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质学说之下的音乐表演论文综述与研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4 0:16:3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气质学说之下的音乐表演论文综述与研究

作者:白夜 周珏

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8期

【摘要】气质学说与音乐表演的基础理论研究是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为主线,探索人类从原始到高级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行为的音乐心理学分支的一部分,即通过医学、心理学的视角与专业手法对音乐表演心理状态进行研究和分析。本文针对2000年以后国内有关气质学与音乐表演的9篇学术论文进行梳理和归纳,根据文献的侧重研究方向不同分为三类:1.气质类型对应不同的表演风格。2.气质学说与音乐表演教育。3.音乐表演专业的气质学调查问卷研究。 【关键词】气质学说;音乐心理学;音乐表演;心理状态。 【中图分类号】J613 【文献标志码】A

国内有关音乐心理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其中绝大多数内容是偏向音乐治疗、音乐教育心理、音乐社会心理学为主的应用性研究。随着社会对心理学方面的人才需求量逐步扩大,涉及的行业范围愈加广泛,我国音乐心理学呈现出高速发展的趋势。相比较音乐心理学,气质学说与音乐表演的学术成果比较匮乏,笔者据文献搜索的结果来看,相关研究都出现在2000年以后,所关联的音乐表演专业仅仅是声乐表演。从此可以看出,气质学与音乐表演的跨学科理论暂时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在学术前景、科学研究、应用实践等方面有着极大的拓展与延伸的空间。

音乐表演的心理因素是音乐表演者、音乐教育者、心理学者一直以来关注的重要话题,心理状态的起伏波动直接影响着音乐表演者在舞台上表演风格与临场发挥的效果。我国来有关舞台心理素质的研究方向大多集中在音乐技巧训练和舞台实践经验积累,有关人格特质影响舞台表现的论述在近10几年来才悄然起步。由于气质类型无法改变的遗传性因素的特质,如何通过气质学说来帮助从事音乐表演者发挥自身气质优势、规避气质所带来的负面效果是这一门新兴跨领域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气质类型对应不同表演风格

耿玉琴的“论歌唱演员的气质类型及其个性体现”[1](“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阐述了歌唱者在演唱中气质个性体现构成的内外因素的。演唱者需要协调统一心理特征的潜隐性、外显性、稳定性、可塑性,把握好以上四种气质特性可以让舞台表演者明暗交替地展露自己的个性,并根据音乐艺术的不同表达来积极培养自身良好气质,使之拓宽、“跃迁”为自身的多种艺术表达类型的表演方式。要想借助气质来呈现不同音乐艺术的表达,需要了解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与之相对应的高级神经类型,这种相互联系可以通过特殊神经活动类型与艺术创造的关系来体现和印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张曌曌在硕士学位论文“多样的个性,多彩的音乐—音乐家个性及其音乐风格研究”[2](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中提出了音乐家的个性与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性格及音乐风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归纳出目前世界心理学权威主流的人格分类法:理智、情绪型和意志型;内倾和外倾型;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社会方式分类法。通过上述人格分类法来将著名音乐家的生平简历、创作方向、音乐风格等方面进行论述与归类,通过对波兰作曲家肖邦的言行举止、感情经历、音乐风格判断出肖邦是内倾型性格,气质类型属于黏液质。通过匈牙利“钢琴之王”李斯特在舞台上无拘无束、舍我其谁的超强表现欲望,确定这位作曲家属于热血、直率、激烈的胆汁质类型。

龙有成、陈万的在“试论气质类型与歌唱”[3](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21卷第4期)指出:个性心理的气质影响着歌唱者在生理、心理、意识、情感协调配合的过程中,音乐的进行与心理活动发生的强弱、快慢和均衡程度以及情绪体验的强弱、快慢与气质因素密切相关。以气质类型与歌唱者的关系为基础,为从事声乐表演学生提出相关建议,即根据自己的气质类型寻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针对自身气质的弱点采取可实施的缓解途经,以帮助自己发挥气质类型的最大优势。 二、气质学说与音乐表演教育

