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篇衔接对比及翻译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2:25: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英汉语篇衔接对比及翻译

作者:樊悠悠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5年第10期

内容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篇衔接手段上各有特点,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翻译中了解、研究这些衔接手段及其差异是正确传达与重现原文意义的前提。本文拟探讨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从而提出英汉互译中处理衔接手段的策略。 关键词:语篇衔接 对比 翻译研究 一.引言

在不同的语言层面上,语篇处于最高层次。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英汉语篇在衔接手段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衔接手段可分为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连接。英汉语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和可比性,通过对比分析英汉语篇中的语言现象,可以对两种语言的特点、共性和差异加深理解,进而促进翻译。 二.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特点、差异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英语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衔接、以形显意。英语是重形式的语法型语言,我们称为形合法。所谓形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形连贯、以意役形。汉语是重意会的语义型语言,我们称为意合法。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其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下面我们将英语的形合法、汉语的意合法与韩礼德和哈桑对衔接手段的划分结合起来讨论分析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特点、差异,并总结归纳翻译策略。

1.照应。“照应指语篇中一个成分作为另一个成分的参照”,在语篇的解读中,只有弄清各个语言成分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对语篇的语义做出正确的解释。英语是语法型语言,其指称衔接往往呈显性;汉语是语义型语言,其语篇各种指称衔接手段常常呈隐性。因此,翻译时,我们只要抓住原文所表达的语义,然后按照英汉语的表达习惯,将译文一气呵成。

2.替代。替代指较少的语言替代形式替代上下文中出现的一个或几个词语,以避免重复。在语篇衔接中,英语多用替代,而汉语多用重复。在英汉互译时,我们要多关注英语中的替代和汉语中的重复,以使译文流畅、地道。

例:“ I’ll pay thirty guineas on the seashore, or sixty if you set me down beside Loch Linnhe. Take it, if you will. If not, you can do your worst”.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例文中“if not”替代“if you do not take it”,英语语篇中替代这一衔接手段的使用,使语篇中的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显得简洁明了。在汉语中也有类似的用法,例如:反之亦然(vice versa),如果不是的话(if not)。英汉互译时,应特别注意对文本语篇内部结构替代的正确理解。

3.省略。省略指省去语篇中某个或某些成份,被省略的部分可从语境中找到。在英汉语中,省略衔接都很常见。英语中省略的词语,汉语往往要通过重复手段才能使该表述更清晰。英语是主语显著语言,汉语是主题显著语言,在互译时要注意相互转换。

4.连接。连接是指语篇中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通过具有明确含义的连接词实现的,人们通过这类连接性词语了解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语系,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例:I don't want to go there, furthermore, I have no time to do so. It is very late;hence you must go to bed.

第一个例句中连接词表递进,译为“也”。第二个例句中,原文的连接词在译文中没有体现出来,然而意思清晰明了。由于英汉语言在衔接方面的差异,翻译时,我们要根据不同语言的特点注意运用逻辑联系语加强句子之间的衔接,在译文中增加或忽略连接词的使用。 5.词汇衔接。词汇衔接指文本中词汇之间的语义联系。这种衔接可大致归纳为词重复和搭配两大类。词汇衔接在英汉语篇衔接中的差异不大,主要通过重复和搭配两种手段实现。 三.总结

衔接就是将文章的一部分与另一部分连接起来,其方法多种多样。作为一名译者,我们要对韩礼德和哈桑对衔接手段的五种分类了如指掌,同时,还要透彻地理解领会原文语篇内部的句子之间在意义上是如何实现连贯和衔接的,熟悉译文语篇应采用何种方式实现译文语篇内部的句子之间在意义上的衔接与连贯,并根据语篇中的衔接手段,更好地把握英语的谋篇布局,灵活运用语篇的衔接技巧,力求使译文读起来意义贯通,语气流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明了自然,从而顺利地实现语码转换。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 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陈宏薇.《高级汉英翻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本文为南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创新项目,项目编号:ZB-2015-26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