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4 11:02:2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9年中考物理考点总动员
专题04 测量物质的密度(第02期)
1、应用天平和量筒测密度 (1)量筒(或量杯)的使用
量筒(或量杯)是用来测定液体体积的仪器。利用排液法也可以间接测定固体的体积。量筒使用前应看清量程及每一小格所表示的体积,量筒(或量杯)的所示体积单位一般是ml,即cm3。倒入、倒出液体时应小心,不能溢出。尤其是用排水法测固体体积时,预先放入的水要适量,水不能少得淹不住物体,也不能多得溢出量杯。
读数时要注意两点:①将量筒(或量杯)置于水平桌面上;②观察时视线应与筒内液体的凸面顶部(如水银等)或凹面底部(如水等)相平。下图所示三个图中,A图是正确的读数法。
(2)测不规则固体物质的密度
原理:ρ=
(1)器材:天平、量筒、水、细针(适用于密度小于水密度的固体) 方法一:
①用天平测得物体质量m; ②把适量水倒入量筒记下V1;
③放入物体并用细针把物块压入浸没水中,记下V2,得V=V2-V1;
④密度为ρ=。
(2)器材:天平、量筒、水、细线(适用于密度大于水密度的固体) 方法二:
①用天平测得物体质量m; ②把适量水倒入量筒记下V1; ③再用细线拴住物体放入水中记下V2;
④密度为ρ=。
(3)测液体密度
原理:ρ=
器材:天平、烧杯、量筒、被测物体 方法:
①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 ③称出烧杯和烧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
④得出液体的密度:ρ=。
(4)怎样测密度小于水的固体的体积
如测木块、石蜡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的体积,浸入量筒中时将浮在水面上,怎样利用量筒测量它的体积呢?
方法一:用细棒将物体顶入水下。
方法二:物体下挂一重物,先把重物浸入水中,读出量筒中水面的读数,再把重物拉着待测物体一起浸没在水中,再读出这时水面的读数,两次读数的差就是待测物体的体积了. 2、 密度的应用
利用密度知识解答计算题一定要认真审题,弄清题中哪些量是已知的,所求的物理量与已知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当题目中出现多个未知量时,最好列方程组求解,并注意单位的统一。 (1)根据密度鉴别物质。 (2)根据密度要求选择材料。 (3)计算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 (4)计算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 3、密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密度与温度
(1)温度能够改变物质的密度。常见的物质中,气体的热胀冷缩最为显著,它的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最大;一般固体、液体的热胀冷缩不像气体那样明显,因而它们的密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
(2)水的反常膨胀,如图
水的体积与温度的关系
①水的反常膨胀现象:水在0~4℃时,温度升高,体积缩小;水在4℃以上时,温度升高,体积膨胀。
②水的密度与温度的关系:温度高于4℃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水的密度降低;温度低于4℃时,随着温度的
降低,水的密度也降低。由此可见,4℃的水的密度最大。
2.密度与物质鉴别
利用公式ρ=计算出密度,依据同种物质的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来鉴别物质。
典型例题 在“测定液体密度”的实验中,液体的体积(V)及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m)可分别由量筒和天平测得.某同学通过改变液体的体积得到几组数据,画出有关图线,在下图中能正确反映液体和容器的质量跟液体的体积关系的是( )
【解析】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本题中研究的是液体的体积与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的关系,在实验中,由于容器有自身有质量,当液体体积为零时,容器质量不为零。在坐标图上体现出当横坐标为零时,纵坐标不为零。同种液体,体积越大,其质量也越大,所以总质量是随着液体体积的增大而增大的,故选B。 【答案】B
针对练习1 小萱同学在做测量小石块密度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水平台上的托盘天平已经调节好,搬到另一地方直接使用 B.在称量小石块的质量过程中,发现指针偏左,她向右调节平衡螺母 C.先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再直接将小石块投入到量筒内 D.她觉得如果先量体积,再称质量,会使测量的密度偏大
针对练习2 要想一次量出密度为0.8×103kg/m3,质量为100g的酒精的体积,有下面四个选项可供选用,选哪种量筒测量比较合适?( )
A.量程为50ml,最小刻度为ml B.量程为100ml,最小刻度为2ml C.量程为1000ml,最小刻度为10ml D.量程为250ml,最小刻度为5ml
针对练习3 在“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中,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的右侧,此时应把平衡螺母向______移才能使横梁平衡。在烧杯中倒入盐水,称出烧杯与盐水的总质量为85g;将烧杯中一部分盐水倒人量筒中(如图7甲所示),则量筒内盐水的体积是______cm3。再称量烧杯和剩下的盐水总质量时的砝码、游码位置如图7乙所示,通过计算可知盐水的密度为_________kg/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