徐行效的“歌唱者的气质”[4](“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提出教师要把气质学说的概念运用到音乐表演教育当中。具体办法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气质类型,并强调各种气质都有其优势、劣势,不能成为决定人成就高低的决定性因素。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的学生在性格上有很突出的优点和缺点,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气质优势的一面,克服其消极的另一面。2.根据学生气质类型不同来培养相应的性格品质与表演风格。详细分析四种气质类型学习过程、表演状态、作品选择上的积极与消极的方面的表现,并给予相关的对策。3.针对不同气质类型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气质类型的差异,教师要在语言表达、学习引导、严厉程度上有所区分,尽可能的让自己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适应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4.以气质类型的不同为标准,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声乐的知识与技巧。气质类型的不同决定了学生接纳新的知识技巧的效率的不同,根据四种气质类型培养学生适合自己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取得更理想的学习效果。 江向东的“歌唱气质的形成与培养”[5](“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指出培养歌唱气质对声乐演唱的重要性,气质是个性特征和心理特征的反映,能体现出歌唱者技术水准、艺术修养的情况。气质是内外因素的表现,它们相互制约影响,与人的心理特征紧密相关。气质的形成由先天遗传性的内因和后天生活環境内的外因所决定和改变。音乐作品的创作和演唱,是创作者和表演者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现着创作主体的理解与感受,也可以映射出创作主体的气质特点、心理特征。气质的培养与形成是多方面因素所决定的,歌唱者的气质若是要契合作品深度内涵,准确诠释作品的思想感情,需要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提高文化文学修养,培养适合自己的气质风格。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张岳的硕士学位论文“气质因素在声乐演唱及学习中的影响研究”[6](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对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合理运用气质学理论给出相关的建议。首先要通过观察评估法、访谈法、作品分析法、自陈量表法来准确定位和辨别学生的气质类型,然后根据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的具体性格特征表现来认知四种气质类型之间对立统一的联系,从整体到局部、理论与实践的经验中找出适应每一种气质类型的新颖教学方式。作者又从教师的角度分析不同气质类型的声乐教师会在教学过程中的利弊关系和与学生的适应性,同时建议教师不以好恶来区分对待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要尽力引导学生向自身所属气质类型的积极方面的发展,避免消极方面的影响,以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帮助学生发挥最大的潜能。

李莉在“气质类型与声乐教学”[7](时代文学月刊,2010年第1期)中分别对四种气质类型的不同学习态度、舞台表现、思维方式等给予相对应的教学策略,教师除了对常规气质类型的特点有所了解之外,不能忽视大多学生的混合气质类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通过表面现象分析内在心理原因,因势利导、区分对待,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三、气质学问卷调查研究

解鸿雁、王健英 的“气质类型与歌唱学习行为评价的初步研究”[8](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随机抽取天津音乐学院声乐专业学生82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陈会昌《气质调查量表》的测量依据神经气质类型的感受性、耐受性、反映敏捷性、行为可塑性、情绪兴奋性的六个方面自编《声乐学习行为调查问卷》来对学生的气质类型定位,并分析不同气质类型(单一与混合)在学习、演出、考试等校内活动中所表现的状态具体归类、数据比较。专家认为不同的艺术门类对气质有不同的限制,学生要了解气质的特点,发挥其优势品质。声乐学习者的个性特征与表演风格由先天遗传后天影响所形成,他们要在形成优秀品质的同时,提升不同类型乐曲的学习与研究,进一步完善个性内涵和音乐修养。

孔令金的“气质类型与声乐学习及演唱的相关性研究”9[9](中国音乐学院,2012年)对中国音乐学院和鲁东大学的191名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展开问卷调查,通过平均数和标准差和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提出假设、检验统计量、统计决断的步骤得出对比数据。数据结论在男女性别、专业音乐学院与综合类大学、不同气质类型声乐学习与演唱等多方面总结出差异之处,为声乐学习者提供可参考的研究成果。 四、结语

气质学说虽然涉及到的专业领域与心理学密切相关,但把这一的理论内容渗透到音乐表演里面具有一定的实践研究意义。音乐表演者通过对自身气质类型的准确定位,确立适合自身气质的学习方法和表演方式,充分发挥性格特质的优点,避免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通过对气质学的认知了解,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难以解决问题找出可实施的相应对策,以帮助自己在音乐道路上收获更加殷实可观的成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