这里解释为“说一说”。

D.本文歌颂的对象是莲花,却几次提到菊花和牡丹,其用意是正反衬托莲花的高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