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6 9:12:2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内涵及其现实意
义
摘要:
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进行了重新解读,为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饱含的生态学思想作了一个有力的例证。首先,马克思揭示了人与自然交往的两种形式:自然界是直接的感性的外部世界,外在于人而存在。同时,自然界还是间接的人的无机身体,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过程正是人与自然不断地发生着交互作用的过程。其次,他指出人与自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在运动变化的过程是如何从统一走向对立,人类如何才能使这对立的两者再回到统一。最后,在现代语境下,阅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实质,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了新的思路,凸显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私有制;共产主义;人与自然
中图分类号:A8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5)03-0075-04
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一种成熟的社会思潮已经被东方和西方世界承认并追捧的时候,一些人开始怀疑和追问它的源头――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是否有生态思想的存在。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明确阐述一个系统的生态思想应该是怎样的,但在他们撰写的著作中却饱含着生态思想的萌芽。从代表马克思早期思想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就可以略见一斑。这本《手稿》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明确的界定。是人主宰着自然演化的进程,还是自然操控着人的发展,抑或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另一种更为密切的关系?马克思明晰了人与自然二者各自的角色及其相互的关系。这本《手稿》中的自然观给我们展示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雏形,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传统中的生态思想内涵。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自然在持续地发生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不可否认的。而把自然作为人类研究的对象,这要追溯到人类文明伊始。在实证科学中,从这一时期到自然科学得到长足发展的20世纪止,自然都是作为客观对象的形式出现的,它只是人们探索和发现的对象。但从20世纪初起,自然被赋予了另一种内涵,体现出自然不仅是人们研究的对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它更具有主动性的一面。在马克思的《手稿》中,他给我们树立了一个较为全面
的自然观。
一、自然观:人与自然交往的两种形式
在《手稿》中,马克思分别用了“感性的外部世界”和“人的无机身体”来指代自然,这些不同的称谓方式也暗含着自然在不同场合中具有不同功能和地位,是人与自然交往的两种方式。既然人与自然这两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往来,那么人与自然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在这本《手稿》中,我们也可以找到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解答。 (一)自然界:直接的感性的外部世界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自然,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料,还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精神素材。虽然在农耕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更为密切,但是在科技水平日益先进的今天,人类仍然离不开自然的怀抱,依然要从自然那里索取让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的各种资源。从这种意义上讲,自然是人类生存所离不开的感性外部世界。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1]53。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客观条件。因为人类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他所需要的生活资料,这是人与自然交往的一种最早也是最原始的方式。在远古时期这一方式显得尤其重要,因为自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