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1:35:5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国传统绘画与古典西方绘画的特点对比

中国画这一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它

代表了东方民族特殊的艺术审美观念。纵观中国绘画史,我们会清醒地发现,创新并不是现在才提出的问题。从隋代的展子虔到清代“四僧”再到近代的黄宾虹、齐白石、徐悲鸿等,哪一个不是在创新中崛起、发展、壮大的呢?

艺术贵在创新。对于这一点,中国画家似乎没有太大的分岐。但关于中国画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怎样把握、如何去创新等问题倒是众说纷纭,因此,我们很有探讨的必要。对于传统,多数画家仅把画史上几个著名画派的技巧及风格当做传统的本质而加以继承。画派的技巧和风格是形成与发展传统的重要因素,是传统的具体体现,但绝不能代替传统。所谓传统,笔者认为,指的是对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观点、艺术方法、艺术形式、艺术风格等的概括,具有本质性。什么是中国画的传统?根据中国画发展的特点,笔者将其概括为以下五点:

一、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中国画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中国画讲究

气韵、追求意境。一个画家应具备“画得像”的功夫。但如果作品有形无神,那么即使画得再像也不是中国画所要达到的目的。有形无神的画是存在的,而有神无形的画是不存在的。写形是为了传神、为了畅神。形可在“似与不似之间”。我们要知道,“以形写神”的最终目的是“达意”。苏轼曾言:“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没有“形”的支架,“神”无处依附。相传五代荆浩为松写生的画集达几万册,所以用笔能够“运转变通”、“如飞如动”,用线既不专以浑朴胜,也不专以娟丽胜,而是达到了所谓“神化”的境地。中国画历来要求以“形”这个支架表现“神”。这个“神”指的是客观对象的生命力、生动气韵和本质特征。“形”是次要的,而“神”是主要的。现代大家齐白石、黄宾虹都提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画才算是好画。也就是说,画得太像就太俗了;画得一点儿也不像,更不是中国画。所谓“意象造型”就是这个道理。而从西方绘画史来看,古希腊以及文艺复兴以后的绘画着重于形的逼真再现;发展到现代派,则走上了另一极端。现代派画家主张绘画是“自我表现”的凭借,因此,可以随意摆弄“形”。既然如此,“神”就更谈不上了。

二、中国画以线、墨为主,讲究笔法,追求“笔精墨妙”的艺术效果,讲究骨法用笔。这些都是对笔墨内涵的要求。“骨法”又作“骨力”,指书写点画中蕴

蓄的笔力。它是构成点画与形体的支柱,也是表现神情的依凭。画家以挺劲的笔法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到形象中,使其更具有生命力。在造型过程中,画家的感情就一直和笔力融在一起。笔所到之处,留下的尽为画家感情活动的痕迹。

用笔中的“骨法”、“骨力”也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方画的重要特征。虽然西方画家也用线条,现代派绘画更追求曲线美,但西方画的线条不像中国画这样具有丰富的变化,同时又有严格的用笔规律和用笔方法。黄宾虹这样总结中国画的用笔:“用笔须平,如锥画沙;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之柔;用笔须留,如屋漏痕;用笔须重,如高山坠石。”这是对中国画笔法的高度概括。中国画中虽然有“没骨法”,但此法在着色过程中仍然很注重笔法。要知道,点是有体积的,点是力量的积聚,积力而成的线也有内在之骨。

三、中国画在色彩上以墨为主,强调“墨分五色”、“尚纯而戒驳”。中国画虽也讲究随类赋彩,但最重要的是画面整体效果。为了整体的需

要,对象的色彩可以做大的变动。在中国画中,无论是平涂的重色,还是晕染的轻色,都“尚化而戒驳”。墨是中国画必不可少的基本色。墨分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五种。每一种墨色若运用得巧妙、适当,则会呈现丰富的变化。

创作中国画时,如何继承传统一直是我们研究的课题。继承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创新的前提是继承前人的宝贵经验。当然,对传统绘画的继承并不是不加思考地继承,而是有选择地继承,且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关于这一点,“扬州八怪”认为,绘画“不能死摹、死守古法”,对于前人的绘画,应该“师其意不迹象间”;或者说,要“学一半,撇一半”。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四、中国画的构图讲究气势,不受透视规律束缚。画家取景时,要步步移、面面观;要善于利用纸的空白,做到疏中有物、密而不闷。“画

意”是画家精神感受的传达。构思“画意”是创作的开始。它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画意”在构思之后并不是不可变化,而是可根据需要在作画过程中不断调整。画家边作画边改变自己的“画意”,在逐步完善绘画中寻找创作的乐趣。因此,作品的“画意”产生于作画前,完善于创作中。

构图是因得势而称尽善的,是因所欲得之势不同而变化的。构图、布势有两种,一张一敛。张的力量是向外扩散,呈辐射状,能给人一种画外有画的感觉;敛的力量是向内集结,能给人一种画中有画的感觉。一张一敛以求其变、求其势。宋王微《叙画》载:“夫言绘画者,意求容势而已。”而西方画的构图有严格的透视规律,不太讲究对画家情感的抒发。

五、诗书画印有机结合,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一个特征。传统

的形成,取决于一个民族独特的历史经历和生活习惯,以及特殊的审美观念。它是在历代画家的不懈努力下演变而成的。而这种传统反过来又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是民族的东西,才越是世界的。中国画之所以被许多国家的人民所喜爱,也正基于这一点。

