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辩课、思课、写课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7 12:51:2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磨课、辩课、思课、写课

作者:孙志和 谢爱进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13年第11期

校本教研乃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平台,校本教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是,笔者以为,磨课、辩课、思课、写课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 一、磨课

校本教研,最重要的一环便是公开课。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公开课决定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教师调动教育储备,认真研究学生,反复琢磨教材,积极博采众长,虚心集思广益,优化教学流程,斟酌课堂用语,推敲板块细节,教师的专业能力会在这个反复磨课的经历中快速成长。这个过程起初是枯燥的、繁琐的、艰难的,但只要坚持,教师的教育视野必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拓展,教学灵光必定在这里频繁闪现,教材开掘必然会更加得心应手,课堂驾驭必能游刃有余。但如果敷衍地对待备课,所有的校本教研都将是空中楼阁,于人无益,于己无补。这个过程教师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还可以与阅历相当的教师切磋,但接受同行建议也好,模仿他人设计也罢,都必须有自己的理论思考,千万不能当演戏的木偶。 二、辩课

经过反复琢磨完成的公开课,春江水暖自己当然感受深切,但当局者迷也在所难免,听课同仁对课堂的评判,也一定会见仁见智。这就给辩课创设了很好的条件。以谦恭的姿态、包容的胸怀、求知的渴望、亲和的语言、务实的态度,听取各方观点,阐明个人见解,让相同的认识在这里共鸣,让不同思想在这里碰撞,分歧就会越来越少,真理就会越辩越明。在这个过程中,所有参与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都会得到一次深刻的洗礼,但受益最大的应该是开课者。辩课的结果肯定还会有意见分歧,尊重不同观点,将问题加工梳理,作为自己今后教学思考和研究的课题,使教学研究不断向深处延伸。 三、思课

课上完不能万事大吉,课辩罢更不能一辩了之。自我反思公开课得失,反复斟酌辩课中的各路观点,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习惯。思课有利于改进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有利于促进自己对专业知识和业务理论的学习,有利于增进自己与同事、专家之间的交流……其实,对课堂的思考始于磨课,并贯穿于辩课全过程。但这个环节的思课,是经历了上课和磨课实践之后的一种反思,“上”而不思则罔,“辩”而不思则殆。该环节思课的深度,将决定你行走的宽度,思课的长度,将决定你攀登的高度。思课,应该渗透于一轮轮校本教研的循环往复中,应该伴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教研的始终。 四、写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写课是将上述各环节的课堂思考物化的过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认真整理点评自己的课堂实录,也可以抒写自己磨课、上课、辩课、思课中的不同观点展开争鸣。写出的文字,可以通过投稿或网络方式与更大范围的同仁交流,也可以直接与单位同事研讨,从而使交流的范围更加广泛,问题的探讨更加深入。写课,既能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整合能力、观点提炼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又便于自己时常对过去的教学经验重新反思,从而提高自己的磨课水平和辩课、思课能力,使教育思想不断走向成熟,教学活动更加科学高效。 五、反思

参与校本教研,如果教师在磨课、辩课、思课、写课四个环节上做足了文章,便迈上专业成长的通衢大道。

以笔者所就职的小学为例,本着扎实推进校本教研的理念,学校每次安排教师外出听课观摩学习,都要求教师带着任务研讨,研讨结束后回校向全校大教研组开放一节移植课,作一次学习体会讲座,让全体教师有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即使未能外出学习,在校同样受到教育。学校每年春季学期举行“亮出你的风采”优质课竞赛活动,秋季学期举办以“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为主的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引领教师加强对课标的学习、对教育理论的温故、对教材的研究、对学生的研究、对教法的研究等。除了评出赛课奖次,还要求参赛教师参与“我最满意的一节课”评课交流竞赛,同时评出优秀奖。在研讨别人课的得失过程中,也改进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技能水平,获得专业成长,有效提升学生学业成绩和整体素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科学发展。在此基础上,推选优秀选手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举行的带课参加优质课和教学基本功竞赛,学校分管主任组织教研组成员,在执教者首次独立备课,实施上课之后,在思课的基础上进行磨课。磨课时要求参与者切忌说好话、空话,课中好的方面不多说,就其不足之处谈谈理由,特别是要说出改进措施,如何改进,添加或去除的具体事例,在争辩基础上使教学预案优化,必要时在校内或他校再次试教,经过几次磨砺,教者对流程烂熟于心,学生可能出现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对教材理解更加深刻,所有参与磨课的老师都同样受到教育,得到洗礼,获得成长。

以“磨课、辩课、思课、写课”为主线,通过上述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且长期坚持,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此过程中,我们“痛苦”着,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幸福着。愿所有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责编 施夏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