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2 0:00:4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理解诗中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的写作特点。
答:本诗意在表现山间秋夜的安谧恬静。首联写景着意突出静,因静而显得空;颔联动静结合;颈联以声响“竹喧”、动态“莲动”衬托宁静,不仅突出了山间秋夜的静,还使画面显得生动活泼。
思考与练习:
(1)为什么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试以《山居秋暝》为例,作具体说明分析。
答:该诗最显著地特点是“诗中有画”。整首诗的景物描写,犹如一幅极其简淡朴素的白描,勾画简约,却画意盎然。
(2)这首诗在描绘景物上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特点?
答:手法:白描;特点:轻描淡写、勾画简约、以形写意、略加点染、意到即止。 (3)背诵这首诗,体会其安谧恬静的意境。
18、《春望》 大纲要求:
(1)理解诗人通过望中所见、望中所感抒情的艺术特点。
答:诗的前四句写春望中的所见所感,重在“忧国”。后四句写望后之叹,重在“思家”。此诗极写了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忧愁、之悲哀,充分表达了深沉的家国之思。
(2)分析对本诗颔联两句含义的两种解释的各自特点。(同思考题2)
答:①用互文见义的角度意谓由于感时恨别,见悦目之花反而流泪,听赏心鸟鸣反而惊魂。②用移情于物的抒情手法来解释为,因感时,花亦溅泪;因恨别,鸟亦惊心。
(3)理解本诗中细节描写对深化主题的意义。(同思考题3)
答:尾联以诗人自我形象的描写,突出了满头白发日渐稀少、却还因满腹忧愁频频搔首的细节,更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忧思深广、郁结。
(4)背诵这首诗。 思考与练习:
(1)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该诗描写了诗人身陷长安时所见的一片荒凉的景象,抒发了忧时伤乱的感慨,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思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2)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你采用哪一种? (同大纲2)
答:①用互文见义的角度意谓由于感时恨别,见悦目之花反而流泪,听赏心鸟鸣反而惊魂。②用移情于物的抒情手法来解释为,因感时,花亦溅泪;因恨别,鸟亦惊心。
(3)说说尾联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刻画所起的作用。
答:尾联以诗人自我形象的描写,突出了满头白发日渐稀少、却还因满腹忧愁频频搔首的细节,更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忧思深广、郁结。
19、《泊秦淮》 大纲要求:
(1)理解诗人夜泊秦淮的感慨所包含的深刻主题。(同思考题1)
13
答:在婉曲清丽的风情、人物描写中流露了诗人对国事的隐忧,同时也对那些沉迷于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2)理解这首诗构思精巧,表达含蓄的写作特点。(同思考题2+1句)
答:此诗构思细密、精巧,逻辑性极强。如“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就起着承上启下,网络全篇的作用。前四字“夜泊秦淮”既照应了诗题,又点出了上一句景色的时间、地点。后三字“近酒家”更启开本诗主旨。用婉转含蓄的手法来表达深刻的政治思想内涵,韵味隽永。
(3)背诵这首诗。 思考与练习: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意旨?(同大纲1)
答:在婉曲清丽的风情、人物描写中流露了诗人对国事的隐忧,同时也对那些沉迷于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2)请你谈谈这首诗的艺术构思。
答:此诗构思细密、精巧,逻辑性极强。如“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就起着承上启下,网络全篇的作用。前四字“夜泊秦淮”既照应了诗题,又点出了上一句景色的时间、地点。后三字“近酒家”更启开本诗主旨。
(3)此诗点出《后庭花》这一乐曲有何寓意?
答:后两句在深沉的慨叹中寄寓着诗人讥讽谴责之意。字面上诗人是在感慨歌女不知亡国之恨,实质上则含蓄委婉地鞭挞讽刺了那些只知犬马声色,置国家兴亡危难于不顾的达官贵族。
20、《关山月》 大纲要求:
(1)分析这首诗感情层次,理解以“月”贯串全诗的结构特点。★
答:诗人以“月”贯穿全诗,以照临关山的月光来凝聚同一时间、不同地域的三个场景,用鲜明对照的手法写了“关山”内外三种人物在“月”下的不同情况和感情。
(2)说明这首诗选取典型事物、典型场景来抒情言志的特点。 答:四个典型事物:①肥马 ②断弦弓 ③征人骨 ④遗民泪 三个典型场景:①统治者屈辱偷安、不修战备
②守边将士壮志未酬、老死疆场 ③中原遗民期望恢复
(3)背诵这首诗。 思考与练习: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这首诗尖锐地批判了南宋统治者对敌妥协投降的态度,表达了守边战士报国无门的愤懑和沦陷区遗民渴望恢复的心情。
(2)请谈谈这首诗是如何紧扣题目进行创作的。(08简答题)
答:诗人紧扣诗题“关山月”,以照临关山的月光来凝聚同一时间、不同地域的三个场景,用鲜明对照的手法写了“关山”内外三种人物在“月”下的不同情况和感情。
(3)试分析这首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14