若用以上的传统精神来审视我国绘画史上的各种流派,我们可以发现,一切优秀流派的画家都在艺术上既继承了传统精神,又有独特的画风,正所谓“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家之生面”。而守旧派大多是把前人的技法当做传统来继承,以此代替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表现,使艺术失去了朝气蓬勃的生命力,正所谓“只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传统就像大树的主干,一切创新的流派是它无数的分枝。这些创新的分枝一方面从主干获取水分和养料,另一方面又从外界获得阳光和空气,在光合作用下形成更丰富、更充足的养分提供给主干,使其成为葱郁茂盛的参天大树。因此,当代画家要创新,不能仅从传统的技法

和表现形式出发,而是要结合中国的绘画理论,紧跟时代步伐,并融入自己的审美追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创新。

古典西方绘画,它注重科学性和现实性。例如:透视、明暗、立体以及比

例、结构、解剖等概念的方向。而东方的艺术则注重神韵、线条等象征性的概念方向。所以,西方和东方是两个方向的审美方向,但对美是共同追求的。

一、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绘画艺术特点: 1.思想的解放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是以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謇挑战神学教育为开端的。他们大力兴办世俗学校,打破教会对教育的垄断局面;倡导人性教育,反对神性教育,从而将教育从神学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但这种解放是有限的,囿于时代的局限,他们不得不将圣经和神学教义作为必要的教育内容,使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打上了深深的神学烙印,这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矛盾性,也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过渡性的时代特征。

2.透视法

文艺复兴初期的画家当构思一幅画的时候,在安排景物的层次、角度、取光等课题上,往往倚靠着过去对事物的观察与绘画经验,常常会造成空间的扭曲,直到身兼建筑师、雕塑家与绘画家的布鲁内勒斯奇采取「透视法」,绘画的空间技术才得以突破。

3.古希腊罗马的手法

主要是镶嵌画和壁画,多记载历史事件。

4.油画取代蛋彩画

约自13世纪起,欧洲许多地方的画家都着手在中世纪流行的湿壁画和蛋彩画的基础上,探索一种比较方便又更有表现力的绘画材料,逐渐形成了油画。蛋彩画多用于拼版画,其颜料中加蛋黄、蜂蜜、无花果汁及胶水和溶剂溶合而成。15世纪以后,蛋彩画逐渐为油画所取代。油画从文艺复兴以后,成为西方绘画中主要的画种,现在普遍到世界各国。

二、十七、十八世纪欧洲绘画艺术特点 1.主要载体:历史画、肖像画、风俗画

(1)历史画: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绘画。广义上包括以神话传说、宗教故事为题材的绘画。画家在表现上,一般都呈现理想化、典型化的方法。14世纪,历史画在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广泛流行。至19世纪初期,历史画被新古典主义和学院派奉为最正统、最高贵的绘画题材。在印象主义兴起后,历史画的正统地位迅速崩溃。

(2)肖像画:人物画的一种。欧洲的肖像画的全盛期是在15世纪以后,著名的肖像画家有:意大利的L.达?芬奇。《蒙娜丽莎》以卓越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成为肖像画中的巨作。

(3)风俗画:以社会生活风貌为题材的风俗画。16世纪,风俗画在欧洲发展为独立的绘画体裁。

2.水彩画与粉彩画

与油画近似的绘画形式有水彩画,其颜料以胶水调制,使用时以水溶解,画于水彩纸上,18世纪在英国发展为独立的画种;18世纪在欧洲,还流行色彩笔画,又称粉彩画。 三、十九世纪欧洲绘画艺术的特点 1.派别

(1)浪漫派

19世纪浪漫主义的诞生是对当时新古典主义、学院派美术的一次革命。 浪漫主义以追求自由、平等、博爱和个性解放为思想基础。追求幻想的美、注重感情的传达,喜欢热情奔放的性情抒发。浪漫主义艺术以动态对抗静止,以强烈的主观性对抗过分的客观性。浪漫主义在题材上,多描写独特的性格,异国的情调,生活的悲剧,异常的事件,还往往从一些文学作品中寻找创作的题材。代表作有《美杜莎之笩》。

(2)现实派

现实派追求所谓超越现实的艺术效果,在室内布置中常采用异常的空间组织,曲面或具有流动弧形线型的界面,浓重的色彩,变幻莫测的光影,造型奇特的家具与设备,有时还以现代绘画或雕塑来烘托超现实的室内环境气氛。

(3)印象派

印象派绘画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代表作有凡高的《向日葵》。

(4)后印象派

后印象派,从印象派发展而来的一种西方油画流派。在十九世纪末,许多曾受到印象主义鼓舞的艺术家开始反对印象派,他们不满足于刻板片面的追求光色,强调作品要抒发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开始尝试对色彩及形体表现性因素的自觉运用。

在艺术表现上,后印象派更加强调构成关系,认为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表现出“主观化了的客观”。他们在尊重印象派光色成就的同时,不是片面追求外光,而是侧重于表现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后印象派的绘画对现代诸流派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直接导致了结构主义的诞生。

2.发展到19世纪印象派之后,在强调主观精神、表现自我及形式探索等方面,大幅度突破传统写实的束缚。到了20世纪,各种流派纷呈,从强调形式到否定形式,从具象到抽象,出现了各持己见的诸种极端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