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冠县武训高级中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讲义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8 1:25:4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5.在“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中,超大城市群和城镇密集区最少的通道是( ) A.沿海通道 C.京广通道

B.长江通道 D.包昆通道

解析:选D 超大城市群和城镇密集区最少的通道是包昆通道。 6.构建“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的意义不包括( ) A.优化东部沿海城市群布局 B.使中西部城市化水平超过东部沿海 C.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 D.使东中西部城市化格局日趋合理

解析:选B 构建“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的意义不包括使中西部城市化水平超过东部沿海。

(2014·德州模拟)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读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演变路径及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图,完成7~8题。

★7.关于我国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965~2005年间,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 B.1975~2005年间,城市化进程慢于世界平均水平 C.1985~1995年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 D.1995~2005年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

解析:选D 纵坐标代表城市化进程速度,横坐标代表经济发展速度。1975~2005年间,我国城市化水平标准值增大,说明我国城市化进程快于世界平均水平;曲线斜率显示,1985~1995年间城市化进程慢于经济发展,1995~2005年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

★8.我国城市化属于图中的( ) A.Ⅰ型 C.Ⅲ型

B.Ⅱ型 D.Ⅳ型

解析:选C 目前我国的人均GDP比较小,城市化水平也较低,所以处于Ⅲ型。 (2014·济宁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大城市离心力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图中甲、乙、丙所示内容排列正确的是( )

A.甲——地价上涨;乙——交通拥挤;丙——各类产业迁出 B.甲——交通拥挤;乙——地价上涨;丙——各类产业迁出 C.甲——各类产业迁出;乙——交通拥挤;丙——地价上涨 D.甲——地价上涨;乙——各类产业迁出;丙——交通拥挤

解析:选B 城市土地供应紧张势必导致地价上涨;城市生活成本提高、生活质量下降,将使一部分人口和企业迁离城市。

10.图示现象可能导致( ) A.市中心人口大幅增加 B.城市化水平不断下降

C.城市用地向外扩展,出现卫星城 D.中心商务区逐渐向郊区迁移

解析:选C 卫星城可以分散一部分大城市职能,对大城市起到减轻人地矛盾、改善环境的作用。城市化水平并没下降,反而有所上升;中心商务区也不会向郊区迁移。

正常的城市化进程都会经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甲、乙、丙分别是城市化进程中的( ) A.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 B.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C.再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 D.再城市化、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

12.再城市化就是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发生逆城市化之后进一步提升城市化的功能和内涵的过程。实现再城市化的具体措施有( )

①积极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②大力发展劳动力导向型产业 ③积极开发城市中心衰落区 ④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11.A 12.C 第11题,甲图中人口由乡村向中心城区和郊区迁移,是城市化过程;乙图中人口由中心城区向郊区迁移,是郊区城市化过程;丙图中人口由中心城区和郊区向乡村迁移,是逆城市化过程。第12题,发生逆城市化的国家与城市的政府和公共部门通过采取各种积极的应对措施,包括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城市中心的衰落区,在市域内实现人口再度增长,出现了所谓的再城市化。

二、综合题(共52分)

13.(2014·青岛模拟)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势,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由之路。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1996~2004年福州市非农业人口与耕地、建设用地变化图。

材料二 1996年和2004年福州市土地利用结构表。

1996年 用地类型 建设用地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交通 水利 未利用地 面积(hm) 73 682.62 60 875.32 5 973.97 6 833.33 162 425.74 22004年 面积(hm) 88 794.83 72 251.29 9 105.62 7 405.90 158 607.22 2比重(%) 6.06 5.01 0.49 0.56 13.37 比重(%) 7.30 5.94 0.75 0.61 13.05 (1)简述该市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过程,并据此推测在这一阶段该市的城市化特点。(12分)

(2)分析该市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10分)

解析:第(1)题,简述该市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过程要从总、分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然后再根据趋势推测这一阶段该市的城市化特点。第(2)题,对表格中1996年和2004年数据逐项对比。

答案:(1)总体上耕地面积减小,建设用地增加。1996~1998年,耕地大量减少,建设用地增加很快;1999~2001年,耕地减少幅度较小,建设用地增加幅度较小;2002~2004

年,耕地又呈现大幅度减少,建设用地呈大幅度的增加。特点:城市化加速发展。

(2)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新增城市建设用地占用大量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长较多,交通用地增长相对较少(可能进一步加剧交通问题),城市土地用地结构不尽合理;未利用土地比例较高,闲置土地较多。

★14.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32分)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则、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下图为我国城市化“纳瑟姆”曲线图。

材料二 下表为某城市市中心与郊区16时的气温差表。

时间 平均气温差(℃)

(1)从1990年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处在哪一阶段?该阶段有何特点?(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地理意义。(10分)

(3)据材料二表中数据,分析该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郊之间污染物迁移的方向与原因,并提出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12分)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阶段处于加速发展阶段。第(2)题,城乡一体化的地理意义需要从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方面回答,其最终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第(3)题,城市中心区与郊区存在着热力环流,所以要合理规划城市,避免城市中心区与郊区的环境受到热力环流的影响。

答案:(1)加速发展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聚集,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大幅度增加,出现城市密集地区和城市群。

(2)有利于缓解城市压力,壮大城市经济实力;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3)方向:高空污染物由城市向郊区扩散,近地面污染物由郊区流向城市。原因:城、郊气温差产生了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或城市热岛效应)。措施:在郊区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

1月 5.2 2月 6.0 7月 5.4 10月 6.0 全年 5.5

业时,应该选择在热力环流下沉气流之外的区域;提高郊区绿化率。

第二讲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城市空间结构

[考纲要求] 1.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3.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一、城市的区位选择 1.城市区位 城市所占据的场所。 2.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 主要因素 河流 气候 地表形态 具有供水、运输和军事防御功能 城市大多分布在气温适宜、降水适度的地区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外联系方便,利于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具体表现 矿产资源 工业革命后,资源丰富地区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工矿城市 (2)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区位、经济基础、生产方式、政治和文化历史等。 3.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

(1)军事、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减弱。 (2)科技、旅游等已成为重要因素。

(3)经济、政治、交通等因素始终产生着巨大影响。

[温馨提示] 每个城市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其发展历程中区位因素也是不断变化的,即城市诞生、发展、衰落的主导因素可能是不同的。

二、城市体系 1.城市的作用

对区域发展起主导作用,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和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 2.城市活动 (1)为城市自身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