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春》教学案 新人教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2/3 4:57:2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K12教育资源学习用资料

【导学目标】

1.反复朗读,感受形象,体会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生动描写景物的写法。 【学习重点】

1.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精彩的语言。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环节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K12教育资源学习用资料

K12教育资源学习用资料

曾经有个盲人乞丐,胸前挂块写有“自幼双目失明”字样的牌子,沿街乞讨,可很少有人肯施舍给他。一次,他遇到一个穷困的诗人,诗人称自己身无分文只能送他一句话。奇怪的是,自从诗人在那块牌子上添了一句话后,人们变得乐善好施,纷纷慷慨解囊了。请同学们猜猜,诗人送他的究竟是一句什么样的话……诗人赠送的话是:春天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同学们,这道理其实很简单:谁都认为春天是最美好的,这个人居然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见,自然是最可怜最值得同情的。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春》,具体感受春天的美好吧。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步骤一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酝酿(yùn niàng) 应和(hè) .....薄烟(bó) 黄晕(yùn) 蓑衣(suō) 抖擞(dǒu sǒu) .....(2)词义

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朗润:明朗润泽。 卖弄:炫耀。

宛转:同“婉转”,形容声音圆润。 抖擞:振作(精神)。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2.作者名片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他是五四以来我国著名的散文作家之一,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步骤二 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指导朗读

K12教育资源学习用资料

K12教育资源学习用资料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朗读时基本语调应该轻柔、缓慢、自然,并以情带声,随课文思想内容与作者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采用范读、指名读、分组分段读、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反复朗读,感受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深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细心品味,入情入境。

学法指导:

针对步骤三中的赏析语言 语言赏析技巧(一)

1.描写句的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或从……角度进行描写,生动地写出了……。

2.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所在句子的赏析:联系句子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思想,从字词的感情色彩方面进行赏析。 3.修辞句的赏析:

①比喻、拟人: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比作……,具体形象地表现了……。 ②夸张: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

③对比:这个句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把……与……进行对比,突出了……。 ④反语: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显得幽默风趣,讽刺了……。

⑤排比: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抒发……强烈感情(或使……观点更鲜明)。 2.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思考:

(1)文中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 【交流点拨】喜爱与赞美

(2)课文主要围绕“春”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盼春、绘春、赞春。 (3)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交流点拨】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迎春图。 (4)这五幅图中的事物各具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春草图——生机勃勃

K12教育资源学习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