答:诗歌用对照的手法写了“关山”内外三种人物在“月”下的不同境况和感情。用屈辱偷安、不修战备的统治者与壮志未酬、老死疆场的守边战士,期望恢复的中原遗民形成了对比,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
(4)请分析“关山”之“月”在全诗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答:诗人以“月”贯穿全诗,以照临关山的月光来凝聚同一时间、不同地域的三个场景,用鲜明对照的手法写了“关山”内外三种人物在“月”下的不同情况和感情。
21、《再别康桥》 大纲要求:
(1)把握作者重游故地,与之再别时眷念、珍惜相交织的情怀。(本诗情感内容) (2)理解这首诗通过选择意象、运用比喻象征来丰富诗歌内涵的艺术特点。
答:“西天”象征西方的文明的云彩;“彩虹”象征作者在康桥度过的美好岁月的光芒与色彩;“青草更青处”象征诗人记忆深处,他在康桥生活中最具光彩的片段。
诗中写了一系列美的意象: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青荇、柔波、榆荫、一潭、浮藻、彩虹、星辉、夏虫等。这些意象的巧妙组合,不仅展现出康桥迷人的风光,构建起一个美的意境。而且,诗人对康桥无限眷恋的深情都凝结在这充满灵性的康河的神奇境界中,融入到了这幅美丽的自然图景中。这种景中有我,情在景中的抒情方式,既表达了诗人醇厚真挚的留恋之情,又很好地创造了美的意境。诗人以康河上映现的天上彩虹,来象征他在康桥度过的美好岁月的光芒与色彩。“青草更青”这一意象象征的是诗人记忆深处,他在康桥生活中最具光彩的片段。今晚的康桥也正深情相送莘莘学子中的他,而她送别方式竟然是“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思考与练习: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
答:这是徐志摩最具影响力的一篇诗作。它表达了诗人再别康桥时对母校——剑桥大学那一份深深的感念和深深的眷恋之情。
(2)请找出这首诗中的比喻句,并指出它们在诗中的作用。
答:形象生动地营造出诗人因离别在即而迷恋、而痴情的情感氛围和色彩。 (3)这首诗主要有哪些艺术特点?(阅读分析题)
答:全诗分七节,每节四行,排行参差错落而又有规律,章法整齐而又灵活多变,具有建筑的形式美,节奏鲜明,音调和谐,语言华丽轻盈,动情自然。
(4)请谈谈这首诗开头和结尾的作用。
答:本诗首尾呼应。诗人运用了变化中重复的修辞手法,充分调动了诗歌想象力,抒发了再次作别康桥时更加眷恋难舍的情感。
补充:
(1)叠字的作用?
答:诗人反复利用“轻轻的”、“悄悄的”叠字结构形式,在短短的诗行里,以此一再强调他走近康桥,离开康桥时那一种生怕惊扰了她的静谧,对她近乎崇拜的神圣情感。
(2)“挥一挥衣袖”这个行为举止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挥一挥衣袖”突出了康桥在诗人心中的感情分量,也表达了诗人要在自己的心间永远保持她完
15
美、圣洁的真诚意愿。
22、《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考纲要求:
(1)体会诗人对祖国母亲的深沉挚爱之情,以及渴望祖国日益强盛的殷切情意。 (2)掌握本诗多重显、隐意象叠加的抒情手法。(同思考题3)
答:诗人以忧伤的心情,回溯了祖国数百年来贫困落后的历史。“我”是“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和“淤滩上的驳船”,这些形象鲜明、富有内涵的意象,在诗的意蕴中是显性的。展现古老多难的祖国的历史形貌,祖国的新生的形象是“你”的隐性意象。
(3)理解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过程,理清诗篇情感逻辑层次。
答:全诗一至四节层层递进,表现了祖国由苦难到新生、诗人由迷惘、深思到沸腾直至奉献自我的过程,情感逻辑层次清晰,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形式上的整饬之美。
思考与练习:
(1)谈谈本诗层层递进抒发情感的特点。(同大纲3)
答:全诗一至四节层层递进,表现了祖国由苦难到新生、诗人由迷惘、深思到沸腾直至奉献自我的过程,情感逻辑层次清晰,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形式上的整饬之美。
(2)全诗每节结句基本相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本诗用了结句重复的修辞手法,使全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形式上的整饬之美。 (3)本诗是如何用密集的意象群塑造祖国形象的?试分析之。
答:诗歌第一节用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和“淤滩上的驳船”,这些形象鲜明、富有内涵的意象,在诗的意蕴中是显性的。展现古老多难的祖国在深邃的“历史的隧道”中“蜗行摸索”的历史形貌,则是字里行间一再出现的“你”的隐性意象。“簇新的理想”、“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一列象征祖国新生的意象群,使读者看到了祖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正在顽强崛起、奋力向前迅跑。
23、《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大纲要求:
(1)理解词人表达的身处特殊情景的特殊感受。(同思考题1)
答:特殊情景指被囚汴京。全诗抒写亡国之君的悲叹和今昔之感,虽然情调感伤低沉,但意境深远,感情真切。
(2)理解这首词“触物兴感”的抒情手法。
答:“小楼昨夜又东风”以“触物兴感”的手法揭出亡国之君内心痛苦的深层原因。“小楼”二字暗示了身受拘囚的生活环境,局促、狭窄,透露出对昔日帝王生涯的追怀和今朝日囚居生活的哀叹。
(3)说明“雕栏玉砌”与“小楼”、“朱颜”所构成的双重对比关系。
答:“小楼”暗示诗人现在被囚居的住所局促、狭窄;“雕栏玉砌”则透露出故国江山富丽堂皇、宽敞。“雕栏玉砌”与“朱颜改”构成双重对比,一存一失,抒发物是人非,江山易主的悲哀。
(4)背诵这首词。 思考与练习:
16